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摩揭陀國前正覺山龍窟留影的金佛像一尊,連同光座高叁尺叁寸。
(叁)擬婆羅痆斯國鹿野苑初轉fǎ lún像的刻檀佛像一尊,連同光座高叁尺五寸。
(四)擬憍賞彌國出愛王思慕如來佛刻栴檀像的仿製栴檀佛像一尊,連同光座高二尺九寸。
(五)擬劫比他國如來佛從天空降落寶階像的銀佛像一尊,連同光座高四尺。
(六)擬摩揭陀國鹫峰山講《法華經》等像的金佛像一尊,連同光座高叁尺五寸。
(七)擬那揭羅曷國降服毒龍所留影像的刻檀佛像一尊,連同光座高一尺五寸。
(八)擬吠舍厘國巡城行化影像的刻檀像。
(九)在西域所得大乘經二百二十四部。
(十)在印度所得大乘論一百九十二部。
(十一)在印度所得上座部經律論一十五部。
(十二)在印度所得大衆部經律論一十五部。
(十叁)在印度所得叁彌底部經律論一十五部。
(十四)在印度所得彌沙塞部經律論二十二部。
(十五)在印度所得迦棄臂耶部經律論一十七部。
(十六)在印度所得法密部經律論四十二部。
(十七)在印度所得說一切有部經律論六十七部。
(十八)在印度所得因明論叁十六部。
(十九)在印度所得聲明論一十叁部。
總計: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經典,這是以二十二匹馬馱運而至的。
當天,官員分別發給各寺寶帳、幢帳和供養用具等。第二天正月初八的早晨,歡迎人群都聚集在朱雀門街,要將玄奘大師所新帶回來的經、像,迎至弘福寺,所以弘福寺及其周圍更是擠滿了人潮。各寺院更拿出幡帳、幢蓋、寶案、寶輿,競相莊嚴。僧尼都肅裝跟隨,雅樂梵唱在前,而薰爐排後,都往朱雀門街前去,總共有數百個行列,隨著經、像的行列而行。珠佩流音,金華散彩,歡迎的人群莫不贊歎稀有,忘卻塵累。
歡迎行伍從朱雀門開始,終至弘福寺門,數十裏之間,內外官僚以及人民、士子,列道兩旁,瞻仰而立。負責維持秩序的官吏,惟恐秩序紊亂,互相踐踏,特別通令所有參加歡迎的人士,只能就地焚香散花,不許任意移動,但煙雲與贊歎的聲音,卻處處聯合在一起。
當日,大衆都同見天上有五色的绮雲出現在太陽的北方,不久就宛轉來到佛經、佛像之上,五彩紛郁,周圍有數裏,若迎若送直到這些經像送進弘福寺之後,五色绮雲才逐漸消失。
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大師拜谒太宗,于二月初一,太宗在儀鸾殿召見大師。當時太宗十分歡迎慰問玄奘大師的辛勞,在殿上賜坐之後,太宗問說:
“法師!你出國,爲什麼不向朕報告呢
”
“玄奘出國之時,曾再叁上表奏啓聖上。可惜由于誠意心願淺薄,而未能獲得允許。然而由于求法慕道心切,所以才私自偷渡出國。專擅之罪,惟有深感慚懼。”
“法師!出家與俗人不同。法師能甘冒生命危險求法,專利蒼生,令朕十分欽佩。你不需要慚愧!但是我心想這一路上山川遙遠,風俗人情也十分不同,因此感覺十分殊特,爲何法師竟能到達
”
“玄奘曾聽聞:能乘疾風者,上升天池,而不感覺遠;禦龍舟者,則涉渡江海波浪而不難。自從陛下統禦天下以來,德罩九域,仁被八區;淳風能扇達南海,聖威威震蔥嶺之外。各地的戎夷君長,每當看見有雲端飛翔之鳥自東方飛來,都懷疑此鳥是來自大唐上國,而對之心生恭敬。何況玄奘,乃是一位圓首方足的僧人,親承化育,當然更會受到異國君臣的敬重。由于仰賴陛下的天威,所以才能往返無難。”
“法師太客氣啦!這都是法師的謙遜之辭,朕哪裏敢當呢?”
于是大宗便廣就雪嶺以西和印度之境進行垂詢,對于印度古代八王的故迹和過去四佛的遺迹,還有張骞所不傳,與班超跟馬援所沒有記載的國家,都很詳細地詢問。由于玄奘大師既親自遊曆過這些地方,對這些國家的地理風俗都有所調查,耳聞眼見也都記憶無遺,所以對于太宗的垂詢都隨問隨答,條理分明。因此太宗十分高興,就對侍臣說:
“以前秦王苻堅稱贊釋道安爲神器,舉朝一致崇敬。如今朕觀察法師,言詞論議典雅,風範貞潔峻逸,不只不愧于古人,恐怕是出于其上更遠了。”
這時站在旁邊的趙國公長孫無忌也說:
“的確如陛下所說,臣曾讀叁十國的春秋史傳,見到《晉書》敘述道安之事,知道他確實是一位學識淵博道德崇高的僧人。但在當時,傳來中國的佛法還很有限,因此經論也就不多,即使潛心鑽研,所收獲的也只是枝葉而已。不像玄奘大師親自到天竺淨域,追溯衆妙的根源,窮究涅槃的真迹可比。”
太宗說:“的確如此!”接著再垂詢大師說:
“天竺佛國距離我們中國很遠,有關佛陀的靈迹和佛教,以前的史傳不能詳盡。法師既然已經親自遊學天竺,就請法師寫下一部遊傳,詳細介紹佛陀聖迹與天竺風物,以便開示世間之人。”
後來玄奘大師依旨寫了《大唐西域記》,這一部書不只使我們對佛陀聖迹與西域、印度各國增長了正確的見聞;對印度的史地也有重要的貢獻。時至今日不只是研究佛教史,就是研究印度史,也是最重要的參考書。
同時太宗也看出玄奘大師很有輔政的才幹,于是就勸大師還俗參與朝政,然而卻被他婉言謝絕了∶
“玄奘自幼就進入佛門,潛心于佛道。惟有對佛教教義有所研究,但對儒學卻未得聽聞。倘若現在還俗,那就如同把一艘航行在水中的船,擡到陸地行駛,不僅無功,而且徒令腐敗而已。自身希望終生行道,以弘揚佛法來回報國恩,則是玄奘最大的願望了。”
而後玄奘大師就安心在弘福寺譯經。
弘福寺位于長安宮城西側的修德坊,建于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是太宗爲了追薦穆太後的恩德,遂于右領軍大將軍彭國公王君的故宅建寺,並以智首律師爲上座。
在文成公主嫁至吐蕃的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五月太宗臨幸弘福寺,因爲追憶穆太後的恩德,親製願文,明年五月,太宗又至此,祈求穆太後的冥福。貞觀十九年正月,玄奘自西域歸來,所攜回的佛舍利、佛像、大小乘經律論等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均置于此寺。叁月,奉敕于此寺開辦譯場,先後譯出《菩薩藏經》、《佛地經》、《六門陀羅尼經》、《顯揚聖教論》等書。
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奉敕改稱興福寺。出了無數名德。
當時的長安有許多的名刹,當吐蕃的使者到長安之時,因爲崇仰佛法,所以長安城的許多名刹也開放給他們隨禮參拜,結下了不少吉祥的因緣。
而弘福寺後來也有佛牙供奉,這一顆佛牙傳說是後來由西藏吐蕃迎請而來,這也是一段因緣甚深的佳話。
從文成公主下嫁于松贊幹布的公元641年開始,一直到650年松贊幹布去世,唐蕃之間一直十分的友好。
在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松贊幹布得知唐太宗親自討伐遼東凱旋長安的消息後,立即派遣大相祿東贊上書慶賀,以表示對唐太宗的敬仰之意。
同時,還特意製作了一個高達七尺,內可放叁斛酒的大金鵝奉獻給唐太宗,松贊幹布上書的“賀平遼東表”的內容如下:“聖天子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之國,並爲臣妾;而高麗恃遠,阙于臣禮。天子自領百萬,度遼致討,隳城陷陣,指日凱旋。夷狄才聞陛下發駕,少進之間,已聞歸國。雁飛迅越,不及陛下速疾。奴忝預子婿,喜百常夷。夫鵝,猶雁也,故作金鵝奉獻。”他的言詞懇切,禮儀合矩,實在令人贊歎。從這份書表中可以看出,吐蕃在當時不僅在語言和文字上有了長足的進展,而且工藝技巧的發達也已達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程度。這些與文成公主入蕃時所攜帶的大批工藝書籍和工匠有直接關系。
另外在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五月二十庚子日,太**右衛率長史(秘書官)王玄策,也在吐蕃的幫助下,攻擊帝那伏帝大王阿羅那順,大破阿羅那順軍。
最初,由于中天竺大王屍羅逸多,兵力最強,其他四個天竺王國,都向他稱臣。王玄策奉命出使天竺,各國都派使節前來中國朝貢。正巧,中天竺大王屍羅逸多逝世,王國大亂,高官阿羅那順遂自稱大王,出軍攻擊王玄策;王玄策率隨從侍衛叁十人,奮勇拒抗,筋疲力竭,全體被擒。阿羅那順把各國進貢的物品,都劫掠一空。
王玄策趁夜逃走,抵達西藏吐蕃西境,發文征調鄰近各國及各部落軍隊,松贊幹布收到書表後就立即派遣精銳軍隊一千二百人,尼泊爾國派騎兵七千余人,聽候差遣。
王玄策和他的副使節蔣師仁,率兩國軍隊反擊,進抵中天竺王國首都茶馎和羅城,會戰叁天,大破篡奪王位的阿羅那順軍,殺叁千余人,強逼投水淹死的將近一萬人。
阿羅那順放棄首都逃走,集結殘余部衆,回軍攻擊蔣師仁,蔣師仁反擊,再次擊敗敵軍,生擒阿羅那順。阿羅那順的殘余部衆攜帶阿羅那順的王後和太子,逃到乾陀衛江(可能爲印度河),布防據守,蔣師仁追擊,殘余部衆崩潰,蔣師仁生擒王後及太子,及男女一萬二千人。于是天竺(印度)震動,城市和村落歸附的五百八十余座;把阿羅那順押返首都長安獻俘。
事後,松贊幹布遣使向唐太宗獻捷。太宗十分高興,召集群臣相慶,並且虔告宗廟。
貞觀二十叁年(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唐高宗李治即位,遂遣使赴吐蕃報喪,並授予松贊幹布爲驸馬都尉,封爲西海郡王,並賜絲綢布匹二千段。
松贊幹布得知唐太宗去世的消息之後,立即派遣使臣攜帶金銀珠寶十五種,獻于唐太宗陵墓(昭陵)之前,作爲祭奠和悼念。同時,上書顧命大臣司徒長孫無忌等說:“天子初即位時,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當親自勒兵赴國除討。”唐高宗對松贊幹布的一片忠心深表謝意,再次進封其爲賓王,並賜雜彩叁千段。同時,還專門雕刻了一尊松贊幹布的石像,陳列于唐太宗墓前。
《蓮花生大士全傳 第四篇 廣大圓滿 第五章 文成圓會漢藏緣》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