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空中,并同声说道:“心子啊!你是否了解究竟法界的密意呢
是否能安住菩提永不退转呢
”
莲花王太子的心中,刹那发出:“我完全了解,绝不退转于无上菩提”的心声。
这时天上奏起了丝丝的彩乐。所有的幻化同归佛身,佛陀予以摩顶说:“心子啊!你终将证得如我一般圆满的金刚持位。”一瞬间,莲花王太子宛若从清醒的梦中觉醒,顶上清凉犹存,如同甘露灌顶一般。
王城向西五十余里,渡过大河,可到卢醯呾 迦佛塔 (赤佛塔)。此塔高五十余尺,为无忧王所建。莲花王太子来到塔前顶礼三拜,绕塔七匝。
这是往昔佛陀修习菩萨行时,转世为慈力国王时的因缘。当时他慈悲为怀,以十善法来教诲国民,所以国泰民安,受到四方所钦慕。
但是因为其国境内有五个夜叉,时常吸吮人血为食;而国内的人民,因为都奉行十善,所以清净的身行,使夜叉无法靠近他们吸吮其血。于是夜叉就向国王哀诉。国王悲悯,以剑刺伤己身五处,伤口的鲜血直流,而命五夜叉吸吮,以免饥渴。
这时莲花王太子身上有五处奇痒,似乎与如来佛身相应的五处也微有红光照出。他心中思维:“我的色身是佛陀的金刚妙身所示现的,我应当如同佛陀一般,无畏的舍身度众。”如此的体悟之后,身上具足着诸佛五身的标帜,满足的离去。
王城东北三十余里,可至遏部多,这里有一座石塔(奇特塔)高四十余尺。这座大塔是如来往昔为人天大众说法开示的地方,这座石塔在如来离去后,自然从地踊出,大众无不礼拜围绕敬崇。
莲花王太子见到这座法尔自生的石塔,心中充满了喜悦,再三顶礼膜拜。心中决定,将如同佛陀一般具足广大自在的神变。
有一天,太子从王城东南方向发出,在山中行走了八日,来到了佛陀过去世刻苦修行,投身饲养饿虎之处。
佛陀过去世修菩萨行时,有一国王名为大宝王,他有三个王子,长子名为摩诃波罗,次子名为摩诃提婆,小王子名为摩诃萨捶。有一日国王与群臣共同出外游览山谷,三个王子也都随同父王前往。他们行经一座大竹林,在那里发现一只母虎新产了数只小虎,母虎因为忙着照料小虎,而无暇外出求食,已经七日不曾啖食。
大王子看到此情景之后,就说:“母虎在饥困交迫之下,必定会自食其子。”二王子则认为:“若非新屠的血肉,无法挽救母虎的生命。”这时他们二人只有无可奈何的议论纷纷,感叹地离去。
三王子看到此番情景之后,想到:“生命是苦、空、无常的,而色身也是不净、可厌;我何不舍弃这些,来救济众生呢
若能以此布施功德,来求取无上菩提,永离忧苦,那才是究竟之道啊!”于是他就身卧虎窟之前,希望母虎前来啖食。
但是,母虎由于七日未食已完全无力了,根本无法动弹来吃他。所以,萨捶王子只好合手投身跳下山崖,并以干竹自刺颈项,使身上出血,直喷虎口,老虎才得以有力食啖他的血肉,来延续老虎母子的生命。
当二位王子发现三王子不见时,立即返回竹林寻找,找到时,只见到遗骨狼藉在地。
莲花王太子坐在洞窟之前,证入法界同身三昧,他如同与萨捶太子圆同一身一般,见到了往昔的景象。历经了卧雪、跳崖、刺颈出血的同身觉受。他似乎感受到了虎口吻身,萨捶太子身上疼痛万分,心中却充满着法喜的光明微笑。
莲花王太子自然的念出:“南无萨埵太子,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当剩下遗骨萎地之时,莲花王太子也自然从三昧中出定。
莲花王太子心中想到:“一切诸佛的金刚妙身,是历经无量的时劫,慈心大悲舍身救命而来。现在我具足了法尔的清净妙身,更应当无所吝惜的舍身度众。”
一切诸佛菩萨示现于世,具足了世间、出世间的种种因缘,能使一切众生了悟圆满的修证次第。所以一切诸佛菩萨,时常示现在清净、欢乐与一切福德具足的庄严当中,并进而弃置一切世间的福德,成证出世间的究竟成就。
现在这样的因缘是否也即将到了呢
有一天,在乌仗那国的禁宫突然现出五色的炽烈虹光,从虹光当中,放射出前所未见的光明。从光明的深处,竟然又散发出了不可思议的声音。从虹光当中,弹指之间,现起了报身佛金刚萨埵,这时金刚萨埵安坐在虚空当中,更有无量的金刚护法随行围绕着。这无量的金刚护法当中,以七万两千个金刚护法作为上首,在虚空中的彩虹深处,自然演出妙音,随光飘扬着。
这幻化的音声,自然的歌颂着:
不可思议 至善至妙
顶髻宫中 端坐法王
具足庄严 明妃净女
环绕左右 仆侍云集
如因生畏 心起正念
身忧世间 王位无常
如实正观 摒弃世谛
弃置世缚 当正是时
当这个如幻如化的歌声,歌咏完毕之后,光明、音声与佛身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这时莲花王太子知道,这乃是金刚萨埵报身佛,现身来教示他的。他应当舍弃充满世间喜乐的人间,将这些美丽的采女、庄严的妃子,视如死尸一般。并且将这王位,宛如敝屣般立即舍弃,应当为众生示现出家之相,如实的修行。这时莲花王太子心中已生起了断然的决定。
在这同时,因陀罗部底王也做了一个十分离奇的怪梦:在梦中,他见到了太阳与月亮双双同时隐去,而日月竟然也会衰老、灭失。整个天地在刹那间失去了光明,王宫当中突然间传出十分凄厉的哭声。每一个人都是在忧愁叹息,心中十分的苦闷;而王臣们也都是泪流满面,十分的难过。
因陀罗部底王从离奇的怪梦当中惊醒,他心中十分的忧愁难过。而此时的太子莲花王,正乘坐着车乘去到先前他曾经静坐过的南方野丛林中。
他教谕着随行的大臣们说:“传说东方有千辐的转轮,轮毂轮网都是十分的完整;但这并非是世间任何的巧匠,所能够制作的,而是一些诸佛护法,他们所常用的物品。这种美妙无比的转轮,完全是由一切众生的心命所聚合而成的。当有人成就,成为转轮圣王之后,就能够具足像这种千轮的转轮等七种宝物。而当他同时具足轮宝等七种宝物的时候,四方自然威服,十方的诸侯,也都会承侍供养,接受他的命令指挥,但这样子对众生的解脱又有何助益呢
”
当太子如此教谕着这些随行大臣的时候,其实是将他心中的思维,如实地告诉这些大臣。
太子了解:掌理政事,并不能够真实地利益一切众生,反而在世谛的流转当中,将一切的有情引入三恶的无底深渊。如果他要实施究竟的佛法布施,就必须舍弃这个如幻的王位。
这时莲花王太子来到了丛林中的一棵大树旁,铺上了吉祥草,于其上安坐,并且开始观察,以什么样的因缘,才能够让他远离世俗的缠缚,而来从事修证成就无上菩提与广度一切的众生。
虽然他是清净的化身,但是在化身的境界之中,还是有无为的修证次第。法界是不可思议的,无垠生命中如幻的意识大海,是不一不异的,同体而又相异的。
他如实地思维着:“有时候一个化身可以再变化成很多的幻化身,许多个幻化身又可以汇集成一个化身。而无量无边的幻化众生,修证成就时就证入于涅槃寂静当中,不再接受无明后续的生命存有,也不再于人间,不再于全体生命界中再度示现。但是一个修持如幻三昧的菩萨,虽然已经能够自在地出入涅槃的境界,不受无明生命的存有,但是由于大悲心的缘故,他仍然可以留惑润生,不安止在寂静涅槃之中,而广度众生。他可以在一切的法界因缘当中,参与救度其他生命的种种幻化。这不可思议的无量因缘,绝对不是有我执的众生所能了悟的。
“事实上,一般有我执的众生,认取了“我就是我”,“我的神识就是我的神识”,这种我执的封闭性,让他无法看到全体法界的大幻化游戏;就如同大海当中的一滴水,不知大海一般。大海当中的一滴水,从大海中分离是单独的一滴,但是汇入大海之后,又与大海圆融无二,而当整个大海海水蒸发消失之后,却又见不到海水的踪影,众生的轮回涅槃,也同样如此啊!这真是不可思议的法界。”
这时莲花王太子的身体与意识在禅观三昧当中,就如同化成了法界大海一般的清澈了。他继续地观察着:
“这就是如实的因缘,如实的缘起,但是众生就如同大海中的一滴水,总是执持着一个“我”的生命存在才是真实的,而排斥与整体大海的融摄。殊不知整个大海,是有因有缘而生起的,所以大海的海水也是如是因、如是缘的生起。不管或增或减,在时空因缘当中,总是在种种不停止地演化着。乃至这些因缘从生至死,这滴海水已转化成另外的形式了,但是如同一滴海水的众生,却还坚持着不肯接受性空如幻的事实。”
“其实一切的众生就宛如海中的浪花一样,一个浪花激起了另一个浪花,但是浪花的生起,浪花的消灭,都是因缘所生啊!有时候浪花在空中,受到了风的吹散,或是两个浪花互相交集互碎。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无常之中变幻着,无有停息。但是这些浪花只是短暂时空因缘中的一个现象而已,若是众生执着此次浪花的生起就是“我”,浪花的相遇就是宿命的决定,为了生死如幻的境界,而欢喜忧伤,这正是众生的无明。”
这时,莲花王太子现观法界的一切众生,宛若是大海中飘泊的浪花一般,倏起倏灭无常迅速;更像是在万花筒中的纸片一般幻化无常。法界众相如云彩印在大海一般次第井然,十分明晰。
他心中十分感叹,诸佛与众生在体性上根本无有分别,但是众生又为何如此迷痴呢?他接着思维,成就者如何面对这些现象:
“一个修行成就的人,了知这浪花的生起,只是如是因、如是缘所形成的如是果而已。他没有我执,所以能够汇归到整个大海,他知道自己与大海无二无别,与虚空无二无别,乃至与一切流转幻化、一切法界无二无别。他了悟这样的真相之后,就能逐渐现前具足与法界无二无别的威力。虽然他还是要示现修证成道等八相成就的外相,但是他已经完全了悟生命的实相,不再被这宛如浪花的意识所限制,他有智慧体悟全体…
《莲花生大士全传 第一篇 莲花王 第六章 宿世因缘示密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