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惜福
撰文 / 釋海朗(種德禅寺佛學苑學僧)
綜觀目前社會,物欲橫流,人們的生活普遍提高,穿著高檔衣服,吃著山珍海味,住現代化高樓大廈。一撥電話,全世界的人們皆能溝通。一開電視,應有盡有馬上顯現在眼前,如此等等可謂舉不勝舉。所有這些同古代社會的采野果,拔草根的生活,不知強了幾千倍。古代傳說中的許多神話,在當今社會,皆以實現了。或許有人認爲,這是我們這代人的福報,我們前世有修,故有享福的果報。然而我們在享受的同時,不知有沒有想到惜福。藕益大師曾說:“培福不如惜福。”由此可知,惜福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
身爲古代聖人。如顔回,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顔回不改其樂。還有近代高僧弘一大師曾說過:“我們即使有十分的福氣,也只好享受叁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那不是更好嗎?”大師是一代楷模、名望、修行皆是一流的,只要他隨便說句需要什麼,供養的人肯定是很多很多的,想享受一下,可謂是輕而易舉的事。但是大師非常珍惜自己的福報。把惜福看的很重要,一件衣服穿幾十年,一雙鞋穿十多年,甚至一塊洗臉毛巾也用好多年。大師是大福人,可是他卻是如此惜福。縱觀古之今之聖人,皆是惜福表現。
我們的福報,比起那些聖人們,可差遠了。但是我們的享受是有過而惜福就不及了。衣服有多少連自己也不大清楚,吃營養品,出門坐“飛機”等,可謂潇灑極了。但是這樣對我們的福報是一個“赤”字。也許當時根本就沒想到惜福。長久下去,即使我們以前所培之福如一杯水,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福報享盡,所修之福也就如同一杯水慢慢幹沽。屆時,可悔之晚矣。也許有人認爲惜福是一種吝啬的表示,穿舊的、吃東西不挑剔等,把這些都歸入小氣之類。其實這種認知是大錯特錯,因此惜財惜食等都是惜福的表示,皆是一種明智的舉動。
總之,一個人的上升和墮落完全由自己的思想,行爲去主宰,任何佛菩薩皆無法改變。我們應把握自己的一舉一動。從一粒米、一滴水做起,珍惜自己現在擁有的一點淺福,時時提醒自己惜福,並且應把“惜福”二字挂在心中,去創造清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