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蓮花生大士全傳 第一篇 蓮花王 第六章 宿世因緣示密行▪P2

  ..續本文上一頁空中,並同聲說道:“心子啊!你是否了解究竟法界的密意呢

  是否能安住菩提永不退轉呢

  ”

  蓮花王太子的心中,刹那發出:“我完全了解,絕不退轉于無上菩提”的心聲。

  這時天上奏起了絲絲的彩樂。所有的幻化同歸佛身,佛陀予以摩頂說:“心子啊!你終將證得如我一般圓滿的金剛持位。”一瞬間,蓮花王太子宛若從清醒的夢中覺醒,頂上清涼猶存,如同甘露灌頂一般。

  王城向西五十余裏,渡過大河,可到盧醯呾 迦佛塔 (赤佛塔)。此塔高五十余尺,爲無憂王所建。蓮花王太子來到塔前頂禮叁拜,繞塔七匝。

  這是往昔佛陀修習菩薩行時,轉世爲慈力國王時的因緣。當時他慈悲爲懷,以十善法來教誨國民,所以國泰民安,受到四方所欽慕。

  但是因爲其國境內有五個夜叉,時常吸吮人血爲食;而國內的人民,因爲都奉行十善,所以清淨的身行,使夜叉無法靠近他們吸吮其血。于是夜叉就向國王哀訴。國王悲憫,以劍刺傷己身五處,傷口的鮮血直流,而命五夜叉吸吮,以免饑渴。

  這時蓮花王太子身上有五處奇癢,似乎與如來佛身相應的五處也微有紅光照出。他心中思維:“我的色身是佛陀的金剛妙身所示現的,我應當如同佛陀一般,無畏的舍身度衆。”如此的體悟之後,身上具足著諸佛五身的標幟,滿足的離去。

  王城東北叁十余裏,可至遏部多,這裏有一座石塔(奇特塔)高四十余尺。這座大塔是如來往昔爲人天大衆說法開示的地方,這座石塔在如來離去後,自然從地踴出,大衆無不禮拜圍繞敬崇。

  蓮花王太子見到這座法爾自生的石塔,心中充滿了喜悅,再叁頂禮膜拜。心中決定,將如同佛陀一般具足廣大自在的神變。

  有一天,太子從王城東南方向發出,在山中行走了八日,來到了佛陀過去世刻苦修行,投身飼養餓虎之處。

  佛陀過去世修菩薩行時,有一國王名爲大寶王,他有叁個王子,長子名爲摩诃波羅,次子名爲摩诃提婆,小王子名爲摩诃薩捶。有一日國王與群臣共同出外遊覽山谷,叁個王子也都隨同父王前往。他們行經一座大竹林,在那裏發現一只母虎新産了數只小虎,母虎因爲忙著照料小虎,而無暇外出求食,已經七日不曾啖食。

  大王子看到此情景之後,就說:“母虎在饑困交迫之下,必定會自食其子。”二王子則認爲:“若非新屠的血肉,無法挽救母虎的生命。”這時他們二人只有無可奈何的議論紛紛,感歎地離去。

  叁王子看到此番情景之後,想到:“生命是苦、空、無常的,而色身也是不淨、可厭;我何不舍棄這些,來救濟衆生呢

  若能以此布施功德,來求取無上菩提,永離憂苦,那才是究竟之道啊!”于是他就身臥虎窟之前,希望母虎前來啖食。

  但是,母虎由于七日未食已完全無力了,根本無法動彈來吃他。所以,薩捶王子只好合手投身跳下山崖,並以幹竹自刺頸項,使身上出血,直噴虎口,老虎才得以有力食啖他的血肉,來延續老虎母子的生命。

  當二位王子發現叁王子不見時,立即返回竹林尋找,找到時,只見到遺骨狼藉在地。

  蓮花王太子坐在洞窟之前,證入法界同身叁昧,他如同與薩捶太子圓同一身一般,見到了往昔的景象。曆經了臥雪、跳崖、刺頸出血的同身覺受。他似乎感受到了虎口吻身,薩捶太子身上疼痛萬分,心中卻充滿著法喜的光明微笑。

  蓮花王太子自然的念出:“南無薩埵太子,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名號。當剩下遺骨萎地之時,蓮花王太子也自然從叁昧中出定。

  蓮花王太子心中想到:“一切諸佛的金剛妙身,是曆經無量的時劫,慈心大悲舍身救命而來。現在我具足了法爾的清淨妙身,更應當無所吝惜的舍身度衆。”

  一切諸佛菩薩示現于世,具足了世間、出世間的種種因緣,能使一切衆生了悟圓滿的修證次第。所以一切諸佛菩薩,時常示現在清淨、歡樂與一切福德具足的莊嚴當中,並進而棄置一切世間的福德,成證出世間的究竟成就。

  現在這樣的因緣是否也即將到了呢

  

  有一天,在烏仗那國的禁宮突然現出五色的熾烈虹光,從虹光當中,放射出前所未見的光明。從光明的深處,竟然又散發出了不可思議的聲音。從虹光當中,彈指之間,現起了報身佛金剛薩埵,這時金剛薩埵安坐在虛空當中,更有無量的金剛護法隨行圍繞著。這無量的金剛護法當中,以七萬兩千個金剛護法作爲上首,在虛空中的彩虹深處,自然演出妙音,隨光飄揚著。

  這幻化的音聲,自然的歌頌著:

  不可思議 至善至妙

  頂髻宮中 端坐法王

  具足莊嚴 明妃淨女

  環繞左右 仆侍雲集

  如因生畏 心起正念

  身憂世間 王位無常

  如實正觀 摒棄世谛

  棄置世縛 當正是時

  當這個如幻如化的歌聲,歌詠完畢之後,光明、音聲與佛身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這時蓮花王太子知道,這乃是金剛薩埵報身佛,現身來教示他的。他應當舍棄充滿世間喜樂的人間,將這些美麗的采女、莊嚴的妃子,視如死屍一般。並且將這王位,宛如敝屣般立即舍棄,應當爲衆生示現出家之相,如實的修行。這時蓮花王太子心中已生起了斷然的決定。

  在這同時,因陀羅部底王也做了一個十分離奇的怪夢:在夢中,他見到了太陽與月亮雙雙同時隱去,而日月竟然也會衰老、滅失。整個天地在刹那間失去了光明,王宮當中突然間傳出十分淒厲的哭聲。每一個人都是在憂愁歎息,心中十分的苦悶;而王臣們也都是淚流滿面,十分的難過。

  因陀羅部底王從離奇的怪夢當中驚醒,他心中十分的憂愁難過。而此時的太子蓮花王,正乘坐著車乘去到先前他曾經靜坐過的南方野叢林中。

  他教谕著隨行的大臣們說:“傳說東方有千輻的轉輪,輪毂輪網都是十分的完整;但這並非是世間任何的巧匠,所能夠製作的,而是一些諸佛護法,他們所常用的物品。這種美妙無比的轉輪,完全是由一切衆生的心命所聚合而成的。當有人成就,成爲轉輪聖王之後,就能夠具足像這種千輪的轉輪等七種寶物。而當他同時具足輪寶等七種寶物的時候,四方自然威服,十方的諸侯,也都會承侍供養,接受他的命令指揮,但這樣子對衆生的解脫又有何助益呢

  ”

  當太子如此教谕著這些隨行大臣的時候,其實是將他心中的思維,如實地告訴這些大臣。

  太子了解:掌理政事,並不能夠真實地利益一切衆生,反而在世谛的流轉當中,將一切的有情引入叁惡的無底深淵。如果他要實施究竟的佛法布施,就必須舍棄這個如幻的王位。

  這時蓮花王太子來到了叢林中的一棵大樹旁,鋪上了吉祥草,于其上安坐,並且開始觀察,以什麼樣的因緣,才能夠讓他遠離世俗的纏縛,而來從事修證成就無上菩提與廣度一切的衆生。

  雖然他是清淨的化身,但是在化身的境界之中,還是有無爲的修證次第。法界是不可思議的,無垠生命中如幻的意識大海,是不一不異的,同體而又相異的。

  他如實地思維著:“有時候一個化身可以再變化成很多的幻化身,許多個幻化身又可以彙集成一個化身。而無量無邊的幻化衆生,修證成就時就證入于涅槃寂靜當中,不再接受無明後續的生命存有,也不再于人間,不再于全體生命界中再度示現。但是一個修持如幻叁昧的菩薩,雖然已經能夠自在地出入涅槃的境界,不受無明生命的存有,但是由于大悲心的緣故,他仍然可以留惑潤生,不安止在寂靜涅槃之中,而廣度衆生。他可以在一切的法界因緣當中,參與救度其他生命的種種幻化。這不可思議的無量因緣,絕對不是有我執的衆生所能了悟的。

  “事實上,一般有我執的衆生,認取了“我就是我”,“我的神識就是我的神識”,這種我執的封閉性,讓他無法看到全體法界的大幻化遊戲;就如同大海當中的一滴水,不知大海一般。大海當中的一滴水,從大海中分離是單獨的一滴,但是彙入大海之後,又與大海圓融無二,而當整個大海海水蒸發消失之後,卻又見不到海水的蹤影,衆生的輪回涅槃,也同樣如此啊!這真是不可思議的法界。”

  這時蓮花王太子的身體與意識在禅觀叁昧當中,就如同化成了法界大海一般的清澈了。他繼續地觀察著:

  “這就是如實的因緣,如實的緣起,但是衆生就如同大海中的一滴水,總是執持著一個“我”的生命存在才是真實的,而排斥與整體大海的融攝。殊不知整個大海,是有因有緣而生起的,所以大海的海水也是如是因、如是緣的生起。不管或增或減,在時空因緣當中,總是在種種不停止地演化著。乃至這些因緣從生至死,這滴海水已轉化成另外的形式了,但是如同一滴海水的衆生,卻還堅持著不肯接受性空如幻的事實。”

  “其實一切的衆生就宛如海中的浪花一樣,一個浪花激起了另一個浪花,但是浪花的生起,浪花的消滅,都是因緣所生啊!有時候浪花在空中,受到了風的吹散,或是兩個浪花互相交集互碎。所有這一切,都是在無常之中變幻著,無有停息。但是這些浪花只是短暫時空因緣中的一個現象而已,若是衆生執著此次浪花的生起就是“我”,浪花的相遇就是宿命的決定,爲了生死如幻的境界,而歡喜憂傷,這正是衆生的無明。”

  這時,蓮花王太子現觀法界的一切衆生,宛若是大海中飄泊的浪花一般,倏起倏滅無常迅速;更像是在萬花筒中的紙片一般幻化無常。法界衆相如雲彩印在大海一般次第井然,十分明晰。

  他心中十分感歎,諸佛與衆生在體性上根本無有分別,但是衆生又爲何如此迷癡呢?他接著思維,成就者如何面對這些現象:

  “一個修行成就的人,了知這浪花的生起,只是如是因、如是緣所形成的如是果而已。他沒有我執,所以能夠彙歸到整個大海,他知道自己與大海無二無別,與虛空無二無別,乃至與一切流轉幻化、一切法界無二無別。他了悟這樣的真相之後,就能逐漸現前具足與法界無二無別的威力。雖然他還是要示現修證成道等八相成就的外相,但是他已經完全了悟生命的實相,不再被這宛如浪花的意識所限製,他有智慧體悟全體…

《蓮花生大士全傳 第一篇 蓮花王 第六章 宿世因緣示密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