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前來的少了,是不是自己的處理煩惱能力有所增強?這樣就可以看到我們修行後的進步,就會對修行發起強烈的信心和欲望。
佛法的修行實際上就是修戒、定、慧,因爲修戒可以讓我們得到福報。有了福報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就不會有障礙,我們做什麼事情就會很容易實現,就可以用更少的時間來實現自己更多的願望。而智慧是佛教目的,有了智慧我們可以輕松解決煩惱,有了智慧我們可以了生脫死,有了智慧我們可以幫助別人。所以修行不外乎是修福與修慧。《法華經》雲: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
修行結果阿羅漢是證到一切智;菩薩是證到一切相智;佛是證到一切智智。過程是一樣的都是修持戒、定、慧。如何修行要看各人的因緣,每一個人的用功方式一定是不一樣的,但産生的結果會是一樣——智慧。
這裏向大家介紹禅宗第四祖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這本書上把修行的方式和結果都講得非常清楚。比如書中解說:“雲何能得悟解法相,心得明淨
信曰: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計心,亦不思惟,亦不觀行,亦不散亂,直任運;亦不令去,亦不令住,獨一清淨究竟處,心自明淨。或可谛看,心即得明淨,心如明鏡,或可一年,心更明淨;或可叁五年,心更明淨;或可因人爲說,即得悟解;或可永不須說得解。經道:衆生心性,比如寶珠沒水,水濁珠隱;水清珠現。”我們要怎麼才能開悟,才能了達事物的真相?前面這段修行的方法和結果祖師全給我們說出來了。
再如《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裏說的:“深行菩薩入生死,化度衆生,而無愛見。若見衆生有生死,我是能度,衆生是所度,不名菩薩。度衆生如度空,何曾有來去。《金剛經》雲:滅度無量衆生,實無有衆生得滅度者。所以初地菩薩初證一切空,後證得一切不空,即無分別智。亦是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是空。所以菩薩修學空爲證。新學之人直見空者,此是見空,非真空也。修道得真空者,不見空與不空,無有諸見也。善須解色空義。學有心者,要須心路明淨,悟解法相了了分明,然後乃當爲人師耳。複須內外相稱,理行不相違,決須斷絕文字語言,有爲聖道,獨一淨處,自證道果也。”這裏就把我們修行中容易出錯的地方指出來了,讓我們能夠輕松入道,少走彎路。
還有如《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裏說的:“略而言之,凡有五種:一者知心體,體性清淨,體與佛同;二者知心用,用生法寶,起作恒寂,萬惑皆如;叁者常覺不停,覺心在前,覺法無相;四者常觀身空寂,內外通同,入身于法界之中,未曾有礙;五者守一不移,動靜常住,能令學者明見佛性,早入定門。” 這又把五種用功方式也詳細地告訴我們,就看我們怎麼去做了。
又比如《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裏說修行的結果:“真得心者,自識分明,久後法眼自開,善別虛之與僞。或複有人計身空無,心性亦滅,此是斷見人,與外道同,非佛弟子。或有人計心是不滅,此是常見人,亦與外道同。今明佛弟子,亦不計心性是滅,常度衆生,不起愛見;常學智慧,愚智平等;常在禅定,靜亂不二;常見衆生,未曾是有,究竟不生不滅,處處現形;無有所聞,了知一切,未曾取舍;未曾分身,而身遍于法界。”如此等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實在是一本很好的修行指導書。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這本書老和尚在2003年四祖寺禅七期間作過詳細的解釋,全部的文章在《雙峰禅話》裏面可以找到。各種修行的方式可以說是五花八門,要看各人的因緣,關鍵是要對准自己的情況認准一個法門,真正做到《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裏講的:“得意即忘言,一言亦不用。”或者禅宗祖師講的:“老鼠啃棺材”。知道了修行的方式以後,精進不斷,如救頭燃將來總有一天大開智慧得大成就。
(叁)熄滅貪、嗔、癡叁毒。
貪、嗔、癡叁毒是對人性弱點的概括,所謂貪,是指人的貪欲,尤其是人的身體的各種欲求,嗔指嗔怒,指人的喜怒哀樂等情緒及情感,癡指愚癡,指人的不發達的智慧。佛教認爲人的身體是貪欲的,人的情緒是不穩定的,是好怒不善的,人的智慧是低下的,總之,對人性是徹底否定的。貪、嗔、癡的不滿足不光是危害自己也危害別人,甚至大到發動戰爭。
五蘊與貪取聯結在一起,所以叫做五取蘊,五蘊與取的聯結産生種種貪欲,貪欲才是苦的真正原因。人爲財死,鳥爲食亡。多麼形象地描述了貪的結果。貪心的毒害已經深入到我們的每一個個意識。我們無始以來遍行貪心,結果是什麼,是地獄的罪苦;是貧窮困苦;是疾病的纏繞;是無盡的生死輪回。所以貪火之毒、之深是我們要消滅的第一個心念。因爲這貪是叁毒的源頭,貪不著就嗔,執著于貪就有了癡。而且貪心是犯戒的根源,甚至已經開始修道的人還不知不覺地去貪,貪什麼?貪神通。結果是什麼?結果就象《瑜伽焰口》裏講的:經窗冷浸叁更月,禅室虛明半夜燈。用了一輩子的功,自己還沒有覺悟,還在神通的怪圈裏面轉。真是黃花翠竹空談秘密真诠。白牯黧奴徒演苦空妙偈。到頭還在那裏等著後人來超度他自己。
我們貪不著就發嗔,就怨天尤人,不知不覺就違背了自己的道意。嗔心是我們修道的最大敵人,是我們修行菩薩道中退失菩提心的始作俑者,是我們舍棄衆生違背自己意願的會子手。所謂火燒功德林,使我們辛辛苦苦建立的道意抹滅至盡。所以嗔火之毒勢如洪水猛獸,一但失防萬劫不覆。到頭來下了下叁塗還在問,我辛辛苦苦修道怎麼修到下叁塗裏來了。
有一句俗話叫癡心妄想。癡心從沒有離開妄想,有了妄想就會有癡心。就象上面講的癡心來自于自己的貪心和嗔心,貪不著就發嗔,執著于自己的貪和嗔的妄想就引發了癡心。癡心的目的很明確——叁惡道的果報。
《華嚴經》說:貪、嗔、癡叁業能令衆生入叁惡道中。縱生人中貧窮孤獨,凶狠暴戾,愚鈍無知。前世造因本來就源于貪、嗔、癡,今世還繼續貪、嗔、癡,其結果還是輪回。所以佛陀正是由于認識到人性的醜惡,他提出了一整套理論對之進行限製和改造,使之經過脫胎換骨,超凡入聖。佛教以戒、定、慧叁學來對治貪、嗔、癡叁毒,戒其貪欲,定其亂心,除其愚癡,從而使人身心清靜,生大智慧。佛教對人性主要是進行限製和破除,因爲人性本惡,無可保留,因而其所達到的目標也是超越人類,成爲出離輪回、不住叁界的諸佛菩薩。對人可謂貶之也深,期之也高。所以我們要盡量地避免貪、嗔、癡的發作,不要被貪、嗔、癡的迷惑失去自己的道心。這就要多看看佛陀說的經典,多看看祖師的事迹和語錄。這樣就能堅定信心,用自己的戒、定、慧來克服貪、嗔、癡。
克服貪、嗔、癡最好的辦法就是將他們轉化爲戒、定、慧。怎麼轉貪、嗔、癡爲戒、定、慧?或者說我們的貪心是不是從貪圖五欲(財、名、食、色、睡)轉成貪七聖財(信、戒、聞、舍、慧、慚、愧)了?修行後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我們怎麼知道我們修行在進步呢?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叁毒心是不是在減少乃至熄滅?貪心是不是有所減少乃至熄滅?嗔心是不是在減少乃至熄滅?癡心是不是在減少乃至熄滅?這都是檢驗我們修行的一個很好的尺度。
(四)淨化身、口、意叁業
我們的修行是否有所成就?那就要看我們的所作所爲。我們的所作所爲表現在我們的身、口、意叁業上,我們是不是能夠所行皆是十善?我們是不是做到了叁業(身、口、意)勤爲佛事,四儀(行、住、坐、臥)皆是道場了?我們的胡作非爲還有多少?是不是把胡作非爲改成做禮敬諸佛、廣修供養、請轉(佛)法 (之)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等佛事了;我們的胡說八道還有多少?是不是把胡說八道改成稱贊如來、忏悔業障等等佛事了;我們的胡思亂想還有多少?是不是把胡思亂想改成隨喜功德、恒順衆生、普皆回向等等佛事了。換句話說就是淨化我們的身、口、意,將他們由行惡淨化爲行善。去行普賢菩薩的十大願望,使自己的覺悟慢慢達到究竟,直到成佛。
(五)學佛的目的——了生脫死實現覺悟
要了生脫死實現覺悟,必須心空蕩蕩的,一切不住。知道一切變化都是我們自己佛性的功能所顯現,無所追求,無所取著,潇灑自在的,才是大成就,大自在,大神通。假使有所追逐,有所祈求,心裏還是煩惱依舊,縱然五通齊發也不是成就。所以我們學佛是學個潇灑自在,在這個社會上一切隨緣,盡己之能,爲群衆服務,能上能下,無所追求,無所取著。真正潇灑自在了,才是大乘佛教的真義,才算是成就。我們生時如果能做到一切境都不粘著,毫無愛嗔取舍之心,等到臘月叁十到來,也自然不著境,而逍遙自在地無生死可了了。
這時候再來看看《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說的:“初學坐禅時,于一靜處,直觀身心、四大五陰、眼耳鼻舌身意及貪嗔癡,若善若惡,若怨若親,若凡若聖,及至一切諸法,應當觀察:從本以來空寂,不生不滅,平等無二;從本以來無所有,究竟寂滅;從本以來清淨解脫。不問晝夜,行住坐臥,常作此觀,即知自身猶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熱時炎,如空谷響。若言是有,處處求之不可見;若言是無,了了恒在眼前。諸佛法身皆亦如是。即知自身從無量劫已來畢竟未曾生;從今已去,亦畢竟無人死。若能常作如是觀者,即是真實忏悔。千劫萬劫,極重惡業,即自消滅;唯除疑惑不能生信,此人不能悟入。若生信,依此行者,無不得入,無生正理。”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好慘!忙了半天那有什麼生死要了!一切不過是自己的貪、嗔、癡帶動身、口、意造業然後自作自受。明白了佛菩薩祖師的教誨後我們就會自由自在地守戒、就會一心不亂地入定、就會用自己的智慧隨心所欲地大做佛事,真正做到叁業勤爲佛事,四儀皆是道場。
通過一段時間的修行,當你對佛教有所了解,這時你再去看看《永嘉大師證道歌》或其它的經典、文集等書籍的時候就會發現,佛教真是太不可思意了。就會樂此不彼,也就是佛教裏說的遊戲神通自在了。
這些是我學佛的一點心得,供養給大家。一定有很多不足之處,希望得到大家的指導與交流。不對的地方在這裏向大家求忏悔。
阿彌陀佛!
《學佛的方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