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蓮花生大士全傳 第四篇 廣大圓滿 第六章 松贊入滅大悲殿

  第四篇 廣大圓滿 第六章 松贊入滅大悲殿

  無始無終

  無生無滅

  不過是一場 吉祥的遍曆

  從大悲到大悲

  無間相續的光明叁昧

  本來不動的法界

  依然在緣起中

  留下了悲欣交集的眼淚

  因爲中尼兩妃都沒有生育子女,所以松贊王又娶了汝容妃、相熊妃、茂妃等。而汝容及相熊兩妃仍未生育子女,松贊幹布王又建了紮拉寺及延布閣寺,茂妃才得以生下王子,名爲恭日恭贊。于是在形似聖救度母身形的山上,修建了吉祥耶巴寺,作爲茂妃與王子二人的供佛處所。

  恭日恭贊王子到十叁歲時,獲得授權繼登王位。他的元配阿夏妃名柯爵茂傑赤迦底俠,所生王子名爲芒松芒贊。恭日恭贊王到十八歲時就逝世了,他的陵墓修建在敦喀達地方。因此,老王松贊幹布複行掌管王朝政事。

  接著松贊幹布王在繪有葉紋的柱中,秘藏了一些正法法典;在生格那乘(牧獅者)及住惡金(蛇首)兩地區中,秘藏了一些威猛明咒;在奔巴金(具瓶)地區秘藏了一些珍寶;在祿康(龍室)地區,秘藏了龍王秘藏,及惹達羅得哇寶貝;在曼荼羅的下面,秘藏了達俠寶貝,這寶貝用上好绫綢封卷,外用蛇皮包裹。還在門檻附近,秘藏了吠琉璃缽等物。

  他又對一些具足賢善因緣的人們,開示了大悲觀音、馬頭金剛、閻摩德迦等許多本尊甚深密法,及未來記莂。他還對全體官民訓示了很多教言,而且大半都筆錄了下來。大臣們依照松贊王的吩咐,把這些教言筆錄,都秘藏在財寶庫和馬頭金剛的腳底下。

  傳說最後,松贊幹布王同中尼兩妃叁人來到大昭寺北殿,松贊王右手觸及赤尊王後的身體,赤尊即化成一朵八瓣白蓮花融入王的右肩;左手觸及漢後文成公主的身體,公主即化成一朵十八瓣青蓮花,融入王的左肩。右邊的尼後是蹙額佛母,左邊的漢後文成公主是聖救度母。大王轉身朝天空一瞥,向觀音菩薩像走去。連同頭上的無量光佛像,大王伉俪就像酥油液浸入沙子,雪花落石頭一般,叁人化成光網而入于大悲觀音像的心間去了。

  這時,茂妃赤姜埋怨地說道:“唉!藏王和兩位王妃,你們叁人就這樣離去!抛下我一人如何來處理西藏人民的事呢

  ”

  當她發出埋怨之時,松贊王就從大悲觀音像的心間,而赤尊和文成公主則從觀音像的兩乳部探出頭來,他們對茂妃說了一些指示的話。當時自然現出的大悲觀音像從心間放出如秋天皎潔的月光般的光明,照徹了神變大寺的內外各處。那光明更催動馬頭金剛、救度母、藥師佛、彌勒轉fǎ lún像、不動金剛像、穢迹金剛像、無量光佛、燃燈佛等像的心間也發出彩色光明,輝映交織,充滿了神變寺中,因此後來被共稱爲“放光八像”。

  因爲那時只有名叫大鼻子的大臣同茂妃兩人在寺中,以致引起相繼來到寺中集會的人們,對松贊王與二位王妃失去蹤迹的懷疑。他們于是說出了以上那些境相,同時祿東贊也對大衆說明了,這都是松稱贊王所顯現的神變。如此一來,衆人方才不再懷疑而生諒解。

  但是在一般藏民所見到的境相中,則是有一位女仆帶來一種傳染病傳染了尼泊爾的赤尊公主,再由赤尊傳染了松贊王和文成公主。因此,松贊王和中尼兩妃他們叁人便都在澎城地區的沙谟貢逝世。最後把他們的屍體迎到雅壟穹傑地方,安葬在新修建的陵墓裏。

  松贊幹布逝去後,藏民以極其崇敬的心,無限悲痛的真摯感情,曆數松贊幹布立下的豐功偉績,弘揚佛法,教化藏民的無上功德。並頌揚他英明偉大,威懾四鄰。如祿東贊的換歌中唱道:

  外是南瞻部洲廣,內是髑提吐蕃強,

  地分“四如”邊境陲,地降福氣正中央,

  高高哈布山之東,洛黑達河北岸上,

  吉祥拉薩聖廟堂,住有君主真佛陀,

  大名松贊幹布王。一聞英名生敬信,

  一睹尊顔除蔽障,如此君王佛化身。

  美譽傳到印度境,羅薩大王具東王,

  雙手合十念菩提。您的無上大功德,

  漢地君王也聞聽,欲見尊容表恭敬。

  西夏大王名雜米,聽說英名遠頂禮,

  獎賞稱道英明人。還有格薩軍大王,

  聽說英名很欽羨,祝禱來世生尊前。

  這首挽歌前段透過四鄰君王對松贊幹布敬慕的描述,來凸顯並稱頌松贊幹布的英明偉大,藏民因有這樣的英主而驕傲。接著,悲呼他的逝世是西藏人民無可彌補的損失:

  痛哉!如意寶珠沈泥潭,

  叫我向誰祈所願

  首要肢體頭顱斷,

  無頭軀殼有何爲

  明亮眼睛已失明,

  無眼盲人實可憐,菩薩請把盲人牽。

  須彌聖山從頂塌,叁十叁天驚又怕;

  四大天王宮殿毀,七座金山從根拔;

  香水七海底幹涸,海中龍王何處住

  

  黑色鐵山四周陷,有情衆生化塵煙;

  太陽隕落虛空界,四時農活怎安排

  

  十五圓月天狗吃,夜行人兒難走行;

  船行大海帆繩斷,舵手商人怎麼辦

  

  花園鮮花已枯萎,蜜蜂何處把蜜采

  

  大王已去淨居天,我等藏民依靠誰?

  挽歌中泣訴:松贊幹布去世,猶如須彌山傾倒,海底幹涸,太陽隕落,月亮被天狗吃掉,龍王無住處,農活無法做,黑夜難行路,藏族臣民失去依怙,就像沒有頭顱的人,沒有眼睛的瞎子……用一連串形象生動的比喻訴說了失去松贊幹布對藏民造成的重大損失。深深地表達了臣民們對自己熱愛的贊普的崇敬和無限哀痛的心情。

  而另一首挽歌中,又悲訴道:

  麒麟錦緞珍妙袍,買自漢區神曲地,

  大王加冕之頭巾,勝過一切無價寶,

  若不穿戴大王身,縫好存下有何用

  

  黑色良駒似大鵬,來自北方西夏地,

  身爲牲畜通人性,具足麒麟妙特征,

  大王遠行無人騎,辛勤喂養有何用

  

  幽靜聖地大昭寺,多如傘護具雄偉,

  善適莊嚴大佛殿,加持如幻光明地,

  大王逝去無人安,善造圓滿有何用

  

  聚會尊前衆臣民,依您教誨勝護持,

  雪域西藏臣民衆,誰念六字密真言

  

  澆灑甘露依何人

  抛下臣民爲何因

  

  歌中透過對松贊幹布穿戴的衣物,乘騎的寶馬,住過的寺院的敘述,來抒發祿東贊懷念舊主,睹物思人無限悲痛的感情。祿東贊只哭得:

  枕頭褥墊盡相濕,茶飯不思體力微,

  衣著不思忘羞恥,臉上珠淚無幹時,

  口中哭訴聲嘶啞,時運不佳多孽障,

  無緣再把真顔見。

  但願今夜在夢中,能把尊容見一面,

  給我說上句把話,衆生救主發慈悲!

  這詩偈,將祿東贊失去了明主,痛斷肝腸,和思念之苦描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在其他資料中對松贊幹布及文成公主的生卒,則有不同的記載,如在《資治通鑒》中記載唐太宗去世的翌年,即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五月,壬戌,吐蕃贊普弄贊卒,其嫡子早死,立其孫(芒松芒贊)爲贊普。贊普幼弱,政事皆決于國相祿東贊。祿東贊性明達嚴重,行兵有法,吐蕃所以強大,威服氐、羌,皆其謀也。”

  而《敦煌古藏文曆史文書》等漢藏史籍,也都記載松贊幹布逝于此年。

  唐朝得到吐蕃的報喪之後,高宗立即派遣左武侯將軍鮮于匡濟爲吊喪使,持著玺書前往吊祭。傳說,當時吐蕃發生了瘟疫,松贊幹布就是在這場瘟疫中去逝,而文成公主直到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才逝世。

  文成公主在松贊幹布逝世之後,曾經做了許多匡助佛法的事情。當時漢僧取道吐蕃、尼泊爾前往印度者,多得到文成公主的庇護,甚至由文成公主資助旅費。

  唐·義淨(公元635—713年)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漢僧玄照、玄太、道方、道生、師鞭、末底僧诃(獅子慧)、室利提婆(吉祥天),往來于中、印之間,取道尼泊爾,應都曾經路過拉薩,與文成公主見面。另外義淨也記載文成公主乳母的二位兒子,到尼泊爾出家,住在大王寺中;後來一人還俗,善于梵語及梵書,當時大兒子叁十五歲、小兒子二十五歲。可見文成公主及其乳母一家信佛之切。

  漢僧至拉薩中最有名的爲玄照,他是太州仙掌人,梵名爲般迦舍末底(照慧),貞觀年間從長安大興善寺玄證法師,初學梵語,後來想朝禮佛陀聖迹,在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途經西藏拉薩,得到文成公主的幫助,而送往北天竺。

  他在印度朝禮聖迹,學習梵文、經律,受到印度諸國大王的禮敬供養。後來出使印度的唐使王玄策歸還大唐,向高宗盛贊其德,蒙高宗降下敕令,重至印度追迎玄照入京。

  玄照在經過尼泊爾時,蒙大王送至西藏拉薩,在唐高宗龍朔叁年(公元663年)與文成公主再次見面。文成公主深致禮遇,並資助他返唐。可見文成公主在漢僧入印度之途中,扮演著極佳的護法。

  另外在《于阗教法史》中記載:

  文成公主在吐蕃修築一間很大的寺廟,爲寺廟獻上土地、奴隸與牲畜。于阗聖教毀滅,全體比丘來到這裏,生活均由公主供養。十二年間,比丘和俗人大都信仰佛教,生活幸福。

  松贊幹布去世後,尚在襁褓中的王孫芒松芒贊掌管朝政。傳說,中原方面得知菩薩化身的松贊幹布王逝世的消息,于是發兵西征,並揚言要迎回覺阿釋迦佛像。于是藏人將釋迦佛像放在神變寺南鏡門內,並用泥把這門封起來,在泥封的壁上繪上了一尊文殊菩薩像,但卻將不動金剛像,搬到約走一個上午路程遠的地方才放下。

  藏王芒松芒贊在位二十七年,享年二十八歲,在後藏壩朗崗地方逝世。他的陵墓修建在貢松王陵的右側方。唐高宗調露元年(公元679年)十月十六癸亥日,文成公主派遣大臣論塞調旁前來向大唐告喪,報告藏王芒松芒贊的死訊,並請求兩國繼續和親結好。高宗派遣郎將宋令文,前往拉薩參與贊普的葬禮。事實上芒松芒贊已于高宗儀鳳元年(公元676年)逝世,但因藏地政局不穩故未發喪。

  而此次吐蕃請求和親,指名要唐高宗與武則天的獨生女太平公主下嫁。但是當初,皇後武照的母親太原王妃楊氏逝世時,武照請求李治同意,命令太平公主當女道士,爲楊氏在幽冥中積福。所以高宗遂給太平公主興築一座道觀,名爲“太平觀”,命太平公主當住持,認此爲…

《蓮花生大士全傳 第四篇 廣大圓滿 第六章 松贊入滅大悲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