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廣大圓滿 第七章 佛光王嫁金城女
到底誰在發生
爲了一個緣字
辛苦的由西到東 由東到西
做父母兒女妻子朋友
陌生人
又是一個緣字 讓我們
在叁生石上
認識了一位舊人
南北西東 東西北南 這
無盡的夢
我們曾在何處見過
印度
中國
還是在
長安城!
則天武後長安叁年(公元703年)四月,也就在赤德祖贊即位的前一年,吐蕃曾遣使向唐朝貢獻良馬一千匹,黃金兩千兩,爲赤都松贊普請婚。雖然武則天已表示同意結親,但在第二年因赤都松死于征討南诏的軍中,和親之事只得暫時擱置。最後其子赤德祖贊被貴族擁立繼位。在《資治通鑒》等書中記載本年赤德祖贊年方七歲。
公元705年7月,唐中宗李顯即位以後,接到吐蕃遣使告喪和請盟的消息,遂“爲之舉哀,廢朝一日。”
唐中宗神龍叁年(公元707年)叁月二日庚子,吐蕃遣使悉董熱來朝貢獻萬物,並再次請求通婚。唐中宗說服群臣,決定以養女金城公主下嫁吐蕃贊普。
唐中宗景龍二年(公元708年)六月,吐蕃遣使來唐,唐中宗曾賜書蕃使,並設宴款待。次年,吐蕃叁次遣使來唐朝朝貢,並請婚。其中第二次派遣的使臣勃祿星曾“奉進國信”,並代表贊普祖國赤瑪類向唐朝的中官、安國相王、太平公主等分別奉獻財寶,表示友好。
第叁次吐蕃派遣了曾多次來唐,“頗曉書記”、“朝廷皆稱其才辯”的有名大臣尚贊咄熱拉巾作爲迎婚使,率領一千余人,赴唐迎接金城公主。唐中宗鑒于吐蕃的誠意,同意金城公主入蕃。
景龍四年(公元710年)正月,唐中宗李顯正式發布诏告《金城公主出降吐蕃製》,申明唐蕃聯姻的理由和自己的決心。其中說到“聖人布化,用百姓爲心,王者垂仁,以八荒無外,故能光宅遐迩,裁成品物。由是隆周理曆,啓柔遠之圖,強漢乘時,建和親之議。”
而唐朝與吐蕃的關系則是“眷彼吐蕃,僻在西服,皇運之始,早申朝貢。”另外自太宗出嫁文成公主之後,便兩方關系更加密切,並導致吐蕃的振興。
“太宗文武聖皇帝德侔覆載,情深億兆,思偃甲兵,逐通姻好。數十年間,一方清淨。自文成公主往嫁其國,因多變革。”
另外吐蕃又不斷請婚,故嫁以金城公主。“頃者贊普及祖母可敦、酋長等,屦彼誠牧,積有歲時,思托舊,請崇姻好。金城公主朕之小女,長自宮闱,言適遠方,豈不鍾念!但朕爲人父母,志恤黎元,若允誠祈,更敦和好,則邊上甯晏,兵彼休息。遂割深慈,爲國大計,受築外館,聿膺嘉禮,降彼吐蕃贊普。即以今月二十七日進發,朕親自送于郊外。”
從這封诏告中不難看出,唐中宗對金城公主下嫁到吐蕃的高度重視,以及所寄予的殷切期望。很明確地,他的目的就在于柔遠強漢,光宅遐迩,克致和平,克纂洪業,混六合以爲家。
與此同時,唐中宗還宴請吐蕃迎婚使尚贊咄熱拉巾于梨園,並于梨園亭子賜觀打球(馬球)。吐蕃贊咄的迎親使看了之後就奏道:“臣的部屬當中有善于打球者,敬請與漢方比賽。”于是中宗就命令宮廷的武士入場比試,決賽數次之後,吐蕃皆勝。
當時唐玄宗李隆基尚爲臨淄王,中宗命他與嗣虢王李邕、驸馬楊慎交、武延秀等四人與吐蕃十人比賽,玄宗東西驅突,風回電掣,所向無前,吐蕃無法取勝。唐玄宗的球藝,確實爲第一流的國手,而他從當王子直到位居皇位,都始終耽樂于馬球之戲。無怪宋人晁無咎在若幹年後還就此事寫了一首詩:
宮殿千門白畫開,
叁郎沈醉打球回,
九齡已老韓休死,
明日應無谏疏來。
馬球(POLO),一直被西方人譽爲“遊戲之王,王者之戲”;古來風靡歐亞兩洲,起源應來自吐蕃。
在唐高宗顯慶二年(公元657年)十二月,吐蕃贊普(芒松芒贊)派遣使者獻上:金城,城上有獅子、象、駞馬、原羝等並有人騎;還有金甕及金頗羅等。
其中所謂的金頗羅,就是金球,頗羅是藏語POLO的譯音。在《翻譯名義大集》中藏語的POLO即爲囊線團。
馬球遊戲在唐太宗之時,即已傳入。
唐太宗曾經在駕臨安福門之時,對侍臣說:“我聽聞西蕃人喜歡打球,這也是好的習俗,曾經一度觀之。昨日升仙樓有一群吐蕃人在街裏打球,故意要使朕見到。這些吐蕃人以爲朕喜愛打球,所以就馳騁表現。如果以此思量,帝王的一舉一動影響深遠,豈能太隨意輕率,所以朕已經焚毀此球以此作爲自誡。”
太宗以焚球自誡,但並沒有禁球,因爲這是好的運動,所以馬球還是十分的流行;但由此可見太宗的自製與成爲一代明君的自覺。
當時吐蕃傳來的馬球戲,球是朱紅色的,有拳頭大小,用木頭雕成,外面用皮革裹好,上色。球杖一頭彎曲,像一鈎新月。打球的雙方都是騎在馬上,往來擊球,以擊入對方球門爲贏。
楊巨源在《觀打球有作》的詩中描寫道:
新掃球場如砥平,龍骧驟馬曉光晴,
入門百拜瞻雄勢,動地叁軍唱好聲,
玉勒回時沾赤汗,花鬃分處拂紅纓,
欲令四海氛煙靜,杖底織塵不敢生。
可見在宮廷、貴族倡導之下,打馬球相習成風,甚至用油潑灑球場,以防煙塵。
另在沈佺期的《幸梨園亭觀打球應製》中對打球運動,也有生動的描繪:
“今春芳苑遊,接武上瓊樓。宛轉萦香騎,飄飄拂畫球。俯身迎未落,回辔逐傍流。只爲看花鳥,時時誤失籌。”
唐中宗看完了馬球十分的高興,賜下數百段的絹。另外親自聯詩對句,聯句的人有中宗、皇後、長甯公主、安樂公主、溫王重茂、上官昭容……而賦詩時,吐蕃舍人明悉臘(即使者尚贊咄熱拉巾在中文史書之名),也請令授筆,參與唱和,中宗大悅,並賜予衣服。這首柏梁體的聯句爲:
“大明禦宇臨萬方。帝顧慚內政翊陶唐。皇後
鸾鳴鳳舞向平陽。長甯公主秦樓魯館沐恩光。安樂公主
無心爲子辄求郎。太平公主雄才七步謝陳王。溫王重茂
當熊讓辇愧前芳。上官昭容再司铨筦恩可忘。吏部侍朗崔湜
文江學海思濟航。著作郎鄭愔萬邦考績臣所詳。考功員外郎武平一
著作不休出中腸。著作郎閻朝隱權豪屏迹肅嚴霜。禦史大夫窦從一
鑄鼎開嶽造明堂。將作大匠宗晉卿玉醴由來獻壽觞。吐蕃舍人明悉臘(即熱拉巾)”
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和雍王李賢(即章懷太早)叁兄弟同爲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兒子。雍王李賢死後,由其子之一守禮嗣雍王位。因此,金城公主爲李治和武則天的重孫女,唐中宗李顯的侄孫女,雍王守禮的女兒。而中宗也將金城公主視作親生女兒一般。
唐中宗爲了使金城公主入蕃的儀禮隆重,顯示大唐帝國的威嚴,曾作了許多安排。唐中宗下令命左衛大將軍楊矩充任送親使,持送金城公主入蕃。另外,舉行了隆重的出降儀式,爲金城公主餞行。
金城公主出系圖:
┌守義
┌章懷太子(李賢)─│守禮——金城公主
│ └光順
唐高宗李治│
武則天 │唐睿宗李旦——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
│
│
└唐中宗李顯
唐中宗景龍四年(公元710年)正月二十七日,唐中宗按照原定計劃親送公主于始平縣(今陝西鹹陽西北),並在“百頃泊側”設帳歡宴款待。當時胡笳鼓樂聲震寰野,旌旗飄揚,儀仗林立。唐中宗帶領王公宰相及吐蕃使入宴,共聚一堂。
歡宴中,唐中宗再次告誡吐蕃使者,公主還尚年幼,遠嫁愛女,于心何忍。之所以忍痛割愛,全在于唐蕃的和睦。言至傷心之處,中宗竟悲戚萬分,歔欷久之。
隨後,唐中宗又命從臣和文士賦詩餞別。此時,崔日用即和了一首《送金城公主適西蕃》的詩道:
聖後經論遠,謀臣計劃多,
受降追漢策,樂館計戎和。
俗化烏孫壘,春生積石河,
六龍今出餞,雙鶴願爲歌。
而閻朝隱也滿懷離情地吟道:
舅甥重親地,君臣厚義鄉,
還將貴公主,嫁與耨檀王。
鹵薄山河暗,琵琶道路長,
回瞻父母國,日出在東方。
這“日出在東方”不禁使中宗與金城公主眼眶一紅,咀嚼再叁。
李適也吟道:
绛河從遠聘,青海赴和親,
月作臨邊曉,花爲度隴春。
主歌悲顧鶴,帝策重安人,
獨有瓊箫去,悠悠思錦輪。
張說則和道:
青海和親日,潢星出降時,
戎王子婿寵,漢國舅家慈。
春野開離燕,雲天起別詞,
空彈馬上曲,讵減鳳樓思。
而崔湜、李峤、韋元旦、唐遠悊、劉憲、蘇(內項外廴)、徐彥伯、薛稷、馬懷素、沈佺期、武平一、趙彥昭、鄭愔等也相繼唱和。
最後,徐堅吟道:
星漢下天孫,車服降殊蕃,
匣中詞易切,馬上曲虛繁。
關塞移朱帳,風塵暗錦軒,
箫聲去日遠,萬裏望河源。
仿佛讓人聽到離別的箫聲淒涼地吹起;又依稀見到了昔時在河源之處,松贊幹布親迎文成公主的景象。
二月一日,爲了紀念始平餞行,唐中宗下令改始平縣爲金城縣,改其鄉爲鳳池鄉,改其裏爲怆別裏。並赦免始平縣大辟以下各罪,減免百姓徭役一年。在景雲二年(公元711年),還專門派遣甘昭等人爲使,冊封金城公主爲其長女。這份《冊金城公主文》的诏書,是由沈佺期所撰,內容如下:
“維景雲二年,歲次辛亥,二十日癸亥,皇帝若曰:咨爾金城公主,幼而敏惠,性質柔明,徽藝日新,令容天假。先帝承皇祖之寶訓,繼文成之舊姻,割天性之慈,徇安人之業。何蒼生不幸,紫宸厭代,朕勉及丕業,兢守大烈,永懷同氣,注心遺體。靖言河湟,無忘鑒寐,湯沐之數,信命之勤,追平昔而載深,于骨肉而加等。于戲,禮之隆殺,大擊于情,情之厚薄,抑亦在我,今猶子屬愛,何異所生。然叔父繼恩,更思敦睦,是用命朝散大夫試司賓少卿護軍曹國公甘昭充使。試詹事丞攝太子贊善大夫沈皓仙爲副,持節往冊爾爲聯長女,依舊封金城公主。率由嫔則,無替爾儀,載光本朝,俾義蕃服,豈可不慎欤。”…
《蓮花生大士全傳 第四篇 廣大圓滿 第七章 佛光王嫁金城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