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手印瑜伽法要(竹巴•白瑪噶波著)▪P2

  ..續本文上一頁已,動不動俱亡。”

  2.體證本心(大圓鏡智)

  任何思想、觀念或模糊的感情發生,既非將之放棄,亦不允許控製,應允許它們自起自落,自生自滅,不去引導和促之成型,行者僅認知而已。如是久之,想念雖未被放棄,其實相(自性空相)自然呈現。用此種方法,看來阻礙菩提道上之一切,反爲所用,此即所謂“利用道障以見道”。

  行者僅認知想念,無取無舍,可了解能舍棄的心與被舍棄的想念兩者不可分離,心即獲得解脫。這種解脫技巧稱爲“練習崇高道的精髓”,或稱爲“禅定之反面法”。

  心解脫後,行者憫念一切有情尚未得如我之認知自心實相,未得我之解脫自在,遂生無限同情之大悲心。

  3.離戲瑜伽禅定

  A.現在、過去和將來叁時之禅定

  首先,從叁個時間的觀點分行:過去之想今已滅,未來之想今未生,謂今之想複雲何?--生而即滅唯幻空。現在想念不能固定或表明在現在,將來想念亦然。

  由于禅定,始覺一切幻象如時間一般,幻而不實。一切幻象本身不存在,皆由心所示現。

  認知生、死及時間之不實存,薩羅诃大師說:“生之爲空相,虛空如天空,若離于五大,何者爲生死?故知無始來,虛空未曾生,今日明此理,感謝上師教。”這個禅定分析,照薩羅诃大師之指示爲之。

  B.心與物之分析禅定

  從物質與非物質之觀點,加以分析,禅定如此:有情之心,是物乎?抑非物乎?如謂物,是何物組成?如謂具體存在,是何形狀?是何顔色?如爲認知本能,將同于生滅之想念乎?如爲非物,如何有不同之觀點?誰造此心?

  如心爲物,行者于禅定後,能視作實物的,但依妙觀察智觀察:心不能稱爲任何實物,不能歸入物的一類。依妙觀察智觀察,心不能列入非物一類,亦不能證明其不存在。因此,心既不是物,亦不是非物,不能放在任何一邊,所以稱爲中道。

  此種信念之建立,非來自演繹法、歸納法,但源于上師之慈教。此爲各人自有之寶藏,只是能注意而不注意而已。因此,這種教導,被稱爲大真理。如偈雲:“上師所教深入心,啓示各人自開悟,悟自身中各懷有,唾手即得無價寶。”

  C.單一與多數之分析禅定

  從單一與多數之觀點,加以分析,禅定如下:有情之心是一個乎?抑數個乎?如爲一個,何能示現種種幻象?如爲數個,如何能這樣?所有之心,皆必須與真空體性不可分離。

  如是觀察,心不可數,既非單一,亦不是多數。單一是一邊,多數是一邊,不住兩邊,此之謂大手印。

  瑜伽行者在禅定中,除妙觀察智外,無所發現。因此,大手印即實相,又稱真空體性。

  D.認知實相

  因禅定結果,一切誤認爲實在者,均已消除,一切皆幻,猶如魔術師所表演之幻術也。如偈說:“前後觀瞻及十方,所見惟一大實相。上師教我幻見亡,複何所求于他人。”

  (叁)一味瑜伽

  一味瑜伽主要論述化心物爲一味,不可分離。

  首先,瑜伽化心物爲一味,爲一整體,不可分離。物者一切幻象也。

  以睡與夢爲喻,認知一切幻象爲心所示現;以水與冰爲喻,認知本體與幻象爲一味;以水與波爲喻,化一切爲一味。

  1.睡夢喻

  首先,以睡夢爲喻,認知一切幻象爲心所示現,禅定如次:夢中所見一切,不離于心。同樣,行者醒時所感一切幻象,無異于無明生死長眠中之夢境。離開示現幻象之心,一切幻象並不實存。任何念起,我心放任而不依止,了解一切外在幻象與行者之心及內在之幻象不可分離,化爲一整體。

  米拉日巴祖師:“昨夜夢中所夢見,種種不外汝一心,夢即瑜伽士之師,汝諸弟子當了知。”

  如偈說:“觀彼叁界種種有,即爲世界一合相。”

  2.水冰喻

  第二法,以水與冰爲喻,表明幻象即本體,禅定如次:所有幻象,本身雖並不存在,然爲本體所示現。本體不造任何事物,但示現任何事物。因此,幻象與本體原爲一味,同一體性,可以水與冰爲喻。

  如是修持,行者知有叁個雙重:極樂與空;淨光與空;智慧與空。叁者合爲一味,即是了解所有勝行經驗爲一整體,不可分割。

  如偈說:“若人全了解,一切皆一如,除此一如外,更無其他法,所持誦者一如,所觀念者一如,一切瑜伽行,皆唯此一如。”

  3.水波喻

  以水與波爲喻,化一切爲一整體,不可分割,禅定如次:波由水興,同樣,一切均由心所示現,而心之本性爲真空。

  薩羅诃大師曾說:“一切皆由心生故,汝心即是汝上師。”

  這個真理,爲一切真理之總真理,即總攝一切之一也。行者了解此真理後,即能認知一切有情之心的真空體性,皆可結無上菩提之果也。

  (四)無修瑜伽

  最後爲無修瑜伽,以俱生無染之無上菩提,化一切爲法身(法界體性智)。當已降服之無明,能一時清除,瑜伽修行停止,功德圓滿(成所作智)。至此,已無余道可修,行者已證俱生大手印,已達無余依涅磐之境界。

  (五)總結諸法門

  谛洛巴祖師在《轉識自在法》對弟子那若巴說:“此爲無上菩提道,唯彼成就行者知。道可傳而不可說,亦非心緣慮可得。我谛洛巴于此外,更無他道可開演。以汝自心大手印,修習于汝自所知。不必想象與思慮,不必尋伺于幻象,不著禅定不動念,惟一持心于本原。”以上之偈,舉本書所有法門,總包括矣!

  叁、 結述

  (一)了悟大手印並與之相應

  了悟大手印並與之相應者,層次有四:1.獲得心之安止境;2.修時體驗應善用之;3.種種體驗與暖等四加行,以及道上現證之品位,應一一區別之;4.證得如是造詣之果相智應保持之。如是四層次爲成就瑜伽之要素。

  (二)在菩提道上察知障礙及失誤

  處理菩提道上之障礙及失誤,方式如次:從幻象所發生之障礙,應了解幻象與心爲一味,以對治之。從想念所發生之障礙,應了解想念與法身爲一味,以對治之。從法身所發生之障礙,應了解法身與幻象爲一味,以對治之。

  禅定時行者可能發生叁失誤,貪著于受想、覺知、安止叁者之樂境,應多觀真空以對治之。

  又有四種過失:1.執空過甚,應多觀非有非空,空悲不二,以對治之;2.過于膠滯,心不進步,應觀一切幻象,皆爲真如所示現,以對治之;3.過于製念,應觀能製之心,與所製之想念,爲一整體,不可分割,以對治之;4.執著道之得失,應認知大手印,以對治之。

  (叁)認知並抉擇實修及虛學

  從理論認知並抉擇實修及虛學,方式如次:學者于真法界心性等理論,僅聞而思,而不實地修行者,是爲虛學。實修才能認知真法界之一味,實證無生(空性)者才能使人信服。全部了解就是自心明白。

  四、 原書跋

  余(竹巴•白瑪噶波)因阿裏桑迦大僧王先潘桑波者,以二十余秤紅花之供養,勸請我將大手印瑜伽法要及六成就法,編錄成標准法本。又余所見大手印之諸論述中,多混入無根據之經論引述,殊不可靠,業已除去,編此大手印瑜伽法要,以利未來之修行者。余完成此書于西藏南方之迦爾主山中之圓妙茅蓬。

  普願一切安樂吉祥!

  

《大手印瑜伽法要(竹巴•白瑪噶波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