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公主的送親儀式是唐朝曆史上出嫁公主中最爲隆重的一次,使唐朝與吐蕃關系的發展又一次進入新的高潮。
始平餞行之後,在主婚使楊矩的護送下,金城公主及唐蕃使臣沿著當年文成公主入蕃的路線西行。吐蕃曾派人專爲金城公主入蕃鑿石通車,修築“迎公主之道”。同時,赤德祖贊和祖母赤瑪類還命令大臣于赤帕塘集會議盟,派專人准備金城公主到達吐蕃等事宜。
另外在楊矩的建議下,唐朝割讓青海黃河間的“河西九曲”給予吐蕃,作爲金城公主的嫁妝“湯沐邑”,後來對唐朝引發了重大的影響。
金城公主到達吐蕃後,先住于“鹿苑”,後赤德祖贊贊普下令別築一城爲其居處,並舉行了完婚盛典。從這一年(即公元710年)開始到公元739年去世,金城公主在雪域吐蕃共生活了近叁十年的時間。
金城公主入蕃時不僅帶有大批的工技書籍和雜技諸工,而且還帶了數萬匹的錦緞,王庭所用的各種器具和龜茲樂等。這些書籍、物品和技術一方面直接影響和促進著吐蕃西藏的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加深了吐蕃對中原地區的了解,增強了唐朝與吐蕃之間的關系。同時,吐蕃的許多當地特有産品也相繼傳入唐朝,促進了中原地區對吐蕃的了解。
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八月金城公主向唐玄宗上了《謝恩賜錦帛器物表》,以感激玄宗的賞賜,並歡喜唐朝吐蕃的重新和好,並上貢了禮物:
金城公主奴奴言:仲夏盛熱,伏惟皇帝兄起居萬福,禦膳勝常。奴奴奉見舅甥平章書雲,還依舊日重爲和好,既奉如此進止,奴奴還同再生,下情不勝喜躍。伏蒙皇帝兄所賜信物,並依數奉領,謹獻金盞、羚羊、衫段、青長、毛氈各一,奉表以聞。”
而開元七年(公元719年)玄宗鑒于吐蕃多次請盟和好的誠意,不僅歡喜地款待來使,而且分賜贊普雜彩二千段,贊普祖母雜彩五百段,贊普母雜彩四百段,可敦(贊普妻)雜彩二百段,岔達延雜彩一百五十段,論乞力徐雜彩一百叁十段,尚贊咄雜彩一百段,大將軍、大首領雜彩各有賞賜。皇後則賜予贊普雜彩一千段,贊普祖母雜彩七百段,贊普母雜彩五百段,可敦雜彩二百段。而在《舊唐書·職官志》二中記載:若雜彩十段,則代表絲布二匹,綢二匹,绫二匹,缦四匹。
唐初以來,唐蕃和戰不定。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吐蕃向唐要求和解及締結姻親。忠王友(忠王府咨詢官)皇甫惟明,利用奏事的機會,向玄宗強調唐蕃和解的利益。
玄宗說:“吐蕃贊普之前曾寫信給我,態度傲慢,怎麼能夠原諒!”
皇甫惟明回答說:“吐蕃王在當時,年紀尚輕(當時赤德祖贊十八歲,本年叁十歲),怎麼會寫出那種文件!極有可能是邊防軍將領假造的,打算刺激陛下發怒!邊境只要發生戰爭,將領官吏就有充分的機會,盜賣吞沒政府財物,虛報功勞,奪取官爵封賞,這種情形,對奸邪有利,對國家有害。戰事一旦膠著,每天要開支千金軍費,河西(甘肅省中西部)、隴石(青海省東部)將因此窮困疲憊。陛下如果真的能派出使節,前往探望金城公主,因而跟吐蕃大王當面締結條約,使他伏首稱臣,邊疆戰事將永遠平息,這豈不是對待他族的長程謀略!”玄宗聽了十分高興,就派遣皇甫惟明,及內侍(宦官總管)張元方,出使吐蕃。
赤德祖贊見到唐使非常高興,把唐太宗以來頒發給他們的诏書、訓令,都拿出來,請皇甫惟明過目。冬季,十月,更派遣高階層官員熱拉巾(論名悉臘)隨同皇甫惟明,前往長安朝貢,並親自上書給玄宗說:
“甥兒(赤德祖贊自稱)一連兩代,都娶大唐公主,于情于義,本屬一家,應該和平共存。可是,張玄表卻先出兵深入我境,搶劫擄掠,遂使漢藏情誼破裂。甥兒很能辨別尊貴卑賤,怎麼敢失去禮儀
只因邊防軍將領互相攻擊,才得罪舅父(指大唐)!屢次派使節進京朝見,都被邊境守軍阻遏。而今,蒙恩派使節遠來,探訪公主(金城公主),甥兒無法形容內心的歡喜。假如能夠恢複往日那種情誼,即令是死,也再無遺憾。”從此,吐蕃又重新歸附。
吐蕃使節熱拉巾向玄宗請求道:“金城公主要求供應《毛詩》、《春秋》、《禮記》、《正字》各書”。關于此項請求正字(皇家圖書院校對助理員)于休烈上疏反對。玄宗將奏章交給中書(立法院)和門下(監督院)討論。侍中(最高監督長)裴光庭等上疏說:“在吐蕃長期的背叛中國後,重新歸附,正應該利用這個機會,賞賜給他們《詩經》、《書經》,希望從此開始,漸漸提高教育文化,與中國認同。于休烈只知道書中有權力鬥爭、陰謀欺詐,不知道忠貞、誠信、禮儀、公義,也都在書上顯現。”
玄宗說:“對極了!”遂批准供應。
而吐蕃也經常以金城公主的名義朝貢唐朝,敬獻各種方物,並派遣酋豪子弟入唐國子監讀書。同時,還以金城公主的名義請求與唐朝互市。該年,吐蕃又曾遣使向唐朝奉獻金胡瓶、金盤、金碗和瑪瑙杯等。
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正月二十二日,玄宗派遣鴻胪卿崔琳出使吐蕃,玄宗並親書《賜吐蕃贊普書》:
“朕君臨寓縣,子育黎元,因百姓以爲心,懼萬方之有罪。昔文成遠嫁,將以寵光彼國,豈無武力,蓋取曲成。尋以紛纭,有侵亭障,重以婚姻之故,旋師衽席之間,又降金城,以敦前好,所期疆場無壘,書軌攸同,更聞權在強臣,遂複違約失順,幹戈未息,道路稱歎。今有使臣遠來,方悉忠誠彌固,舅甥之禮,萬裏如初,協和之勤,一心逾亮,義節可尚,情見乎詞。朕以公主在蕃,親愛之極,縱有違負之過,讵移骨肉之情,深明至懷,知得良算。至于止戈爲武,國之大猷,懷遠以德,朕之本意。中外無隔,夷夏混齊,托聲教于殊方,跻含靈于仁壽。朕之深旨,來使具知,劍南去年生羌就戮,雖邊將有此舉動,是彼使來以前,自茲已後,更無討襲,諸軍所守,侵掠並停。今故使禦史大夫崔琳,往申信約,所有陳請,鹹不相違,並所進器物,並依數領得。今寄多少信物,至宜領取。”
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吐蕃還曾向唐皇敬獻金銀器玩數百件,這些珍玩的形製十分的奇異,玄宗命令陳列于提象門外展示,以供百官觀賞。在當時,漢地與吐蕃之間在經濟文化交流方面的來往關系是非常頻繁的,例如,藏地現存最早的藏醫著作《月王藥診》(藏名《索瑪熱紮》),就是把金城公主帶去的醫書翻譯後,又吸收吐蕃民間的醫藥學經驗,綜合編著而成的一部醫學著作,它比赤松德贊時期的藏醫名著《四部醫典》(即《居悉》)要早問世將近半個世紀。
金城公主在吐蕃的叁十年間,一直在爲漢藏的和平奮鬥著。從金城公主在中宗景龍四年(公元710年)入蕃開始,到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這叁年間,吐蕃使者來唐者,見于史籍記載的就多達九次。唐朝對于蕃使也十分重視,如唐睿宗曾宴請蕃使于承慶殿。唐玄宗(公元712年)即位時,吐蕃立即遣使朝賀,玄宗非常高興地宴請蕃使于武德殿,並設太常四部樂觀賞。開元元年(公元713年),當金城公主的使者來唐告知吐蕃贊普祖母去世的消息時,唐玄宗立即命令李敬爲宗正卿,持節赴蕃會葬。
後來,雖然由于漢藏雙方邊將的互相侵掠,使兩地之間曾一度進行了多次戰爭,會盟之事一直未能實現。但是,金城公主仍然利用了一切機會,竭力促使漢藏接觸,以求漢藏和好。開元四年(公元716年),金城公主促成漢藏停戰,並上表玄宗,希望“還依舊日,重爲和好”。
而開元五年(公元717年),金城公主再次上表玄宗,渴求漢藏之間能互相取得諒解,盟誓舊好。這份《乞許贊普請和表》中談到:“金城公主奴奴言:夏季極熱,伏惟皇帝兄禦膳勝常。奴奴甚平安,願皇帝兄勿憂。此間宰相向奴奴道,贊普甚欲得和好,亦宜親署誓文。往昔,皇帝兄不許親署誓文,奴奴降番,事緣和好,今乃騷動,實將不安和。矜憐奴奴遠在他鄉,皇帝兄親署誓文,亦非常事,即得兩鄉久長安穩,伏惟念之。”
金城公主對于漢藏和好的喜悅,可在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的《請置府表》中見到。金城公主向玄宗說道:“妹奴奴言,李行祎至,奉皇帝兄正月敕書,伏承皇帝萬福。奴惟加喜躍,今得舅甥和好,永無改張,天下黔庶,並加安樂。然去年崔琳回日,請置府,手行祎至,及尚他避回,其府事不蒙進止,望皇帝兄商重,矜奴所請。”可見她一心祈望兩地和好的心意。
金城公主下嫁赤德祖贊贊普,是繼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幹布之後,又一次漢藏之間的大事。不只唐中宗以對待自己親生女兒的心情來面對金城公主,唐玄宗更是以兄妹之情,時時地關懷與賞賜金城公主。如在開元初年,玄宗自身親書的《賜金城公主書》中說:“金城公主遠降殊方,底甯蕃落,載懷貞順之道,深明去就之宜,能知其人,而獻其款,忠節克著,歎美良深。所進物等並領得。今寄公主多少信物,至宜領取,所請物並一依來奏文。”
及開元二十叁年(公元735年)由張九齡代筆的《敕金城公主書》中所述:“敕金城公主,異域有懷,連年不舍,骨肉在愛,固是難忘,彼使近來,且知安善。又聞贊普情義,是事葉和,亦當善執柔謙,永以爲好。前後所請諸物,其中色種不違,仍別有條錄,可依領也。春晚極暄,想念如宜,諸下並平安好,今令內常侍窦元禮往,遣書指不多及。”等相續的敕書中,都可見玄宗的親情及噓寒問暖的關心。
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當唐玄宗得知金城公主去世的噩耗後,遂在光順門外爲之舉哀,廢朝叁日,可見他的哀思一斑。
文成公主與金城公主這兩位唐代的公主,在漢藏的曆史及佛教文化上,都示現了深刻的因緣。這就如唐詩人雍陶在《陰地關見入蕃公主石上手迹》一詩中所說:
漢家公主皆和蕃,石上今余手迹存;
風雨幾年侵不滅,分明織指印苔痕。
她們的偉大故事,將曆久彌新地傳承久遠;或許時間愈長久,在我們的心中烙下的心痕將愈顯深刻。
韓愈在谪配潮州途中《武關西逢配流吐蕃》一詩中說:
嗟爾戎人莫慘然,湖南地近保生全;
我今罪重無望歸,直去長安路八千。
韓愈自認遭遇極慘,就是配流吐蕃也不及了。他被貶爲潮州刺史後,憑著他的道德、才學還能回長安城當國子祭酒(國立大學校長)、兵部、吏部侍郎(副部長)。但是文成公主與金城公主獻身和蕃之後,從十余歲開始終其一生都將遠離故鄉,奉獻給藏地雪域,這才是真正的無歸望啊!
杜甫這一位愛國詩人,在聽到了漢藏和平的訊息時,曾不禁歡喜地寫下《近聞》一詩:
近聞犬戎遠遁逃,牧馬不敢侵臨洮;
渭水逶迤白日淨,隴山蕭瑟秋雲高。
崆崆五原亦無事,北庭數有關中使,
似聞贊普更求親,舅甥和好應難棄。
他因爲吐蕃贊普的求親,文成、金城二位公主嫁入吐蕃,建立了漢藏舅甥和合因緣而欣喜難忘。
現在看來,中國漢藏兩地的人民,是不是應當更深深地憶念她們所做的一切呢!
《蓮花生大士全傳 第四篇 廣大圓滿 第七章 佛光王嫁金城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