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師授之
撰文 / 釋演一(種德禅寺佛學苑學僧)
韓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省庵大師也在《勸發菩提心文》中講到:“父母雖能生育我身,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不知禮義,則同于異類,不解佛法,則何異俗人。”由此可以看出師長的重要性。想想如果人沒有禮義與禽獸有何分別呢?做爲初出家修道之人,假如沒有師長一步步引導,又怎麼走向解脫大道呢?
著名的法國作家莫泊桑也有四位老師,一八八○年,莫泊桑的中篇小說《羊脂球》發表後一舉成名,在這之前他得到了四個老師的指導:莫泊桑的母親熱愛文學,努力指導兒子的閱讀和寫作,母親是他創作的的第一個老師;他中學的老師路易·布耶覺察到他的作文中閃爍著天才的火花,于是孜孜不倦地提示這位青年人,中學畢業後,著名作家福樓拜正式成爲他文學上的導師,以後,莫泊桑又把旅居法國的屠格涅夫尊爲老師,虛心地向他學習。
著名的戲劇大師梅蘭芳有一次在演出京劇《殺惜》時,喝彩聲中只聽有閃旬老人說“不好”,戲場散,梅蘭芳來不及卸裝更衣,就用專車把老先生接到家中,用茶畢,梅蘭芳恭敬地說道:“說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師,先生說我不好,必有高見,定請賜教,學生決心亡羊補牢。”老先生嚴肅又認真地指出:“惜姣上樓和下樓之臺步,按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博士何八上八下,請問這是出于哪位名師所傳?”梅蘭芳恍然大悟,深感自己疏漏,連聲稱謝。此後,梅蘭芳在當地演戲,都請這位老先生觀看,請他指正。
由此看出師的重要,更體現出學者的態度。假如學習之人不虛心請教,也是很難成就。從《菩提道略論》中就提到聽者的重要:假如一個聽法人,不用心聽,就如漏器;如果存在自己的見解,就如穢器;通過學習“師說”讓自己深深體會,師如指南針,引導我們走出茫茫大海,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如法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