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蓮花生大士全傳 第叁篇 桑耶大師 第十二章 雪域西藏法界緣▪P4

  ..續本文上一頁突然悟出老太婆的話中有夏、薩、阿和家、恰、賈等六個印度文字沒有的音,這樣構成了叁十個字母,加工放在字母上下的元首符號,經過組合,就可以構成與吐蕃語音相符合的疊加的文字。

  文字創製成功之後,藏王說:“現在你爲我讀一讀我的先祖留下的年波桑瓦是什麼內容。”圖彌取出觀看,認出是《寶箧經咒》;《百拜忏悔經》、《十善法經》、《摩尼陀羅尼咒》。藏王因此十分信仰,四年之中閉門不出,學習文字和教法。此時,又將圖彌從印度迎請回來的《寶雲經》等經典譯成藏文,這是吐蕃最早翻譯的佛經。

  爲了向治下臣民推廣教法和吐蕃文字,藏王最先用吐蕃文字寫了至尊菩薩聖怙王叁尊贊頌,作爲吐蕃文字的薦新字樣。這些贊頌詩爲:

  不染塵埃淨色身,頭戴圓滿佛寶冠,

  慈悲慧眼視衆生,虔誠頂禮拜觀音。

  慈悲智慧爲雙運,菩薩具足平等心,

  雙手合十立胸前,平等菩薩衆生敬。

  密咒之王具念珠,諸佛密意示總集,

  珍珠寶鬘右手執,持明菩薩我頂禮。

  不染輪回無汙穢,猶如蓮花淨光瑩,

  左手輕持白蓮花,持蓮觀音我禮敬。

  清淨法音無纖塵,猶如月光從天瀉,

  莊嚴無上天中天,六字觀音我致敬。

  無量光明金色身,如意妙寶普救應,

  法力圓滿衆生願,持寶觀音衆生敬。

  寫畢,並將這幾首贊頌詩刻在拉薩月光岩上。

  另外,由于圖彌仿照梵文,創造了藏文字音及楷書及草書等字體,還著作了《常用八種正字法》的論著獻給藏王。同時又翻譯了《觀世音二十一種顯密法門》等許多經典。這些都是西藏最初翻譯的正法典,功勞十分的廣大。松贊王想到正法獲得這樣的成果,和圖彌的功績是分不開的;因此對大臣圖彌優禮厚賞。所以,其他的大臣對圖彌大生嫉妒,于是大臣圖彌就作了一首詩詞表示道:

  在這邊野僻陋的吐蕃,

  我是最初有所成就的智者,

  是消除黑暗的明燈,

  榮獲君王如日月般的禮敬。

  百官臣僚之中,

  有誰能獲此殊榮

  

  對雪域西藏的人們,

  我圖彌的恩惠非輕。

  因爲他所創作的賢明無垢的事業,和他無畏顯示的語詞,宛如霹雳一般頓然將那些心懷嫉妒,宛如山岩般的敵意擊爲齑粉。但是,我們不難透過在那個賢善祥和的時期裏,一般王臣官僚對于有才智的賢人,仍然難免由嫉妒而産生冷嘲熱諷的。

  當藏王四年閉門不出之時,大臣們議論說:“藏王什麼也不懂,全靠我等保護雪域吐蕃的安甯。”

  藏王聽見這些話後,心想:“衆人竟然把我當成傻瓜,如此一來豈能治理吐蕃呢

  ”于是召集大臣們說道:“藏地之中安立一位藏王,是爲了衆人的安樂,以前由于沒有法規,致使有智慧知識的人竟然流落邊地上。如今,我要仿照佛法的十善法爲臣民製定法規。”在松贊幹布的《嘛尼寶訓》中也說道:“我乃是護法之王,應當爲全吐蕃造十善業行。再者,如果沒有法律則十善不得逞,叁惡趣將生矣!”這些記載說明了,松贊幹布製定法律的目的是在于保境、安民。

  于是松贊幹布還汲取了突厥、回纥的有關法律條文,建立了以下的法典。

  十善大法:這是以佛教十善爲根本的教法,並由松贊幹布及臣子共同簽字蓋印,頒布實行。其中規定:爭鬥者,罰锾;殺人者抵命;竊盜者,退還原物,並罰金八十倍;奸淫者割去鼻子;說謊離間者拔去舌頭。

  又製定了清淨人法十六條,作爲製定法律的基礎。這十六條是:一、敬信叁寶,不生動搖。二、奉行佛法,努力修行。叁、學習聖業和教法。四、報父母之恩。五、尊重智者和長輩。六、和睦親友,品格正直。七、不受人之托,不幹預別人之事。八、幫助鄉親鄰裏。九、心地誠實,胸懷廣闊。十、行爲處世追隨上等人,不生反悔。十一、對有大恩之人,定要報答。十二、按時還債付息,升鬥稱量無欺。十叁、平等待人,不生爭競之心。十四、不聽婦人之言,辦事持重。十五、辦事有節製,寬以待人。十六、對人不記仇恨,以慈悲護持。這些大法頒行之日,舉行了盛大的慶祝宴會。松贊幹布高坐于五彩帳幕之下,幾百個大臣圍繞著他,外圍還有許多民衆。十六個童女爲之獻花唱歌,跳舞作樂。會上,還舉行了賽馬、跳神和焚香等儀式。

  由于松贊王爲吐蕃製定了明細法規律例,臣民們皆大歡喜,都說:“我們的大王十分的深沈有智慧。”于是尊稱他爲赤松贊幹布。

  此外,爲了使愚昧之人也能理解佛法,松贊幹布首元教以“仲”、“德鳥”、“苯波”等教法作爲基礎。關于松贊幹布所作的各種功業和深遠規劃,在拉薩大昭寺的牆壁上曾繪有圖形。

  在此期間,有娘·蓄布支尚囊等賢明六臣,製定了六六叁十六種文書契約的式樣,將全吐蕃劃分爲五個“茹”的軍隊編製以及各個千戶所,並在四方設置了禁衛軍,給人們頒發六等章飾,一等爲玉石,二等爲黃金,叁等爲金飾銀,四等爲銀,五等爲銅,六等爲鐵等六種告身的階級製度。並在駿馬身上彩繪條紋,以區別軍旅。將澗水引入池塘,然後引入水渠中。又將山上居民遷到河谷,開發平川爲農田,劃分田界。在河流上建造船只。規定升、鬥、秤等量具。將邊地諸小邦及珞門地區草原居民和森林居民全部納入治下,社稷百姓平安康樂,各種教法大都盛行。

  此時,松贊幹布心想:“我已製定了嚴格的法律,現在應當以教法來教化臣民。在傳布教法之時,必須有本尊神像,當如何辦

  ”

  在初八日黃昏時,雲縫之中有天女出現,告訴他說:“印度最南邊有叫做僧伽羅的島嶼,其海岸邊有一處沙灘,在該地空行觀音像的背後有一片大象躺臥的地方,地下的蛇心旃檀樹樹幹中,有一尊自現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像,可迎請此像前來,將大有益于雪域吐蕃之衆生。”說畢,天女即隱去。

  松贊幹布聽後心中十分歡喜,傳說他由自己眉間放射出光明,並在光明中化現出名爲錫拉阿迦熱瑪蒂的比丘,其頂上並坐有無量壽佛,于是派遣這位比丘前往迎請本尊佛像。

  這位化身比丘前往印度時,執獅子國僧伽羅島上,有一座格如城,其名叫邬瑪羅格薩爾,勢力十分強大,國家十分富足,並信奉外道的教法。比女于是示現了各種的神變幻化,使此王信奉了佛教的教法,然後來到海邊。這株蛇心旃檀樹,傳說在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已結果,此後樹根枯壞,樹幹傾倒,爲流沙掩埋。

  比丘將這株蛇心旃檀樹掘出時,樹幹中猛然發出聲音說:“將樹慢慢地截開!”在截開時從樹幹中出現了一尊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像。此像高十二指,有十只手臂,面色紅豔如壘達迦花,香氣四溢,遍及十二由旬之內,美好端嚴,使人見後目不暫舍不忍離去。

  比丘攜帶這座本尊佛像,又截取旃檀樹幹一段;並見到了沙島上每棵茅草尖上各出現七位仙女向菩薩奉獻供養的情景,于是又采取了此處的茅草一束;並摘取往昔普陀山路上的紫色花一束及珍貴的沈香;又在格如城蓮花**塔中取出拘留孫佛、迦那釋迦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等過去佛的舍利各一捧;還有截取長在該處的菩提樹的樹枝叁枝。他又見到了在八大聖地的每一粒沙子上都住有九千萬化佛;恒河岸邊釋迦牟尼佛從缽盂中潑水留下迹印之處每一粒沙子,也各住有十萬菩薩的神妙的聖迹,于是又取各個聖地的沙各一升。

  比丘帶著這兩類的珍寶,飛快趕回吐蕃,將這十類殊勝供品呈獻藏王,藏王十分高興,又感驚奇。于是比丘繞行藏王身邊叁次,並化作光明,沒入藏王之眉間。大王親選十六名具相的少女,作爲供養佛像的侍從,一日六時間精進地奉獻供養。而大王自己也常在本尊佛像之前默默靜坐。

  此後,藏王心中又想:“在南方尼泊爾地方,還有這種奇異法爾自現的佛像,不知是否能迎請來此

  ”于是就向旃檀覺臥(至尊)像祈請。這時本尊像心間放射出光明,照到尼泊爾邊界的山谷,該處有一座旃檀樹林,林中有一株白旃檀樹,樹中疊有四尊觀世音菩薩自現像,而光明正好照到此樹之上。

  藏王按照以前的辦法,分現化身,派遣比丘錫拉阿迦熱前往迎請。此時,當地因天神的護持,所以夜晚與白晝一樣光亮,白天是從整株旃檀樹上,夜晚則從樹中的觀音像處放射光明。比丘見到這種情景,于當夜刻下神像所在位置,白天將樹放倒,此時樹中突然發出:“慢慢截開!”的聲音。

  當將樹幹截開後,從中取出了四尊觀音像。上部的佛像說:“將我放到印度與尼泊爾交界之處,該地每天上午都有一名商人得到腫病脹爛身亡,我到那裏將可製止這種疾病。”這座佛像就被稱爲覺臥嘉瑪米像,又稱自現叁面六臂白旃檀像。像身宛如五歲童子一般,他的香味滿布于十由旬之內,十分的珍奇。

  第二尊的佛像說:“將我放到尼泊爾的楊布亞岡地方,該地傳染一種凶惡的瘟疫,經常有大批人死亡,我到那裏將製止這種瘟疫。”此像被稱爲覺臥伍糜像,又稱爲自現一面四臂白旃檀像,也是一尊珍奇的佛像。

  第叁尊的佛像說:“將我放到芒域城中,那裏的官員們有得麻瘋病而死的,我到那裏將製止這種病。”此像被稱爲覺臥哇底像,像身爲紅色,一面雙臂,右手執著五股金剛杵于胸前,左手執白蓮花。

  第四尊的佛像說:“將我安置在西域雪山中,爲松贊幹布王的本尊。”于是這一位化身比丘,就迎請這一尊覺臥卡薩巴內像,返回西藏,並向藏王報告經過情形。大王心中十分歡喜,谒見本尊之後,自念:“現在從事利益有情的事情,再也沒有障難了。”而化身比丘,又化光融入藏王的眉間。這尊佛像就是布達拉宮的羅格肖惹佛像。

  傳說爲觀世音的殊勝化身,及蓮華生大士體性加持的松贊幹布王,在雪域西藏爲佛法建立了廣大無邊的基礎。在未來的時空因緣中,他即將繼續如大海般的佛法偉業,而第二持舟山——布達拉宮及各處殊勝的寺院,更使西藏佛法,安立宛如金剛不壞的基石;他與唐太宗及文成公主的關系,更是千古以來傳誦不絕的佳話。

  松贊幹布的出現,爲蓮華生大士在雪域西藏廣大圓滿的教法,樹立了清淨的因緣。在無邊的法界中,他們必然在如同金剛不壞的叁昧耶誓句當中,繼續相互扶持,救度衆生。

  

《蓮花生大士全傳 第叁篇 桑耶大師 第十二章 雪域西藏法界緣》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