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已,动不动俱亡。”
2.体证本心(大圆镜智)
任何思想、观念或模糊的感情发生,既非将之放弃,亦不允许控制,应允许它们自起自落,自生自灭,不去引导和促之成型,行者仅认知而已。如是久之,想念虽未被放弃,其实相(自性空相)自然呈现。用此种方法,看来阻碍菩提道上之一切,反为所用,此即所谓“利用道障以见道”。
行者仅认知想念,无取无舍,可了解能舍弃的心与被舍弃的想念两者不可分离,心即获得解脱。这种解脱技巧称为“练习崇高道的精髓”,或称为“禅定之反面法”。
心解脱后,行者悯念一切有情尚未得如我之认知自心实相,未得我之解脱自在,遂生无限同情之大悲心。
3.离戏瑜伽禅定
A.现在、过去和将来三时之禅定
首先,从三个时间的观点分行:过去之想今已灭,未来之想今未生,谓今之想复云何?--生而即灭唯幻空。现在想念不能固定或表明在现在,将来想念亦然。
由于禅定,始觉一切幻象如时间一般,幻而不实。一切幻象本身不存在,皆由心所示现。
认知生、死及时间之不实存,萨罗诃大师说:“生之为空相,虚空如天空,若离于五大,何者为生死?故知无始来,虚空未曾生,今日明此理,感谢上师教。”这个禅定分析,照萨罗诃大师之指示为之。
B.心与物之分析禅定
从物质与非物质之观点,加以分析,禅定如此:有情之心,是物乎?抑非物乎?如谓物,是何物组成?如谓具体存在,是何形状?是何颜色?如为认知本能,将同于生灭之想念乎?如为非物,如何有不同之观点?谁造此心?
如心为物,行者于禅定后,能视作实物的,但依妙观察智观察:心不能称为任何实物,不能归入物的一类。依妙观察智观察,心不能列入非物一类,亦不能证明其不存在。因此,心既不是物,亦不是非物,不能放在任何一边,所以称为中道。
此种信念之建立,非来自演绎法、归纳法,但源于上师之慈教。此为各人自有之宝藏,只是能注意而不注意而已。因此,这种教导,被称为大真理。如偈云:“上师所教深入心,启示各人自开悟,悟自身中各怀有,唾手即得无价宝。”
C.单一与多数之分析禅定
从单一与多数之观点,加以分析,禅定如下:有情之心是一个乎?抑数个乎?如为一个,何能示现种种幻象?如为数个,如何能这样?所有之心,皆必须与真空体性不可分离。
如是观察,心不可数,既非单一,亦不是多数。单一是一边,多数是一边,不住两边,此之谓大手印。
瑜伽行者在禅定中,除妙观察智外,无所发现。因此,大手印即实相,又称真空体性。
D.认知实相
因禅定结果,一切误认为实在者,均已消除,一切皆幻,犹如魔术师所表演之幻术也。如偈说:“前后观瞻及十方,所见惟一大实相。上师教我幻见亡,复何所求于他人。”
(三)一味瑜伽
一味瑜伽主要论述化心物为一味,不可分离。
首先,瑜伽化心物为一味,为一整体,不可分离。物者一切幻象也。
以睡与梦为喻,认知一切幻象为心所示现;以水与冰为喻,认知本体与幻象为一味;以水与波为喻,化一切为一味。
1.睡梦喻
首先,以睡梦为喻,认知一切幻象为心所示现,禅定如次:梦中所见一切,不离于心。同样,行者醒时所感一切幻象,无异于无明生死长眠中之梦境。离开示现幻象之心,一切幻象并不实存。任何念起,我心放任而不依止,了解一切外在幻象与行者之心及内在之幻象不可分离,化为一整体。
米拉日巴祖师:“昨夜梦中所梦见,种种不外汝一心,梦即瑜伽士之师,汝诸弟子当了知。”
如偈说:“观彼三界种种有,即为世界一合相。”
2.水冰喻
第二法,以水与冰为喻,表明幻象即本体,禅定如次:所有幻象,本身虽并不存在,然为本体所示现。本体不造任何事物,但示现任何事物。因此,幻象与本体原为一味,同一体性,可以水与冰为喻。
如是修持,行者知有三个双重:极乐与空;净光与空;智慧与空。三者合为一味,即是了解所有胜行经验为一整体,不可分割。
如偈说:“若人全了解,一切皆一如,除此一如外,更无其他法,所持诵者一如,所观念者一如,一切瑜伽行,皆唯此一如。”
3.水波喻
以水与波为喻,化一切为一整体,不可分割,禅定如次:波由水兴,同样,一切均由心所示现,而心之本性为真空。
萨罗诃大师曾说:“一切皆由心生故,汝心即是汝上师。”
这个真理,为一切真理之总真理,即总摄一切之一也。行者了解此真理后,即能认知一切有情之心的真空体性,皆可结无上菩提之果也。
(四)无修瑜伽
最后为无修瑜伽,以俱生无染之无上菩提,化一切为法身(法界体性智)。当已降服之无明,能一时清除,瑜伽修行停止,功德圆满(成所作智)。至此,已无余道可修,行者已证俱生大手印,已达无余依涅磐之境界。
(五)总结诸法门
谛洛巴祖师在《转识自在法》对弟子那若巴说:“此为无上菩提道,唯彼成就行者知。道可传而不可说,亦非心缘虑可得。我谛洛巴于此外,更无他道可开演。以汝自心大手印,修习于汝自所知。不必想象与思虑,不必寻伺于幻象,不着禅定不动念,惟一持心于本原。”以上之偈,举本书所有法门,总包括矣!
三、 结述
(一)了悟大手印并与之相应
了悟大手印并与之相应者,层次有四:1.获得心之安止境;2.修时体验应善用之;3.种种体验与暖等四加行,以及道上现证之品位,应一一区别之;4.证得如是造诣之果相智应保持之。如是四层次为成就瑜伽之要素。
(二)在菩提道上察知障碍及失误
处理菩提道上之障碍及失误,方式如次:从幻象所发生之障碍,应了解幻象与心为一味,以对治之。从想念所发生之障碍,应了解想念与法身为一味,以对治之。从法身所发生之障碍,应了解法身与幻象为一味,以对治之。
禅定时行者可能发生三失误,贪着于受想、觉知、安止三者之乐境,应多观真空以对治之。
又有四种过失:1.执空过甚,应多观非有非空,空悲不二,以对治之;2.过于胶滞,心不进步,应观一切幻象,皆为真如所示现,以对治之;3.过于制念,应观能制之心,与所制之想念,为一整体,不可分割,以对治之;4.执着道之得失,应认知大手印,以对治之。
(三)认知并抉择实修及虚学
从理论认知并抉择实修及虚学,方式如次:学者于真法界心性等理论,仅闻而思,而不实地修行者,是为虚学。实修才能认知真法界之一味,实证无生(空性)者才能使人信服。全部了解就是自心明白。
四、 原书跋
余(竹巴•白玛噶波)因阿里桑迦大僧王先潘桑波者,以二十余秤红花之供养,劝请我将大手印瑜伽法要及六成就法,编录成标准法本。又余所见大手印之诸论述中,多混入无根据之经论引述,殊不可靠,业已除去,编此大手印瑜伽法要,以利未来之修行者。余完成此书于西藏南方之迦尔主山中之圆妙茅蓬。
普愿一切安乐吉祥!
《大手印瑜伽法要(竹巴•白玛噶波著)》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