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證悟無我及因果取舍
能夠聽聞到無我的觀點是值得慶幸的,它給了我們一個觀察宇宙人生真實面貌的全新視角,也是一副止息痛苦的妙藥。
但是只在理論上理解無我還不夠,要徹底解脫痛苦必須親證無我。
探討無我的問題,目的不是做智力遊戲,而是爲了有效地息滅痛苦。
佛經上有一個繩子和蛇的比喻:某人在黑暗中走進一間房,誤以爲地上的繩子是毒蛇,因而驚懼萬分。此時若有人告訴他那只是一根繩子,不是毒蛇,他或許將信將疑,但心裏的恐懼不會完全消失。如果把燈打開,在他親眼看見地上是繩子而不是毒蛇的刹那,他的心裏便徹底沒有恐懼了。
同樣道理,我們在輪回中,因爲錯覺、誤解,把因緣和合、念念生滅的東西執著爲實有、常存,而感受各種痛苦。現在雖然聽佛陀宣說了無我的道理,在理論上知道痛苦的根源在于我執,但我們還是會有痛苦。只有當證悟無我時,困擾我們無量劫的痛苦才會在當下消失。
如果我們不去努力證悟無我,而只是把無我的觀點當作一種知識儲備在腦子裏,就好比一個病人把醫生開出來救命的藥方當文章欣賞,而不去按方抓藥、治病救命。光讀藥方是治不了病的。懂得無我的道理之後,應該把它運用到日常生活、修行中去,時時處處體認無我,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地對治痛苦。
初學者很難直接體驗到無我,但可以經常提醒自己:一切事物都是無我的。不斷強化這個觀念,也會相當有幫助。
比如生病了我們一般會說:“我不舒服!我很痛!我很慘!”這時候如果我們提醒自己:沒有我,只是這個肉體的某些部分、某些功能出了問題,不舒服、疼痛也只是一時的感受,而感受隨時在變化。僅僅是知道沒有一個實存的我在生病、在受苦,都會令心裏的焦慮、恐懼放松很多。
我有一位弟子,一次不小心割破手指,他痛得倒吸一口涼氣,自言自語地說:“我執真強!”這給了我極大的啓發。無論是肉體還是精神感到痛苦時,就對自己說這是我執,而不要把它當成什麼大不了的事。這能幫助我們更輕松地面對、承受痛苦。
很多時候,我們傾向于把當下純粹的苦受擴大,演繹成悲慘的故事,甚至是連續劇,摻雜進太多不相幹的情節、評判和議論。
本來割破手指,找出創可貼自己包紮一下就沒事了。可是有的人不去找創可貼,反而坐在那裏想:太疼了!流血了!傷口如果感染就要得破傷風了。破傷風可是會要命的!如果真有個叁長兩短,我的孩子怎麼辦?房子怎麼辦?還有人欠我的錢,他大概就不會還了。我還有很多計劃沒實現,這麼早就離開人世,太不公平……如此想著,這位割破手指的老兄可能就真的驚嚇、悲憤交加而發心髒病了。
這個例子聽上去有些極端,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很多事情的反應不是與這很相似麼?
無我有助于減弱對外物的貪執。
比如,在一般人的價值觀裏,鑽石和石墨可以說有著天壤之別,但實際上兩者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不同,它們是同素異形體,是同一種元素的不同形態。
鑽石和石墨都是純粹由碳原子構成,只不過由于碳原子的排列結構不同,硬度、結晶色才産生差別。鑽石是目前最硬的物質,石墨卻是最軟的物質之一,鑽石光芒璀璨,石墨卻沒有光彩。然而,鑽石並沒有不變的鑽石性,石墨也沒有不變的石墨性,根本上說它們都是碳元素。
可是由于人們的妄執,兩者被賦予不同的價值。鑽石被鑲在王冠、項鏈上,成爲財富、奢華的象征,而石墨卻只是磨成粉和黏土一起用來做鉛筆芯。很多人對鑽石夢寐以求,得之喜,失之悲,對同樣由碳元素構成的石墨卻毫不在意。
我們就是這樣把自己的攀緣心、分別念、錯覺投射在物體上,執著貴賤美醜,枉受痛苦。
事物無我,卻能隨緣顯象。這其中發揮作用的一個重要規律是因果律。
曾有對佛法完全不了解的人問我:“如果讓你用一句話概括佛教的信仰,你會說什麼?”我想了想說:“信佛就是相信因果。”
佛法的無我、空性等觀點雖然殊勝,但一般人不容易理解,若陷入斷滅、單空的觀點中,見解和行爲便會與正法背道而馳,那樣的話,覺悟、解脫就遙遙無期了。我認爲初學者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最易于實行,同時也是最深奧的因果入手,會比較穩妥、有效。
從實踐的角度簡單地說,相信因果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如果不想感受痛苦,就舍棄會帶來痛苦的心念和行爲;如果想快樂,就培養會帶來快樂的心念和行爲。
有人會說:“我學佛精進,行善積極,可爲什麼還會遭遇不幸、坎坷,而有的人盡做壞事,卻逍遙快樂。這不是沒有因果嗎?”
我在以前的開示中曾提到:人們的一言一行、起心動念都會産生相應的後果,有些行爲的後果很快顯現,而有些行爲卻要等很久以後才能看到它的結果。就像野草的種子播進土裏不久就會長出草來,而青稞播種後卻要等來年才開花結果。
因果真實不虛。
如果一個行爲的果報今生沒有成熟,而你也沒有采取任何行動阻止它成熟的話,它一定會在下一世或更晚的時間成熟。所以,我們今生的遭遇不全是今生造作的因果,有一些是前世的因在今生成熟的果,今生的因所産生的果也有一些要到後世才顯現。
行善積德卻遭遇不幸,《金剛經》中有一段話可作爲解答:“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行持善法創造出新的因緣,改變了原來的因果,所以重罪輕罰。本該在後世以更慘烈的方式體現的果報,在今生投身爲人尚有取舍的自由時成熟,以後就不會再受此一報了。
日常生活中的因果取舍要謹慎,涉及叁寶之物,尤其是僧衆飲食的因果取舍更須細致入微。
當年喇榮五明佛學院供齋,就如何處置僧衆當天未吃完的食物的問題,法王如意寶曾專門召集全學院的堪布、活佛討論。因爲供齋的食物是僧團的共同財物,若處置不當會招致嚴重果報。如果把吃剩的食物倒掉,是浪費,也是不如法的。若把供齋沒吃完的食物給小動物吃,給的人和受的動物都將造作下地獄的業。同樣,把沒吃完的食物給人吃,給的人和受的人也都將造作下地獄的業。
大家查閱各種經典並經過深入討論,最後決定:供齋期間,當天沒吃完的食物應該賣掉,用所得的錢第二天再買食物供齋,如此循環直至終竭。、 法王如意寶曾經說:“有時覺得自己往生肯定沒問題,心裏爲此很高興;但有時又想到小時候在洛若寺出家,大家都很疼愛他,除了每人定量分得的一份食物外,管家們常常額外給他一些吃的。因爲這個原因,自己有時會害怕不能往生了;也很爲當時的管家難過,他們也背負了嚴重的果報,如今不知他們在哪裏。法王如意寶常請學院僧衆爲當時的管家們念經,加持他們早日解脫。
受到法王如意寶的影響,我對涉及叁寶之物的因果取舍也非常謹慎,去寺廟講課、訪問等從不輕易吃僧團的任何食物,萬不得已要在寺廟用餐的話,也必定交給寺廟相應的錢。
佛經中有雲:“涉及叁寶之物當中,僧團的食物因果最爲嚴厲。”
如果有人把佛像身上的衣服、飾品等拿來自用,之後心生慚愧悔恨,再買新的衣服、飾品等裝飾佛像,並勵力忏悔,這個罪業有可能清淨。然而,居士享用僧衆的食物,或者出家人享用自己本分之外的僧團共有的食物,即使後來歸還並忏悔,此罪業也無法完全清淨。
以前,托嘎如意寶的弟子白瑪旺紮堪布在劄熙寺講學時,特別強調修行人要重視取舍因果。他自己的行持就爲大家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堪布一無所有,走到哪裏只隨身背一筐書。寺廟冬天開法會,僧衆燒火煮茶煮粥。一天的法會結束後,有的僧人便把未燒盡的木炭拿回自己的小屋用于取暖。白瑪旺紮堪布每次都會拿同等數量的木柴來換取已用而未燒盡的木炭。他說:“僧衆的食物自不必說,就是僧衆共有、已使用過的木炭,拿去自用,是不是要背負果報,也很難說,還是謹慎一些爲好。”
我們平時說話,哪怕是探討佛法,都應該非常小心地取舍因果。”
我年輕時跟隨才旺晉美堪布學習,堪布常常說他曾經造了一個深重的惡業,爲此他一直在忏悔。有時課堂上跟我們講起來,他都會後悔得直掉眼淚。
當年他在佐慶熙日森佛學院學習時,從拉薩哲蚌寺來了一位格西,口才佳,好辯論。有一天,上師格日堪布講中觀,格西進來坐在一旁聽課,態度不是很恭敬。格日堪布講課的風格不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而是慢慢講,娓娓道來。上師講到空性的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時,坐在才旺晉美堪布身邊的格西把上師的話重複了一遍,邊說邊搖頭,大不以爲然。堪布爲此不太高興,下課便找到格西,要跟他辯《俱舍論》。格西辯到中途出錯,一下被堪布抓到把柄。堪布得意地說:“世親菩薩和他學派的所有後來者都沒這麼說過,你這個黑皮(因爲格西長得比較黑)真是信口開河!”爲這一句話,才旺晉美堪布後悔不已,並且終生不再與人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