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蓮花生大士全傳 第四篇 廣大圓滿 第四章 大乘天鳴天竺國▪P2

  ..續本文上一頁因此弟子希望,在曲女城爲法師舉辦一次大法會,命令五天竺全天竺的沙門、婆羅門與外道等共聚,請大師示以大乘微妙的義理,斷絕他們毀謗大乘之心,顯現大師的崇高盛德,摧碎他們我慢之心。”

  當日,戒日王就發出诏令,宣告諸國及論師前來曲女城,共聞中國法師的論義。

  玄奘大師就在初冬之時與戒日王逆恒河而上,至十二月才到達法會會場。五印度中,總計有十八國大王前來,及精通大小乘的高僧叁千余人到場,另外婆羅門與尼乾外道等約二千多人赴會,同時那爛陀寺的一千多名僧侶也趕來參加。

  這些來自印度各地的諸賢,都是博蘊文辭義理,並且善于雄辯,爲了聽聞法音,而前來與會。他們還率有侍從及廣大群衆,有的騎大象,有的坐銮輿,旌旗插滿會場,各自圍繞,場外衆蓋雲集,充塞擁會于數十裏之間。這真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盛大法會。

  戒日王敕命會所,建造兩間大伽藍,裏面分別供有佛像。這兩間大伽藍,都是在法會前夕建成,裏面空間非常廣大,每間都能容納一千多人。戒日王的行宮在會場之西五裏處,每天在行宮鑄造一尊金像,並在一頭巨象上安置寶帳,然後把佛像供在寶帳中。

  法會啓始日,戒日王自己身穿帝釋天服裝扮成帝釋天王,手持寶蓋侍立左側;鸠摩羅王則裝扮成梵天形,手持白拂侍立右側;兩位大王都頭戴天冠華鬘,垂纓佩玉。同時又用兩頭大象馱著寶花,跟著佛像的後面走著,玄奘大師和門師等,則各乘大象跟在大王之後。此外又以叁百頭大象,使各國大王、大臣、大德等乘象于路側贊頌而行。

  一大早大衆整裝自行前往會場,到會場門前下了車乘,各自捧著佛像進入殿中,置于寶座上。戒日王與玄奘大師依次供養,然後才讓十八國大王進入會場;其次是一千多位通曉經典,各國最有名的高僧;再其次是五百多位有名的婆羅門外道;再其次則是二百多位各國大臣進入。至于其他道俗兩界人士則分別安置坐在會場外面。

  戒日王招待所有與會者飲食,飯後供養佛陀:金盤一個、金碗七只、金澡罐一個、金錫杖一枚、金錢叁千、上(左疊右毛)衣叁千件。此外對玄奘大師及其他高僧也分別各有供養。

  供養完後,戒日王又另設寶床,請玄奘大師坐在上面爲論主,稱揚大乘教法,以及造論之意。同時命令那爛陀寺的沙門明賢法師,當衆向所有參加法會的人朗讀玄奘大師所造的《真唯識量論》;另外又把此論抄寫在金牌之上,挂在會場門外,以便讓所有的人都知道這部論的詳細內容。

  接著,玄奘大師說道:“這部論中若有一字無理,能夠加以難破的話,就請砍下我的頭來謝罪。”

  如此一直到了晚上,沒有一個人能提出反駁。戒日王非常高興,就宣布停止辯論大會回到行宮,諸王及衆僧也各自回到下榻的地方,玄奘大師與鸠摩羅王也回到行宮之中。

  第二天早晨,又各自從行宮捧著佛像進入會場,參加的人和第一天相同,如此一連經過五天。這時小乘和外道,對于玄奘大師毀掉其宗義,十分憤恨,就企圖殺害大師。戒日王知道這項陰謀之後,就立即發出命令:

  “邪教徒衆,混亂真理,由來已久,埋沒正教,誤惑衆生。假如沒有上賢出現,又如何能鑒別真僞呢?中國的玄裝大師,氣宇軒昂,解行淵深,爲了拔除群邪,才到天竺遊學,顯揚大法,引導愚迷。然而妖妄的邪徒,不知慚愧與忏悔,竟敢妄想圖謀不軌,生起殺害玄奘大師的心。這實在是難以容忍,不可饒恕。現在我宣布,假如群衆中有人膽敢傷害玄奘大師,我就立刻將他斬首示衆;有毀罵玄奘大師者,我也要割去他的舌頭以示懲戒;假如衆人想要申辭辯論挽救自己宗派的教義.則不在此限。”

  由于這道诏令的公布,才使邪徒銷聲匿迹,結果在爲期十八天的大會中,竟然沒有人敢發出辯論。

  在將要散會的傍晚,玄奘大師再叁稱揚大乘教,贊歎佛陀的功德,使無量大衆都從邪道導入正道,放棄小乘而皈依于大乘。

  戒日王對玄奘大師增益崇仰,再供養給大師金錢一萬、銀錢叁萬、上等(左疊右毛)衣一百件。其他十八國大王也都紛紛布施珍寶,可是玄奘大師卻一概不受。

  戒日王命令侍臣莊嚴一只大象,象身上豎起大幢,請玄奘大師騎在大象上,命令大臣陪同侍衛巡行,向大衆宣告論義安立無屈。因爲按照印度的習俗,凡是論戰獲勝者,都要舉行這種巡行儀式。玄奘大師謙讓沒有接受巡行。但戒日王卻說道:

  “這是天竺古來傳統的禮法,不可以取消的。”

  于是戒日王就手持玄奘法師的袈裟,向大衆普遍唱聲宣布道:

  “中國高僧玄奘大師,已經安立大乘教義,駁破各種異見。十八天的長期論戰中,沒有人敢與辯論,因此我特地向大家宣布玄奘大師論戰的勝利。”

  大衆歡喜歡呼,競力爲玄奘大師立下義名。大乘教的信衆稱呼玄奘大師爲“摩诃耶那提婆”(Mahayanadeva,大乘天之意),小乘教的僧徒則稱呼他“木叉提婆,”(Moksadeva,解脫天之意),並且燒香散花禮敬而去.從此玄奘的德音令名更加遠播。

  曲女城大會結束之後,戒日王把鑄造的金像統統布施舍給伽藍,然後令僧侶守護。而玄奘法師,由于已向那爛陀寺僧衆辭行,並且搜集了應該攜帶的佛經和佛像,如今論戰既然已經完畢,所以到十九日就向戒日王辭行回國。而戒日王說道:

  “弟子承嗣宗廟,成爲天下之主已經叁十多年,時常害怕福德不能增廣,深恐無法延續往昔的善因。所以才聚集財寶,在缽羅耶伽國(Prayaga)的恒河與閻牟那河兩河會流之處建立大會場,每五年邀請全天竺的沙門、婆羅門以及貧窮孤獨的人,舉行曆時七十五天的無遮布施大會,到現在爲止已經舉行了五次,馬上就要再單行第六次無遮大會,因此敬請大師能夠隨喜參加這次大會。”

  玄奘大師回答道:“所謂的菩薩行,需要福慧雙修。有智慧的人獲得正果,不會忘記他的本。大王既然不吝惜珍財而布施,那我豈可推辭,而不稍停留

  就請大王帶我一同前去吧!”

  戒日王聽了非常高興。

  二十一日就出發前往缽羅耶伽國的無遮大會場。此處位于恒河南岸,閻牟那河北岸,兩河都從西北向東而流,並在此地彙合。大會場就設在兩河彙流處的西岸,周圍有十四五裏,地勢像鏡子一般平坦。自古諸王都在這裏布施,所以一向有“施場”之稱。據說:“只要在這裏布施一錢,勝過在其他地方布施一百錢。”因此自古以來這裏就特別受到重視。

  于是,戒日王在這“施場”上豎起蘆草爲籬笆,四面各有千步,中間建有草堂數十間,安貯衆寶,如金,銀、珍珠、紅玻璃寶、帝青珠、大珍珠等。另外其旁設有長舍數百間貯有絲絹衣、斑(左疊右毛)衣、金銀錢等。籬笆外面另設廚房,寶庫前面更建有長屋一百多間,其形狀很像京城的市街,每間長屋能容納一千多人。

  在此以前,戒日王就敕告五印度的沙門、外道、尼乾、貧窮、孤獨之人等,都集會施場接受布施。有些參加玄奘大師曲女城大會的人,就直接前往施場,十八國大王也都被邀請與會。當到達施場時,已經聚集有道俗五十多萬人。這時戒日王在恒河北岸搭建行宮,南印度的杜魯婆跋吒王則在西岸搭建行宮,鸠摩羅王則在閻牟那河南岸的花林旁搭建行宮,受布施者則等候在杜魯婆跋吒王行宮之西。

  隔天早晨,戒日王和鸠摩羅王乘坐車船,杜魯婆跋吒王則率領象軍,各整威儀來到會場,十八國大王則陪列在側。

  法會開始的第一天是在施場的草殿內安置佛像,布施上等寶物和衣服以及美味佳肴,並奏樂散花,晚上才各自回到自己的營帳。

  第二天是安置太陽神日天像,布施大約第一天一半的寶物和衣服。

  第叁天則是安置大自在天像,也有和日天相同的供養。

  第四天是布施僧侶之日,大約有一萬名僧侶排成一百列並坐,分別布施金錢百文、珠一枚、(左疊右毛)衣一套,以及飲食香花等,供養完了就各自退出。

  第五天起是布施婆羅門,經過二十多天才完全供養完畢。

  第六階段是布施外道,經十天才供養完畢。

  第七階段是普遍布施遠方求施的人,也經過十天才供養完畢。

  第八階段是布施貧窮孤獨的人,經一個月才供養完畢。

  如此一來經曆五年之久所積蓄的府庫財物,完全供養布施殆盡,只留下象馬兵器之類,這是爲了鎮壓叛亂和保衛國家之用。至于其他寶物及身上的衣服、璎珞、耳環、臂钏、寶鬘、項鏈、髻中的明珠等所有財物,也都全部布施完畢。

  將一切都布施完畢的戒日王,向他妹妹要來粗布衣裳穿著,禮贊十方諸佛,歡喜踴躍,雙手合十,說:

  “我以前聚集各種財寶,經常擔心沒有堅牢的寶庫收藏,如今我卻把財寶全部儲存在福田中,可以說已經完全入藏了。但願我生生世世常具財寶、佛法,平等施予衆生,完成命、心、資具、業、神力、法、智等十種自在,滿足智慧與福德兩種莊嚴。”

  如此七十五天的無遮大會才算正式結束,諸王趕緊持著各種錢財和寶物,向民衆贖回戒日王所施舍的璎珞、髻珠和禦服等,拿回去再獻給戒日王。經過數日以後,戒日王的衣服和寶物,就又都恢複原狀。

  無遮大會開完之後,玄奘大師就要動身回國,可是戒日王與鸠摩羅王卻一再挽留。但大師爲了弘法于中國,而婉拒了。

  當玄奘法師出發叁天以後,戒日王又和鸠摩羅王、杜魯婆跋吒王,各自率領幾百輕騎兵又來送別。他們對玄奘大師是如此的殷勤禮重,最後更派一位名叫摩诃怛羅(mahamatra)的官員四人隨行;同時大王也以素氈作書紅泥封印,由達官奉書護送玄奘大師,希望沿途所經各國,看到信後都能熱忱護送,使他順利回到漢境。

  玄奘大師行至于阗國時,由于大王的挽留及大師在過印度河時,曾損失了一部分經典,所以就從瞿薩旦那國派使前往庫車和喀什噶爾,希望能把所損失的經典補充上,以致無法馬上回國。于是玄奘就寫了一封表文,派一名高昌青年跟隊商一起先回長安,向唐太宗奏明以前遠去天竺求法取經的玄奘,如今已經圓滿達成使命正在回國途中,現在已達抵于阗國,這封表文說明:

  “……玄奘過去認爲佛法興于西域,而後遺教東傳,雖然勝典已傳入中國,圓滿的宗義尚缺,因此才發願親去天竺求法取經,不顧生命的安危。于是在貞觀叁年四日,冒越國法憲草,偷出境,前往天竺求法。腳踏浩浩的流沙,履陟巍巍的雪嶺,穿越峻險的鐵門,路過熱海波濤之路,始從長安京城到達天竺的王舍新城。中途曆經有五萬余裏。……最後能目睹耆阇崛山,在菩提樹下頂禮膜拜;見所未見的佛迹,聞所未聞的經典;窮宇宙的靈奇,盡陰陽的化育。……曆覽周遊一十七年,現在已從缽羅耶伽國經迦畢試境,越過蔥嶺渡過繼波謎羅川(帕米爾河),而回到了于阗國。不幸由于所帶的大象溺死,經本衆多,難以攜帶,所以暫時停留……現在謹派高昌俗人馬玄智,隨同商侶奉表先上奏于陛下以聞。”

  其後,玄奘法師爲于阗諸僧宣講《瑜伽》、《對法》、《俱舍》、《攝大乘論》等論,每天白天和晚上四論交互講授。大王隨同道俗皈依聽受,每天都有千人。七八個月過去之後,使者終于回來,說他蒙恩敕降使迎接其勞苦說:

  “聽聞法師訪道于殊域異國,如今正在歸途中,歡喜無量,希望能快速回朝,與朕相見。那些國家的僧侶中,凡是能通曉梵文與經義者,也盡量邀請他們來朝。朕已敕命于阗等沿途各國,一路護送法師,人力與鞍馬的不足應不會乏少。並诏令敦煌官吏在流沙迎接,鄯善官吏前往沮沫迎接。”

  玄奘大師在接到敕令以後,就立刻出發,啓程之前,于阗王予以隆重的餞行盛宴。

  不久玄奘大師抵達了沙州敦煌,從這裏再度上表朝廷。當時太宗正在洛陽宮,接到玄奘的表文以後,知道玄奘已經快回來了,于是就诏令西京太守左仆射梁國公房玄齡,率領官吏負責歡迎並接待。

  這時玄奘大師聽說太宗就要遠征遼東地方,如果晚一步回去可能觀見不及,因而就連夜趕路,不久就回到了運河。因爲玄奘大師提前趕路,官方不知道,以致于迎接的威儀,來不及陳設。但是附近一帶人民聽說玄奘學成榮歸,全都自動集合歡迎,沿途人潮洶湧盈衢,相互登踐觀看,甚至使他無法前進,當夜只好住宿在運河之上,可見大唐人民是多麼歡喜雀躍玄奘大師的歸國。

  

《蓮花生大士全傳 第四篇 廣大圓滿 第四章 大乘天鳴天竺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