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隨喜

  隨喜

  

  無上圓滿勝利者再度向月光童子說道:「童子!既是如此,若一菩薩摩诃薩渴望證得此叁摩地,並希望迅速、真實及全然覺醒而達無上圓滿之真實證悟,他應當成就善巧方便。童子!此菩薩摩诃薩如何才能成就善巧方便?童子!此菩薩摩诃薩應于一切衆生起親想;此菩薩應因而隨喜一切衆生之善根及其所聚之一切功德;他應晝叁次、夜叁次隨喜一切衆生之善根及所聚之功德,並將自身之善根及所聚之功德,悉數回向于一切衆生之速得遍在正覺。」

  

  「童子!若一菩薩摩诃薩持有入此善巧方便之功德,他將迅速得獲此叁摩地,且將迅速、真實及全然覺醒而趣入無上圓滿之真實證悟。」【《叁摩地正經》藏文本第26章經文之英譯節錄】

  

  隨喜

  《叁摩地王經》之第二十六章的章名是〈隨喜〉。在此章中,佛陀對月光童子說:「如果你(一位大菩薩)希望成就叁摩地,你應該把一切衆生都視爲自己的親人(起親想),並認爲一切衆生的善因、善根及所積聚的福德都值得你爲之心生隨喜,也就是不帶任何嫉妒或羨慕地隨喜一切衆生的善德及快樂!」

  

  嫉妒的煩惱是我們必須離棄的。嫉妒可以說是一種貪執的形式,起自我們對享樂及快樂的自私欲念。例如:當其他人享有富足、快樂及享樂時,我們加以鄙視並持有「應當快樂的人是我,而不是別人」的心態;當想到別人經由意念、言語及行動而創造可于未來帶來享樂及快樂的善行時,我們又覺得不滿及不屑。這種嫉妒的”已、態,是一位菩薩道行者絕對要離棄的。

  

  寂天大師教導道:我們甚至應該隨喜深具福報之尚未進入菩薩道的凡夫俗子,或甚至尚未進入聲聞或緣覺修持道的人的善行,因爲他們在此生所享有的快樂是由于此生或過去所種的善業而産生的。當凡夫俗子由于正直、誠實的行徑而製造善根時,身爲菩薩行者,我們應該毫不嫉妒地生起隨喜心。

  

  僅致力于此生或輪回來生的快樂與安樂的人稱爲「下根器之人」。根器較高的人則致力于鏟除再生于輪回的因,並達到解脫所有輪回存在形式的境界。這類型包括聲聞及緣覺(或稱爲獨覺、辟支佛)的心態。雖然這是一種極爲良好的心態,它並不具有涵蓋一切衆生及幫助一切衆生皆解脫輪回的卓越心態。但是,聲聞者及緣覺者仍然具有極大的福報,雖然他們並沒有廣大的動機;他們所遵循的或許不是至高的法道,但顯然是清淨、無誤的正道。鏟除不斷受生于輪回的因——煩惱障及惡業,將使他們達到|阿羅漢〡 (梵文arhat),即「殺毀敵人之人」的果位。達到阿羅漢果位的人實際上非常多,他們已不再經曆任何痛苦,並完全解脫了輪回的存在形式。這確實值得隨喜!

  

  比這更高的菩薩道。大乘修行者的心態並不止于個人達到的快樂爲目標,他們的動機既深且廣,包含救度及保護一切衆生皆不遭受痛苦及輪回,並將衆生安置于解脫及證悟之境;他們不僅具有如此的願望,尚且不遺余力地修持菩薩行、實踐四無量心及六波羅蜜。藉由直接及間接地利益其他衆生並保護衆生不遭受痛苦,他們行于菩薩道上。他們首先達到暫時的成就境界——初地菩薩之極喜地,然後逐漸提升至第十地的法雲地。當他們證得究竟的成就「圓滿的證悟」時,這是我們所有衆生都要至心感到歡喜:如此的菩薩是多麼勝妙、圓滿!

  

  在任何時間及任何情況下,我們都應該訓練自己隨喜他人的功德,不論功德是屬于何種層次。我們或許會認爲持續不斷地安住于叁摩地狀態、空性的究竟境界中最爲重要,這當然是真的。然而,培養善心及清淨的動機,並隨喜他人功德,可以幫助我們在叁摩地禅修上的進展;即使我們已經有進步了,這也能幫助我們穩固及增強叁摩地境界而達到最終的成果。因此,佛陀開示了強調隨喜之重要性的第二十六章。

  

  布施之利益

  繼隨喜他人功德之後,我們必須致力于菩薩行。在《叁摩地王經》之第二十七章〈布施之利益〉中,佛陀開示了修學六波羅蜜或十波羅蜜的利益。他由解釋布施的利益開始。

  

  每一種波羅蜜都有其特殊的目的及利益。佛陀開示說,布施波羅蜜有十種利益。

  

  布施的第一種利益是降伏悭吝的習氣。在各種不同的煩惱當中,悭吝是一種非常封閉及狹隘的心態,是我們應該離棄的,而布施可以讓我們離棄它。所以,布施的第一種利益是斷除悭吝心。

  

  第二,藉由反複地修學布施心態及逐漸習于布施,我們的布施善習將會不斷地增長。

  

  布施心也能確保諸多衆生的財富能與社會大衆共用,並以各種方式用于利益社會整體。在任何社會,我們都能看見富裕及進步可利益社會也可損害社會的現象;由于布施心,一位菩薩能善加利用衆生的共同資産。因此,第叁種利益是確保財富能産生饒益一切大衆的最佳成果。

  

  第四種利益和果報之成熟有關。在未來,已熟悉布施並養成布施善習的菩薩道行者,將不會生于貧困之地,且將生于富貴之家。直接生于富貴的菩薩,將再度實踐增長財富受用的布施心。

  

  第五種利益是由于在所到之處皆起布施心、皆作布施行,我們將爲各處之衆所愛樂。這是于過去生行布施的累積效應。

  

  第六項利益是不論在何處、不論與誰交往,我們都無所畏懼、無所怯弱,我們永遠都不需要懼怕面對任何人。

  

  第七項利益是我們永遠都會受到贊美及尊敬,不會遭受批評及毀謗。

  

  此外,佛陀說:我們的手足將會柔軟平順。在佛的諸種相好及隨形好之中,手足柔軟平順的物質起自柔和、溫雅地對待每一位衆生的布施心。我們也將具有非常穩定、沈著的性情。

  

  第十項利益是從現在開始直到證得圓滿的悟境,我們將永不缺乏值遇善知識的機緣,我們將永遠有善知識的引導。

  

  以上就是敘述布施利益的第二十七章要點。

  

  持戒

  第二十八章〈持戒〉記述持戒波羅蜜的利益。持戒是持守身、語及意方面的戒律。但是,持戒主要和心或意有關:維持專注、謹慎、正念及覺知,對精神修持極爲重要。開展這叁方面的功德將使我們能在叁摩地及禅修上有所進步,不僅是意的戒律能使我們真正有所進步,爲了維護修持叁摩地的心境,我們也必須嚴守身戒及語戒。小心謹慎地約束及觀照自身的舉止及言談方式,是持戒的要點。持戒清淨因而能幫助及支持禅修上的進展。

  

  佛陀提及徹底修習持戒波羅蜜的十種利益。

  

  第一種利益是我們將永遠具有智慧。若我們能保持溫和的心態及持守戒律,覺醒狀態將會一再地在我們的經驗中生起;若我們言行不慎、漫無戒守,覺醒狀態將不斷地減退,最後,從我們的經驗中消失。因此,爲了維持及不斷地開展叁摩地境界而達到最終的成果,保持溫和、覺知及淨戒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將效法一切諸佛,慎守戒律。我們將不會爲諸佛、菩薩所責難,或爲博學之智者所輕視,因爲世間法及勝法的上師都將認爲我們的行徑值得贊揚。我們將不會被拒絕或舍棄。其次,由于持戒清淨,我們將不會違反或偏離所立的誓願,而且,我們會藉由持戒的力量而嚴守誓願。第五、第六及第七項利益分別是:堅定有恒地修持佛法、遠離輪回並不爲之所染汙及終將證得涅槃的種種功德。最後提到的幾項利益說明:持戒清淨的心將恒常免于煩惱障、將證得勝妙叁摩地,且將不匮乏法財善德。因爲源于持守身、語、意之戒律的這些功德利益,將使我們的禅定極爲穩固。

  

  一般而言,意的戒律是最重要的,甚于身及語的戒律。戒律可分爲出家衆及在家衆的戒律。最嚴謹的是比丘及比丘尼的具足戒;但是,持守在家居士的清淨戒律也極爲殊勝。

  

  兼具智慧與慈悲的佛陀,依照聞法者的性情、需要及能力而教導勝妙的佛法,他直接覺知衆生具有不同的能力或根器。有些人能持守最高層次的戒律, 即比丘、比丘尼、沙彌及沙彌尼的戒律;有些人則無法如此。佛陀也製定了在家男女衆的戒律。

  

  佛陀根據個別聞法者的能力而開示。能持守各種層次戒律的人,可以領受避免一切業行的戒條;無法如此的人則可以領受較少數的戒條。領受戒律的方式非常多,佛陀從未說過每一個人都必須持守所有的戒條。

  

  例如在家男女居士的戒律包括五種主要的戒(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及不飲酒。這些戒律能確使我們具有溫和、輕松自在、穩定及平靜的心境。領受全部五戒的男女在家居士稱爲「持守圓滿五戒之居士」。有些人也許不願意領受全部的五戒,有些人則可能想說:「我無法五戒全都持守,這一條戒律是我無法持守的。」領受五戒中之四戒的居士稱爲「幾乎五戒全守之居士」。如果我們只領受兩、叁條戒律,我們就是「持守數戒之居士」。即使我們只領受一條戒律,我們仍然是「持守一戒之居士」。僅僅領受五戒中的一戒是可行的,且能産生極大的利益。

  

  如果我們連其中的一戒都無法全然領受,仍然有一個解決辦法。在佛陀住世的時代,他的大弟子之一名爲迦多衍那(Katyayana,又譯爲迦旃延或迦延,意爲文飾),去一個村莊傳法,那個村子裏住了一位屠夫,奪殺了許多動物的生命。迦多衍那告訴他至少要領受一條戒律,但是,這位屠夫回答道:「我怎麼做得到?我很想受一條戒,但我是一個屠夫,我必須殺害動物,因爲這是我的生計。若不殺生,我就沒有維生的工作了。」迦多衍那說:「是的,但是仍然有一個辦法。你在白天殺生,但是,你在晚上也必須殺生嗎?」屠夫說:「不,晚上我不殺生。」所以,迦多衍那告訴他說:「你發這樣的誓願:每到日落時分你就不再殺生。」據說,這位屠夫因爲發了這樣的誓願而得到極大的利益。同樣的,身爲佛陀的在家弟子,只要我們能盡力持戒,必定能得獲持戒的大利益。在修習叁摩地…

《隨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