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手印瑜伽法要(竹巴•白瑪噶波著)

  大手印瑜伽法要

  (竹巴•白瑪噶波著)

  敬禮尊貴的噶舉派曆代上師。

  今于此爲利于行者連續的能知,使之證得無上菩提,作此法要,名俱生大手印。法分叁章:一、先行修法;二、正修法;叁、結述。

  一、 先行修法

  如以下所述,第一步爲皈依與發菩提心,由上師傳授之。

  (一)七支坐法

  坐如毗盧遮那佛修行儀所示,上身正直,金剛跏趺坐,製心一處,就是大手印之門。跏趺如佛端坐,手結定印,位于臍下,直豎脊椎,放松膈膜,曲頸如鈎,下巴擠喉結,舌抵上腭。

  心念之流常隨感覺而起,尤其是視覺,因此眼須不動不瞬不顧,只應注視一處,約身前一人長處。

  此爲毗盧遮那佛七支坐法,以調身助行者入深定也。

  (二)七支坐法之果--身清淨

  雙腿跏趺以調入息,雙手結定印以均體溫,直豎脊椎,放松膈膜,使靈力遍及全身,曲頸如鈎以調出息,舌抵上腭,目視一處,使空中攝入之靈息注入中脈。

  五種靈息,自空中攝入,入于中脈,其它機能控製之靈息,亦得入中脈,出現無分別智,名爲身清淨,或名身無動,或名身自在。

  (叁)語清淨

  寂靜無聲,呼出陳息,吸入新息,名爲語清淨,或名語無動,或名語自在。

  (四)意清淨

  不回憶過去,不想象未來,不思慮現在,亦不作念,正坐禅觀,所觀真空,並非一無所有。

  在此期間,對于五官引起的印象,不起分別心,不說是,亦不說非,唯時而于刹那間,注意連續的禅定是否寂靜。如睡眠中的嬰兒,心不動,脫離想念。

  古聖遺教雲:“全然勿思勿想像,寂靜身心如嬰眠,精勤依照上師教,決能出現俱生智。”

  谛洛巴祖師說:“不想象,不思慮,不尋伺,不禅定,不回憶,不動念,心安住,本原境。”

  月光童子崗波巴說:“心不外馳,製心一處(一心不亂)者,乃諸佛菩薩共經之途徑。”

  這就是意清淨,或稱意無動,或稱意自在。

  二、 正修法

  (一)專注瑜伽法

  專注瑜伽之目的,在于證取禅定之境,可分爲二:有所依之專注瑜伽與無所緣依之專注瑜伽。有所依之專注瑜伽又分爲二:依無氣息與依有氣息。

  1.依無氣息之專注瑜伽注

  A.專注于小球或小木塊法

  行者面前置一尋常物體,如小球或小木塊,專注觀之。勿任能知馳離所緣,亦不可認明此物,唯應一心緊系所緣,專注觀之。

  觀想我之傳法上師,坐我頂上,我至誠念誦:“願得上師加持,至高無上大手印獲得成就。”觀想上師縮身由我頂門而入,我心融入上師真心,如水入乳,成爲一體,無二無別。隨即心安住如是相應之境,盡量持久。

  如遇昏沈,集中精神凝視,並宜習定于曠野;如生性呆滯,亦用此法,集中心力訓練之;如心不安靜或散亂者宜居禅室,減低專注,放松身心。

  B.觀想佛像、字像、明點法

  專注于無氣息外物之瑜伽的第二種,即佛之身、語、意叁業之象征法。以佛像爲身之象征,真言種子字爲語之象征,明點爲意之象征。佛身之象征法者,前面置一繪畫或塑鑄之佛像,專注于此。或觀佛身之殊勝莊嚴,色如磨亮之黃金,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披叁事衣,住虹圓光,曆曆如在眼前。

  佛語之象征者,觀一月輪,在行者前面,大如指甲,上有“>”(音:吽)字,筆畫細如毛發。

  佛意之象征者,以明點代表佛心。專一心念,觀想明點形狀如卵,大小如豆,光芒照耀,看來奇異,而智力集中于此。

  2.依有氣息之專注瑜伽

  A.金剛數息法

  跏趺坐,當身心安靜後,心唯觀每一次呼吸之出入,排除其它一切想念。以微可自聞之念誦聲,數其出入息,自1、2、……至21600之數,如是能使人知一晝夜間呼吸之數。

  再注意入息何時開始?入息時,是何狀況?入息是否到達身體一部分之上?

  因如是修習故,心自隨息出入而得調和,如是行者熟悉呼吸之性質。

  再者,心神集中在呼吸上,用心觀察入息,如何自鼻口達到肺梢?如何開始?在呼出陳息之前,住氣多久?

  如是練習,行者始知氣息之顔色,氣息久暫及住氣久暫。

  再者,細觀體內地、水、火、風、空五大之色,勿使相混,觀時應注意出入息次數或增或減。

  再者,觀想每一入息爲真言“<”(音:嗡)字,白色光明;每一住息爲真言“=”(音:阿)字,紅色光明;每一出息,爲真言“>”(音:吽)字,藍色光明。如是出入息之每一部分,無待思量,當下便知。

  B.寶瓶氣

  先吐氣叁口,清除體內濁氣,徐徐自鼻吸入新息,氣封于法源處(臍下四指),觀爲壺形,使氣留住,以持久爲度,然後噴出。心念常隨息之出入而念念轉變,因心不能離息專其所司,故甚難控製。今以如是修法,使心念不依呼吸。

  3.無所緣依之專注瑜伽

  A.刹那念起,頓即根斷--切念法

  一念方生,刹那齊根切斷,如空中閃電。人在禅定中,因心受激動感應,想念繼續生長,即使一念抑製,繼起之念,紛至沓來,應以警覺心繼續抑製。于是,一有想念萌芽,刹那齊根切斷,繼續禅定,努力抑製繼起之念,延長禅定時間,行者最後始知想念接踵而來,爲數無量,是爲念之覺知,如是境界,謂之“初能止”,得到最初的寂靜之境。

  心一旦到達安止之境,即使極短,亦可了解想念之生滅。此項了解,使行者感覺想念愈來愈多,但實際上常常發生,不增不減。想念發生刹那,剖析想念並能明了其發生者,是認知想念之流的知覺。

  B.任念運行,離于分別--縱念法

  行者置念于度外,任其所之,既非隨它去,亦不阻止它。一如牧童放牛羊于野,聽其散漫行動,漠不關心。行者繼續禅定,因此想念不再發生,心到達安止境。

  複次,想念易動,如天上流星刹那間閃光天空,而不中斷。

  禅定如前,相繼安住于寂靜之境,持續時間加長,謂之“中能止”,心如平靜流水。

  爾時清淨無擾,心任馳縱,心垢澄清。

  噶舉派祖師說:“心不整治則自明,水不擾動則自清。”

  米拉日巴祖師說:“放任心于本原而不加整治者,則“明”可生;心于彼境而如平靜流水者,則“明滿”;完全放棄整治但縱任之,則心永“安止”。此爲瑜伽行者不可不知者。”

  又薩羅诃大師總結習定之雙重修法如下:“若束縛之,此心反欲奔馳四方;若放任之,此心反得安止而不動,我是以知此心不宜羁勒如駱駝。”

  C.心住清淨本性,想念來擾不爲所動--心不動念法

  如撚婆羅門線法:禅定恰到好處,如撚婆羅門線,細心而均勻,不可太緊,不可太松,但要均勻。禅定亦然,心不可過于緊張,否則不能調伏想念;若太放縱,行者失之于怠惰。因此禅定必須均勻。行者最初練習入定,易于緊張,使用刹那切斷念頭法,但想念紛至沓來,切不勝切,當疲勞時,轉變方式,用放任想念法。考慮使用緊張及放松的交替方法,一如學校所用。心之放松及緊張,猶如撚婆羅門線,張馳得宜,操縱合度,則心得安止。

  如斬繩兩斷法:使心與想念隔離,如斬繩兩段,以不屈不撓之決心,維持不分心的警覺。因爲上述抑製想念的方法,沒有放棄認知的本能--“能知”,于是産生新的想念,禅定被損毀。放棄“能知”及“所知”,心停于被動的安止境,這種方法稱爲斬繩兩段法,使心隔離所有心智作用。

  如兒童觀畫法:兒童以非常的心智警覺,看寺中壁畫。以象喻心,以柱喻能知所知,拴象于柱,如是則各種靈息攝入中脈,出現輕妙的狀態、出神的極樂,如欲昏暈狀。因身心能所俱遣,自覺身浮在空中。在此境界,將見種種境相,或如煙霧,或發生幻覺或出現幽靈等。任何幻象異相之生,既不因悅而取,亦不因不悅而舍。這種既不抓緊亦不阻止境相的方法,稱爲兒童觀畫法。

  如象體無覺法:以象喻心,象皮特厚,雖遇荊棘之刺,毫無所覺,心不爲所動。當心安止,認知發生時,防止意識及被防止的想念,被引來一一相對,一個想念防止另一個想念發生。因防止意識不尋自來,在不斷的知覺之流中,防止意識自動發生,此種心之狀態,當想念起時,既不阻止,亦不爲所動,稱象體無覺法。

  4.專注瑜伽最後安止境

  這種狀態稱最後安止境,如大海平靜無波。在這安止境,雖觀念念生滅,不予相應,心已達到寂靜之本元狀態,與念動無關緊要,故謂之動靜隔離之境。彼能觀之慧,于行者體驗無誤之後生起,稱“妙觀察智”,知一切爲一味(等持一體不可分離)(平等性智)。《詞藻經》說:“由于身心得殊勝調伏,現在達到反照穹源之地。”

  (二)離戲瑜伽(亦名無生瑜伽)

  修習離戲瑜伽,觀察動與不動的本性,以體證本心。

  1.觀察動與不動的本性

  寂不起照(念念生滅不與相應),妙觀察智之力自生,行者依力觀察:心不動時,不動之心的真實本性爲何?如何保持不動?如何從不動變動?當動時,是否保持不動之安靜?在不動狀態時,是否有動?動與不動有何差別?動之真實本性如何?動如何變不動?

  行者始知“動”既非異于“不動”,“不動”亦不異于“動”。這樣的觀察,如對“動”與“不動”之真實本性仍未參透,應觀察妙觀察智是否有異于“動”及“不動”,或觀察這是否是“動”及“不動”,或觀察這是否是“動”及“不動”的真實本性。經過這樣明白的智力分析,行者無所發現,因能觀所觀,是不可分離的。不能認知不可分離的真實本性的境界,名爲“心行處滅”,或謂之“言語道斷”。那若巴祖師說:“幻心境雖高,終只幻加幻,超過幻心境,不是幻心法;能見及所見,究竟不可分;依上師慈教,乃達此妙谛。”

  又印度聖者聖天大師說:“堅住叁昧耶,刹那心勿昏,如理勤推究,真谛自能明。”

  又《大寶積經•迦葉品》說:“譬如擦二木,相擦而生火,火生刹那間,而複燒二木;動不動合一,能生于正智;生彼正智…

《大手印瑜伽法要(竹巴•白瑪噶波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