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燒製,直到火候成熟,陶罐才能夠堪用;如此方能往裏面倒水,而傾注入內的水,也必須是清淨的水啊!”
國王聽後十分的欣喜,也十分的忏悔,于是祈請蓮華生大士給予最深密殊勝的灌頂。沙河爾王聖典持乃與臣氏二十一人,一起皈命于蓮華生大士;而蓮華生大士就引領他們來到空行母所居住的石洞當中,給予他們相應容受的殊勝灌頂。國王接受灌頂之後,就雙手合十,致以最深的祈請發願說:“上師!現在我要發起究竟的菩提心,在六道輪回未結束之前,爲了調伏一切有情的衆生,轉動無上的大**。我願意生生世世追隨蓮華生大士,成爲上師的侍者;如果有一個衆生,尚未得度的話,我誓願不舍這位衆生而成佛。我生生世世要護持大師的法要,隨學于大師而永不遠離,盡于未來輪回未空之際,虛空有盡,此願無窮。”
大王發起了甚深的大願之後,心中安住在甚深的願樂法喜;而二十一位臣民也接著向蓮華生大士祈願,希望能夠作爲蓮華生大士的隨從。在他們共同發起廣大願力之後,天空在刹那之間,發出了微妙的音聲,宛如天樂鳴空一般,天上花雨缤紛,飄落不停。此時能夠導引一切衆生至于究竟無畏的大師——蓮華生大士,就開始爲大衆宣講能夠護持佛法密義的最深密經續。
蓮華生大士在這一年當中,爲大衆宣講了一百叁十八部的經續,而另外還有大圓滿語集的精要密法宣講五部。而五部中各有四類經續,所以共有二十部大圓滿經續。除此之外,還有無上密乘之中,最深密一百四十二件秘密方便法乘。這些教法都在沙河爾國當中,圓滿順利地傳承下來,而所有顯密二宗的宗乘,也都得到如實的發揚,轉動微妙的正法**。
有一天,在沙河爾王宮中著名的預言宮裏,曼達拉哇公主向蓮華生大士獻上最珍貴的曼陀羅,並致以最恭敬的禮拜,然後雙手合十,一心祈請蓮華生大士道:“具足一切智慧的佛子——蓮華生大士!請您賜予我,佛法的甚深抉擇,讓我能總持了悟一切佛法的要義。”
蓮華生大士十分歡喜地說:“公主!我是具足一切法的法主,你有任何教法的疑義,請你啓問吧!我會給你最圓滿的答複。”
于是曼達拉哇公主就雙手合十地請問道:“在一切乘的佛法當中,我們如何分別顯宗和密宗
”
“顯密二宗的差別,就宛如陶器所形成的器物一般,它們的體質是完全相同的。但一個是已燒製完成的陶器,立即可以盛裝清水;而另一個則是要依正確的知見,慢慢地尋找正確的陶泥,來塑成陶器,然後燒製成陶而已。所以說兩者的分別,最主要的是一個爲因乘;一個爲果乘,顯宗是因乘,而密宗則是果乘,這是二者最主要的差別。在顯教中,有的人是從發心修行解脫,最後成就了解脫道的小乘;而有些人則是發起無上的菩提心,修學菩薩道的大乘,這些都是從因位次第,慢慢的修行,到最後的圓滿成佛。而密乘卻是以如來果地的成就,直接方便加持,使密乘行人在迅速之間,能夠得到圓滿的成就,甚至在當生即能成證佛果。”
“那如何是了義、不了義,及了不了義呢
在佛法中,其間的差別又在何處呢
”
“了義與不了義的差別,最主要是如來教化衆生的時候,所應用的方便不同而已。因爲有些衆生發心不大、根器較鈍,沒有辦法直接趨入甚深的佛法,所以佛陀要“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道”,先施以種種世間方便,使他趣入佛法,而後再引導解脫,這就是不了義的佛法。所以由于衆生的根基有差別的緣故,佛法的頓漸方便也有所不同,他們的發心不等的緣故,所以接受的解脫因緣也不同。諸佛方便攝教,隨機來示導衆生,因此對于根基淺薄的衆生,先授以五乘的佛法,就是從人天乘當中,漸次的導引。然後對解脫根緣成熟的衆生,示以聲聞緣覺二乘,使他們安住于解脫的教法當中,這只是一種方便的示化,是不了義的幻化之城的小乘教法。
“而對于能夠修行成就的衆生,則令他們發起廣大心,如同諸佛一般,發起甚深大願而修證成佛,那麼這就是示以了義的大乘教法。如果發心不定所成就的則是了不了義。”
“那麼在佛法中,俗谛與真谛到底有何差異
”
“俗谛是世間的無常衆相,是在生滅當中,不斷地輪回流轉,所以到最後,總是會無常毀壞的。而究竟真谛是無生無滅的,它不受生,所以亦即不滅,能夠在法界之中現前如實,是永不隨因緣毀壞的實相真谛;這兩者的差別就在這裏。”
“如何區分方便與般若的差別
”
“所謂的方便與般若,其實就宛如真空與妙有一般,在根本上沒有任何的差別,但在緣起的示化上卻有所不同。我們現前的存有即是真空的實相,但由于衆生不能了知,就隨境而轉,跟著衆緣受到了染汙輪回;而一個修證成就的聖者,現觀法界的一切,即是不變的法性,而隨緣教化。這兩者在體性上並無不同,只是衆生無智,所以不能夠了悟;而一個修行的聖者,能以般若爲體,方便爲用,救度一切衆生;而衆生卻將二者分別,妄執衆相,不能了悟般若現空的實相。”
“什麼是生死與涅槃,這兩者之間有何不同
”
“生死與涅槃這二者,其實根本沒有任何不同,但是對衆生而言,卻是截然相異的兩件事情。而其間的差別,就在于你是一個覺悟者或是無明的衆生。對于一個覺悟者而言,他現見生死涅槃等同如一,不厭生死,不棄涅槃;而菩薩行者卻是爲一切衆生故,不入涅槃。但一切衆生,不能了解生死即涅槃的真義,所以反而在輪回當中,不能夠成證實相涅槃的境界。所以依此而言,生死即無明,涅槃即覺悟,但體性卻是一如的。”
公主這時有一點腼腆地問道:“請問上師,我過去的宿命爲何
而我到底已經經過了多少次的生死輪回
”
蓮華生大士就笑著說:“公主啊!所有的生生死死都是經由無量無邊輪轉不息而來的,這些生死的境界如果用白骨來計算的話,我們以一次生死算一堆的白骨,那麼自我們生死輪回以來,這白骨早已填滿了叁千大千世界。所以說,生死輪回的次數是說也說不清,數也數不完的!你應當安住在現前的境界當中,努力修行才是最重要的。”
公主聽完之後,感覺十分的羞赧,但是仍然忍不住的又問道:“那我父王的過去又是如何呢
”
蓮華生大士雙眼安祥地注視著公主,歎了一口氣,然後回答說:“衆生總是十分好奇,很希望了解這些事情的,雖然不一定有特別的利益,我還是滿你的願吧!公主!你父王的過去世,是在蘇拉柏國嘎林嘎城中,他出生爲一位婆羅門的王子。當時,他到婆羅捺耶佛陀的僧團中出家,成爲一位比丘。”
“那父王當時能夠安心的修行嗎
”
“啊!可惜沒有,因爲當時,有一位外道婆羅門星友,變亂盜國,擁兵自立都于華氏城,自稱爲星友王(Pusyamitra)。
“星友王希望自身功業能與無憂王同樣的在曆史上永垂不滅,但他自知威德不及無憂王,因爲無憂王曾造八萬四千塔,並布施傾國的財物供養叁寶而留盛名。于是星友王在外道佞臣的唆使之下,他便決心相反地毀塔滅法,大作惡事,殘害佛教僧衆弟子來留盛名。于是,對于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不問少長,集體屠殺,血流成川。並壞寺塔八百余所;清淨信士,也遭囚擊鞭罰。那時迦濕彌羅國有五百羅漢登南山而逸,才能得幸免于劫。
“所以在當時,從印度中部摩揭陀國至北印度阇爛達羅(Jalandhara)遍地烽火,大部分的寺院多遭焚毀,連摩揭陀國中的雞園寺(Kurkutarama),都遭外道軍隊圍困。”
“雞園寺是一座什麼樣的寺院
”
“雞園寺(Kurkutarama)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國華氏城的東南,又稱爲雞林精舍、雞雀精舍或雞寺。該寺自古即已存在,而在無憂王時代,曾將舊寺加以修茸裝飾,並召集千位僧人居此,成爲朝廷保護的大寺。
“無憂王晚年曾發誓願,擬贈與雞園寺十萬億金。然而臨終之時,仍未足數但是已無財可施。這時大王不得已,只能布施半顆阿摩勒果而卒。其後,由王子補贈四億,始得圓滿無憂王的誓願。此寺之後建有阿摩落迦大塔,其中仍藏有無憂王最後供養之半顆阿摩勒果的果核,就是紀念這個因緣。”
“這座寺院有多重要呢
”
“當時這座寺院極爲廣大,可說是佛法的中心。有五十棟的精舍,常住有一百零八位大學者班智達。中央是大佛殿,其側有一百零八座聖廟,共有百八座的佛殿。其中央有二門,而寺院周圍則有四座大門。這時外道的軍隊,派了守衛,隨時巡邏這四座大門,使寺中的僧伽不能夠逃出。”
“那父王怎麼辦呢
”
“有一天,你父王的前身,就偷偷地用網罩套住了外道的士兵,希望能夠逃出寺院。但是,這位外道的士兵卻掙紮逃脫了。于是這位出家爲僧的婆羅門王子就追出寺門,手持著大刀和長矛,趁著黑夜,殺死了外道士兵。婆羅門王子僧人在當時,爲了保衛寺院,所以累積了功德;但是他因爲殺死外道士兵的緣故,卻又造了罪孽。而他的功德與罪業,兩者如影隨形一般,經常糾纏在一起。”
“此世之後,他又是如何呢
”
“此後他又在生死大海中輪回了許多次,而他的前一世與我極爲有緣,是出生在印度嘎吾先的地方。當時該國的國王阿爾達王的愛妃死去後,發願以******來供養衆生。由于她的發心與因緣的關系,我就化身爲******剖屍者在******場上爲她剖開屍體,將一片一片的身肉布施給食屍的鹫鳥。當時她已懷孕時滿,屍身裏面有一個活嬰兒,我救度了這個嬰兒,而當因緣時至,這個嬰兒又轉生爲你的父親。其實所有因緣果報的現象,我們都不應該執著的。許多人聽聞一些宿世因緣之後就十分執著,反而害了此生,而産生極爲不好的因緣;生死是如幻如化的,連現前這個肉身都是虛幻的,何況過去世乃至未來世,都沒有任何值得驕傲與悔恨的理由啊!所以這件事情你了解就好,不要執著也不必讓人知道。”
曼達拉哇公主了解了父親的前世之後,十分地憐憫同情,立即痛哭失聲,她是那麼深切地關心她的父王,所以又急切地向蓮華生大士問道:“那我的父王,以後是要轉生到哪裏去呢
他到底還要再轉生輪回多少次呢
”
蓮華生大士寂靜地回答說:“他將來要投胎到雪域之中,到那傳說爲觀世音菩薩與猴子所傳衍後裔的吐蕃西藏地區去了,他將來的名字叫做阿嘎爾馬德舍拉。之後,他又會在烏達拉國,出生爲烏達拉王若瑕日巴之女,即是曼德桑姆公主。而後,他又會往生阿修羅界,在蓮花勝利的刹土聽聞佛法;隨後又投生在尼泊爾國,成爲兩個修道人的兒子,名叫阿嘎爾贊禮;隨即再前往普陀山之中,聽聞觀世音菩薩宣講佛法。
“從此之後,他已能夠飛行自在,前往諸佛國土,隨學、供養于諸佛。之後,他又到邊遠的地方轉世,出生爲貴族種姓,由于佛法的信心不退,所以又成爲佛子拉吉。再過了二十世之後,會再轉生到沙河爾國,由于宿緣所致,所以他有時會投胎入于畜生道中,有時又會成爲高貴的國王,有時又會出生爲智慧的大學者,當然更會示現爲普通人,而這些因緣你都了知,我告訴你這些事情,是要讓你了知因果的衆相,使你一心的修行,並非要你知曉你父王的轉生現象而已;希望你能體悟,不要隨便對人宣說。”
曼達拉哇公主聽了之後,心中驚悟,並十分驚歎地說:“大士啊!那我父親的生生世世,豈不是宛如六道輪回的真實表征一般,隨生于六道之中嗎
那麼請問大士,他何時不再輪回呢
”
蓮華生大士就笑著對曼達拉哇公主說:“公主啊!你不要以爲你的父親的轉生,是像無明的衆生一般,輪回轉世不得自主啊!當他修行成就之後,又在衆生界當中投胎轉世,完全是因爲大悲菩提的緣故。他爲了教化衆生,所以要隨緣受生,以修習成就大菩提道。所以你的父王不斷地投胎轉世,是爲了使輪回的衆生能夠圓滿成佛,所以才不斷地投胎受生的,千萬不可誤解。
“其實一切的諸佛,隨順因緣恒常化生于法界的一切處所,以廣度一切衆生。而依據你父王所發的大願來說,他必須等到一切衆生都圓滿成佛之後,他才不會再轉生。或許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吧!你父親所發的大願,宛如要等沙子能夠榨出油來的時候,河水變成了火焰,他就不再轉世了,這真是偉大的願力啊!
“爲了使一切衆生得到圓滿的解脫,你的父親當然要不斷地轉世投胎來教化有緣衆生。一個真正的大乘佛教徒,一個真正的菩薩行者,絕不是在外貌上裝著像一位菩薩的樣子,說要發心發願,但是實際上卻抛棄所有的衆生,不再去投胎救度他們。衆生在黑暗當中,永遠需要指路的明燈,而你的父王,發起了大願,正需要去降伏這些衆生,要去救度這些衆生,才能圓滿菩提。所以他會不斷地再轉世投胎,公主啊!你要記住,千萬不可以成爲他的障礙,阻礙他的大願啊!
“愚昧的衆生界,正缺少導引依怙之主,所以一位實踐大菩提道的修行人,應該當仁不讓地來導引衆生成就圓滿。而你父王在六道中的轉世,就是爲了要度盡一切衆生的勝行。所以千萬記住,絕對不要成爲他的障礙,障礙了大乘佛教的實踐啊!”
聽到蓮華生大士嚴正的指示,公主雙手合十,十分敬畏地說道:“大士!我永遠不會成爲佛法的障礙者,我要發願護持我的父王。但是,大士!我還是有所疑問,我的父王會不斷在六道中轉世,是不是還是宛如在輪回當中不能得到解脫
這樣的修行是不是不夠圓滿呢
”
蓮華生大士微笑地回答說:“公主啊!你不要有這種邪見啊!一個具足菩提行的菩薩,哪裏能夠將投胎乃至輪回轉生之事視作惡事,而將在法界中不斷的轉生度衆的事業抛棄掉呢!
“成就者的體性是如如不動自在隨緣的,所以對于生死涅槃都是平等齊視,圓同一如。因此他當然不會有棄絕轉生、輪回而趨入涅槃的戲論啊!”
“一個真正的菩提道行者,他不就輪回、不棄涅槃,亦不就涅槃、不棄輪回。他根本不會將轉生、輪回當作惡事,也不會將涅槃寂靜當作善事;他只是不斷的以性空如幻的正見,安住在大悲中救度衆生,而沒有救度衆生的執著。這就是“如是滅度一切衆生,而實無一衆生得滅度”的至理。一個抛棄掉輪回救度衆生而不再轉世示現的人,能夠安然成佛嗎
這是沒有道理的。所以你的心,也應該安住在寂靜的法性之中,發起大悲菩提,不變隨緣地救度衆生吧!”
《蓮花生大士全傳 第叁篇 桑耶大師 第五章 大力方便攝群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