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行深度苦證智--慧門禅師以心經說禅行▪P2

  ..續本文上一頁?我喚作山河大地則觸,不喚作山河大地則背,你又如何奪?時有舟峰長老說:「某甲看和尚竹篦子話,如籍沒卻人家財産了,更要人家納物事。」4宗杲說:「你譬喻得極妙,我真要你納物事,你無所從出,便須討死路去也。或投河、或赴火,拼得命方始死,得死了卻緩緩地再活起來。喚你作菩薩則歡喜,喚你作賊漢則惡發,依前只是舊時人。所以古人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蘇,欺君不得。』到這裏始得契竹篦子話。」4

  

  要「逼拶」不是那麼容易的!就是要將行者逼到死角無路可走,看你怎麼辦?逼得你狗急跳牆,逼到懸崖,前是懸崖,後有追兵,如此一再進逼下去。你想奪卻竹篦我就許你奪吧!那我便改說:「喚作拳頭則觸,不喚作拳頭則背。」你又怎麼奪呢?

  

  逼到行者的心意識大死一番,全不起作用。再活過來同樣用心意識,但已經不起心意識性了。完全無心意識的思量、分別、我執等作用,一切識全轉爲智了,一切平等了。禅宗的逼拶,一路來都在逼行者歸而求之,往內愈行愈深,行到無路可走,到達顛撲不破的無明窠臼裏,在這裏雖然大死一番,卻可以讓你拼得出一條活路來,也就可以大活一番。也就是打死心意識的作用,才能大活一番。所以禅七說打七,即是要打死第七末那識的俱生我執法執。打死了再活過來,就不會執取藏識的流動爲實我實法,不再迷真逐妄,因爲已悟妄歸真了。所以禅宗參禅一法,就是一路追殺,讓你不得不往內走,不得不往內愈行愈深。當愈行愈深就愈能穿透幻化表相,而不會去執取它,也不會誤認幻化表相及藏識種子的流動是真實的。只要不拘執它,知道它是虛幻的,就可以悟妄歸真。所以禅宗的參禅法門都在逼我們直接實踐力行《心經》的第一段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不必如悟有十重般地一再換手術刀,單用一把如尚方寶劍的一個公案或話頭一路追趕下去就成了,也不一定要用公案話頭來逼你,師徒只要在對話中就可以逼了,一直追逼到心意識不動,這時就可開悟。所以禅宗在中土興盛以後,從達摩祖師代代相傳,一脈傳承,都是此法。雖然從初祖到六祖的開悟公案,都沒標明行深或生起疑情。其實每個公案裏,都經曆行深及生起疑情的過程。只是到了大慧宗杲,才把曆代祖師逼拶深行,而展開般若智慧的曆程,加以剖析解說。這是他的精髓所在也是他對禅家的貢獻。

  

  行者被逼到走頭無路,看是死路一條了,撞了上去,卻發現一切障礙都不見了。這就是懸崖撒手,大死一番,絕後再生。逼拶是禅宗一脈傳承下來的法門,是最直接了當的方法。不必准備那麼多手術刀,也不必有那麼多招式。單單教你最有效的最後一招,其他蹲馬步的那些招式都不必用了。

  

  我們生生世世對習氣最熟悉,對去除習氣的話頭卻很生疏!所以必須先將話頭抱緊,練得熟悉了,習氣自然就因疏遠而生疏了。也就是話頭從生疏轉成熟練,習氣由爛熟轉爲生疏。唯有如此舉起話頭,才能又准、又快、又狠往習氣處砍下去。習氣消盡,自然離苦得樂了。

  

  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漸修法門。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頓悟法門。

  

  慧能的本來無一物,不僅是傳遞空的訊息,而且發揮到淋漓盡致。既然本來無一物,當然就沒有受苦的人,也沒有讓人受的苦。既然本來無一物,當然就沒有一個物境,可以讓人感到恐怖。既然本來無一物,當然就沒有一個人在受生死輪回。既然沒有人受生死輪回,當然就無有恐怖。參禅逼拶一法就是要把行者逼到顯現「本來無一物」的景象。也就是讓行者體證到生死輪回與涅槃(輪涅)是一體兩面,而不生任何執取。所以說,參禅看話頭是實踐力行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未經人爲的扭曲改變,呈現了心性的自然原貌。「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佛性的顯現,也是開悟成佛的最高境界。

  

  

  注1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十九冊 No. 945《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十》

  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懸崖不有醋物未來。汝體必非虛妄通倫。口水如何因談醋出。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爲堅固第一妄想。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澀。由因受生能動色體。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爲虛明第二妄想。由汝念慮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寤即想心寐爲諸夢。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爲融通第叁妄想。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發生氣銷容皺。日夜相代曾無覺悟。阿難此若非汝雲何體遷。如必是真汝何無覺。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爲幽隱第四妄想。又汝精明湛不搖處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見聞覺知。若實精真不容習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經曆年歲憶忘俱無。于後忽然覆睹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算。阿難當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若非想元甯受想習。非汝六根。互用合開此之妄想無時得滅。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則湛了內罔象虛無。第五顛倒細微精想。

  

  五蘊(元素)所産生的妄想

  色蘊根本妄想(堅固妄想)

  受蘊虛明妄想

  想蘊融通妄想

  行蘊幽隱妄想

  識蘊細微顛倒精想

  

  

  注3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十七冊 No. 1998A《大慧普覺禅師語錄》大慧普覺禅師書卷第二十六

  今稍有知非者。若要徑截理會。須得這一念子嚗地一破。方了得生死。方名悟入。然切不可存心待破。若存心在破處。則永劫無有破時。但將妄想顛倒、思量分別、好生惡死、知見解會、欣靜厭鬧,一時按下。只就按下處看個話頭。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此一字子。乃是摧許多惡知惡覺底器仗也,不得作有無會,不得作道理會,不得向意根下思量蔔度,不得向揚眉瞬目處挅根,不得向語路上作活計,不得揚在無事甲裏,不得向舉起處承當,不得向文字中引證。但向十二時中四威儀內,時時提撕,時時舉覺,狗子還有佛性也無?雲無。不離日用。試如此做工夫看,月十日便自見得也。一郡千裏之事。都不相妨。古人雲。我這裏是活底祖師意。有甚麼物能拘執他?若離日用別有趣向。則是離波求水。離器求金。求之愈遠矣。

  

  注4 妙喜室中常問禅和子。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不得下語。不得無語。不得思量。不得蔔度。不得拂袖便行。一切總不得。爾便奪卻竹篦。我且許爾奪卻。我喚作拳頭則觸。不喚作拳頭則背。爾又如何奪。更饒爾道個請和尚放下著。我且放下著。我喚作露柱則觸。不喚作露柱則背。爾又如何奪。我喚作山河大地則觸。不喚作山河大地則背。爾又如何奪。有個舟峰長老雲。某看和尚竹篦子話。如籍沒卻人家財産了。更要人納物事。妙喜曰。爾譬喻得極妙。我真個要爾納物事。爾無從所出。便須討死路去也。或投河赴火。拼得命方始死。得死了卻緩緩地再活起來。喚爾作菩薩便歡喜。喚爾作賊漢便惡發。依前只是舊時人。所以古人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蘇欺君不得。到這裏始契得竹篦子話。複說偈雲。佛之一字尚不喜。有何生死可相關。當機觌面難回互。說甚楞嚴義八還。

  

  

《行深度苦證智--慧門禅師以心經說禅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