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之路
撰文 / 釋醒慧(種德禅寺佛學苑學僧)
無論出家在家,若走上修行這條道路,謂之可貴,輪回六趣的衆生不計其數,能尋找出離六趣的方法,可謂之稀有難得,但這不代表立即就可解脫,這只是入門罷了,趣向成佛這條路還需要正確知見的引導,否則誤入歧途。古大德有言:“甯可千日不悟,不可一日錯路。”說得恰到好處!
世尊以不同的方式說法,但所說的佛法最終宗旨只有一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佛陀所說的法,並非句句是了義法,他爲契合衆生不同根機與興趣而說方便之道而引你入佛門,故佛陀臨終時說:“雖是我所說、余方不爲清靜者,不必行。”這意思是說,雖然是佛陀親口所說的方法,但這方法並不能讓你解脫,或者這方法的行持無任何意義時,你可以不必去做;若佛陀雖沒有說,有些違背道德的事情,你就是不可以去做!任何一部經典都有記載佛陀贊歎持戒、誦經、拜佛等,但無論做什麼,卻不能忘記最根本的條件,符合世尊叫你去做的精神本意——破除執著,做這些是爲了利己利他。有人規定一天的功課,堅持不懈,這持之以恒的心值得贊歎,可某人求他幫忙時,他回應:“對不起,我今天的108拜還沒拜完呢,不能幫你了!”這佛拜得又有何意義呢?只斟酌經典中拜佛的功德,卻不契合世尊的本意。持戒亦是如此,佛陀製戒是爲了止惡,非標榜持戒,佛陀曾製定比丘不可吃飽見美味回坐再吃,目的爲戒除弟子們的貪心,這在律中稱之爲“一座食”,而現在爲了持守此戒,堅決不離本座,卻支使別人盛飯,真是換湯不換藥啊。正如印順導師所說的:“在家人執持五欲的享受,出家執持無意義的戒禁。”
佛陀說不同的教法,有時是針對甲而說,這法不一定對乙起作用,這被集成了叁藏十二部,但真理卻只有一個。有時雖研究了叁藏,並不一定真正了解了佛法根本核心。故《阿含經》中記載:“佛陀弟子所正悟的,彼此是完全的一致。”許多有智慧的大德處處行持不離佛法根本教義,處處不離世間公共道德,注重佛陀的本懷,雖日常生活中爲迎合不同信士的所求,不得不用一些方便善巧來引導,但絕不以方便爲究竟,以方便作爲自己的目標!
出家了,不是以學佛作爲業余娛樂的善信,既然已經將身心投入佛法中,可以說已經走過了所謂的“方便道”,就應該行持真正的佛法。佛法攝世間的公共道德,研究經綸違背了道德,那就不是佛法,我等與佛陀證悟的是相同,不同,即非佛法,因爲心性是一。真正的修行之路,是修行者在入佛門到成佛之期間破除自我的這種執著,當無自我的同時,自然而然就可利他,而並不是造作的利他,造作的利他亦是建立在“自我”之上的,因爲“我”在利“他”嗎!
作爲一個修行者,走上了修行這條道路,既要如法如律,法與律是正確的軌道,其終點站是覺悟的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