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的方法▪P2

  ..续本文上一页以前来的少了,是不是自己的处理烦恼能力有所增强?这样就可以看到我们修行后的进步,就会对修行发起强烈的信心和欲望。

   佛法的修行实际上就是修戒、定、慧,因为修戒可以让我们得到福报。有了福报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就不会有障碍,我们做什么事情就会很容易实现,就可以用更少的时间来实现自己更多的愿望。而智慧是佛教目的,有了智慧我们可以轻松解决烦恼,有了智慧我们可以了生脱死,有了智慧我们可以帮助别人。所以修行不外乎是修福与修慧。《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修行结果阿罗汉是证到一切智;菩萨是证到一切相智;佛是证到一切智智。过程是一样的都是修持戒、定、慧。如何修行要看各人的因缘,每一个人的用功方式一定是不一样的,但产生的结果会是一样——智慧。

   这里向大家介绍禅宗第四祖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这本书上把修行的方式和结果都讲得非常清楚。比如书中解说:“云何能得悟解法相,心得明净

  信曰: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惟,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亦不令去,亦不令住,独一清净究竟处,心自明净。或可谛看,心即得明净,心如明镜,或可一年,心更明净;或可三五年,心更明净;或可因人为说,即得悟解;或可永不须说得解。经道:众生心性,比如宝珠没水,水浊珠隐;水清珠现。”我们要怎么才能开悟,才能了达事物的真相?前面这段修行的方法和结果祖师全给我们说出来了。

   再如《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里说的:“深行菩萨入生死,化度众生,而无爱见。若见众生有生死,我是能度,众生是所度,不名菩萨。度众生如度空,何曾有来去。《金刚经》云:灭度无量众生,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所以初地菩萨初证一切空,后证得一切不空,即无分别智。亦是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是空。所以菩萨修学空为证。新学之人直见空者,此是见空,非真空也。修道得真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无有诸见也。善须解色空義。学有心者,要须心路明净,悟解法相了了分明,然后乃当为人师耳。复须内外相称,理行不相违,决须断绝文字语言,有为圣道,独一净处,自证道果也。”这里就把我们修行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指出来了,让我们能够轻松入道,少走弯路。

   还有如《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里说的:“略而言之,凡有五种:一者知心体,体性清净,体与佛同;二者知心用,用生法宝,起作恒寂,万惑皆如;三者常觉不停,觉心在前,觉法无相;四者常观身空寂,内外通同,入身于法界之中,未曾有碍;五者守一不移,动静常住,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 这又把五种用功方式也详细地告诉我们,就看我们怎么去做了。

   又比如《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里说修行的结果:“真得心者,自识分明,久后法眼自开,善别虚之与伪。或复有人计身空无,心性亦灭,此是断见人,与外道同,非佛弟子。或有人计心是不灭,此是常见人,亦与外道同。今明佛弟子,亦不计心性是灭,常度众生,不起爱见;常学智慧,愚智平等;常在禅定,静乱不二;常见众生,未曾是有,究竟不生不灭,处处现形;无有所闻,了知一切,未曾取舍;未曾分身,而身遍于法界。”如此等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实在是一本很好的修行指导书。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这本书老和尚在2003年四祖寺禅七期间作过详细的解释,全部的文章在《双峰禅话》里面可以找到。各种修行的方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要看各人的因缘,关键是要对准自己的情况认准一个法门,真正做到《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里讲的:“得意即忘言,一言亦不用。”或者禅宗祖师讲的:“老鼠啃棺材”。知道了修行的方式以后,精进不断,如救头燃将来总有一天大开智慧得大成就。

   (三)熄灭贪、嗔、痴三毒。

   贪、嗔、痴三毒是对人性弱点的概括,所谓贪,是指人的贪欲,尤其是人的身体的各种欲求,嗔指嗔怒,指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及情感,痴指愚痴,指人的不发达的智慧。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贪欲的,人的情绪是不稳定的,是好怒不善的,人的智慧是低下的,总之,对人性是彻底否定的。贪、嗔、痴的不满足不光是危害自己也危害别人,甚至大到发动战争。

   五蕴与贪取联结在一起,所以叫做五取蕴,五蕴与取的联结产生种种贪欲,贪欲才是苦的真正原因。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多么形象地描述了贪的结果。贪心的毒害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每一个个意识。我们无始以来遍行贪心,结果是什么,是地狱的罪苦;是贫穷困苦;是疾病的缠绕;是无尽的生死轮回。所以贪火之毒、之深是我们要消灭的第一个心念。因为这贪是三毒的源头,贪不着就嗔,执着于贪就有了痴。而且贪心是犯戒的根源,甚至已经开始修道的人还不知不觉地去贪,贪什么?贪神通。结果是什么?结果就象《瑜伽焰口》里讲的:经窗冷浸三更月,禅室虚明半夜灯。用了一辈子的功,自己还没有觉悟,还在神通的怪圈里面转。真是黄花翠竹空谈秘密真诠。白牯黧奴徒演苦空妙偈。到头还在那里等着后人来超度他自己。

   我们贪不着就发嗔,就怨天尤人,不知不觉就违背了自己的道意。嗔心是我们修道的最大敌人,是我们修行菩萨道中退失菩提心的始作俑者,是我们舍弃众生违背自己意愿的会子手。所谓火烧功德林,使我们辛辛苦苦建立的道意抹灭至尽。所以嗔火之毒势如洪水猛兽,一但失防万劫不覆。到头来下了下三涂还在问,我辛辛苦苦修道怎么修到下三涂里来了。

   有一句俗话叫痴心妄想。痴心从没有离开妄想,有了妄想就会有痴心。就象上面讲的痴心来自于自己的贪心和嗔心,贪不着就发嗔,执着于自己的贪和嗔的妄想就引发了痴心。痴心的目的很明确——三恶道的果报。

   《华严经》说:贪、嗔、痴三业能令众生入三恶道中。纵生人中贫穷孤独,凶狠暴戾,愚钝无知。前世造因本来就源于贪、嗔、痴,今世还继续贪、嗔、痴,其结果还是轮回。所以佛陀正是由于认识到人性的丑恶,他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对之进行限制和改造,使之经过脱胎换骨,超凡入圣。佛教以戒、定、慧三学来对治贪、嗔、痴三毒,戒其贪欲,定其乱心,除其愚痴,从而使人身心清静,生大智慧。佛教对人性主要是进行限制和破除,因为人性本恶,无可保留,因而其所达到的目标也是超越人类,成为出离轮回、不住三界的诸佛菩萨。对人可谓贬之也深,期之也高。所以我们要尽量地避免贪、嗔、痴的发作,不要被贪、嗔、痴的迷惑失去自己的道心。这就要多看看佛陀说的经典,多看看祖师的事迹和语录。这样就能坚定信心,用自己的戒、定、慧来克服贪、嗔、痴。

   克服贪、嗔、痴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他们转化为戒、定、慧。怎么转贪、嗔、痴为戒、定、慧?或者说我们的贪心是不是从贪图五欲(财、名、食、色、睡)转成贪七圣财(信、戒、闻、舍、慧、惭、愧)了?修行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我们怎么知道我们修行在进步呢?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三毒心是不是在减少乃至熄灭?贪心是不是有所减少乃至熄灭?嗔心是不是在减少乃至熄灭?痴心是不是在减少乃至熄灭?这都是检验我们修行的一个很好的尺度。

   (四)净化身、口、意三业

   我们的修行是否有所成就?那就要看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的所作所为表现在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上,我们是不是能够所行皆是十善?我们是不是做到了三业(身、口、意)勤为佛事,四仪(行、住、坐、卧)皆是道场了?我们的胡作非为还有多少?是不是把胡作非为改成做礼敬诸佛、广修供养、请转(佛)法 (之)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等佛事了;我们的胡说八道还有多少?是不是把胡说八道改成称赞如来、忏悔业障等等佛事了;我们的胡思乱想还有多少?是不是把胡思乱想改成随喜功德、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等等佛事了。换句话说就是净化我们的身、口、意,将他们由行恶净化为行善。去行普贤菩萨的十大愿望,使自己的觉悟慢慢达到究竟,直到成佛。

   (五)学佛的目的——了生脱死实现觉悟

   要了生脱死实现觉悟,必须心空荡荡的,一切不住。知道一切变化都是我们自己佛性的功能所显现,无所追求,无所取着,潇洒自在的,才是大成就,大自在,大神通。假使有所追逐,有所祈求,心里还是烦恼依旧,纵然五通齐发也不是成就。所以我们学佛是学个潇洒自在,在这个社会上一切随缘,尽己之能,为群众服务,能上能下,无所追求,无所取着。真正潇洒自在了,才是大乘佛教的真义,才算是成就。我们生时如果能做到一切境都不粘着,毫无爱嗔取舍之心,等到腊月三十到来,也自然不着境,而逍遥自在地无生死可了了。

   这时候再来看看《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说的:“初学坐禅时,于一静处,直观身心、四大五阴、眼耳鼻舌身意及贪嗔痴,若善若恶,若怨若亲,若凡若圣,及至一切诸法,应当观察:从本以来空寂,不生不灭,平等无二;从本以来无所有,究竟寂灭;从本以来清净解脱。不问昼夜,行住坐卧,常作此观,即知自身犹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热时炎,如空谷响。若言是有,处处求之不可见;若言是无,了了恒在眼前。诸佛法身皆亦如是。即知自身从无量劫已来毕竟未曾生;从今已去,亦毕竟无人死。若能常作如是观者,即是真实忏悔。千劫万劫,极重恶业,即自消灭;唯除疑惑不能生信,此人不能悟入。若生信,依此行者,无不得入,无生正理。”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好惨!忙了半天那有什么生死要了!一切不过是自己的贪、嗔、痴带动身、口、意造业然后自作自受。明白了佛菩萨祖师的教诲后我们就会自由自在地守戒、就会一心不乱地入定、就会用自己的智慧随心所欲地大做佛事,真正做到三业勤为佛事,四仪皆是道场。

   通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当你对佛教有所了解,这时你再去看看《永嘉大师证道歌》或其它的经典、文集等书籍的时候就会发现,佛教真是太不可思意了。就会乐此不彼,也就是佛教里说的游戏神通自在了。

   这些是我学佛的一点心得,供养给大家。一定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得到大家的指导与交流。不对的地方在这里向大家求忏悔。

  阿弥陀佛!

  

  

《学佛的方法》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初学坐禅调五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