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精勤。系念不散,則休息煩惱,不久得成無上菩提。
十六觀經
佛告韋提希,應當專心,系念一處。
出曜經
智者以慧煉心,尋究諸垢,猶如礦鐵,數入百煉,則成精金。猶如大海,日夜沸動,則成大寶。人亦如是,晝夜役心不止,便獲果證。
評曰,今人但知息心而入禅那,甯知役心而獲果證。
大灌頂經
禅思比丘,無他想念,惟守一法,然後見心。
遺教經
夫心者製之一處,無事不辦。
評曰,守一法,製一處,幸有此等語言在。
楞嚴經
又以此心,內外精研。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
彌陀經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評曰,只此一心不亂四字,參禅之事畢矣,人多于此忽之。
楞伽經
若欲了知,能取所取,分別境界,皆是心之所現者,當離愦鬧昏滯睡眠,初中後夜,勤加修習。
金剛般若經
薩陀波侖菩薩,七歲經行住立,不坐不臥。
寶積經
佛告舍利弗,彼二菩薩行精進時,于千歲中,未曾一彈指頃被睡眠之所逼惱,于千歲中,未曾起念稱量飲食鹹淡美惡,于千歲中,每乞食時,未曾觀授食人爲男爲女,于千歲中,居止樹下,未曾仰面觀于樹相,于千歲中,未曾緣念親裏眷屬,于千歲中,未曾起念我欲剃頭,于千歲中,未曾起念從熱取涼從寒取溫,于千歲中,未曾論說世間無益之語。
評曰,此是大菩薩境界,雖非凡夫所及,然不可不知。
大集經
法悟比丘,二萬年中,常修念佛,無有睡眠,不生貪嗔等,不念親屬衣食資身之具。
念佛叁昧經
舍利弗,二十年中,常勤修習毗婆舍那,行住坐臥,正念觀察,曾無動亂。
自在王菩薩經
金剛齊比丘,修習正法,諸魔隱身伺之,千歲伺之,不見一念心散可得惱亂。
如來智印經
輪王慧起舍國出家,叁千歲系念,亦不倚臥。
中阿含經
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難提,尊者金毗羅,共住林中,後先乞食,各歸坐禅,至于晡時,先從坐起者,或汲瓶水,能勝獨舉,如不能勝,則便以手招一比丘,兩人共舉,各不相語,五日一集,或兩說法,或聖默然。
評曰,此萬世結伴修行之良法也。
雜譬喻經
波羅柰國,一人出家,自誓不得應真,終不臥息,晝夜經行,叁年得道,又羅閱只國,一沙門,布草爲褥,坐其上,自誓雲,不得道終不起,但欲睡眠,以錐刺髀,一年之中,得應真道。
雜阿含經
如是比丘,精勤方便,肌膚瘦損,筋連骨立,不舍善法,乃至未得所應得者,不舍精進,常攝其心,不放逸住。
評曰,所應得須知,應得者何事,據此經,則應得盡諸漏,證叁明六通成聲聞果,若今 所期,則應得圓悟心宗,證一切種智成無上佛果。
阿含經
乃至成就叁明,滅除暗冥,得大智明,皆由精勤修習樂靜獨居,專念不休之所致也。
評曰,專念不休,久之則一心不亂。
法集要領經
若人百歲中,懈怠劣精進,不如一日中勇猛行精進。
評曰,知此義則張善和輩,臨終十念往生,可了然無疑矣。
無量壽經
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遂。
一向出生菩薩經
阿彌陀佛,昔爲太子,聞此微妙法門,奉持精進,七千歲中,脅不至席,意不傾動。
寶積正法經
樂求大乘,其心勇猛,雖舍身命,無所顧惜,修菩薩行,勤加精進,無少懈怠。
六度集經
精進度無極者,精存道奧,進之無怠,臥坐住步,喘息不替。
○心心相續,不自放逸。
修行道地經
佛言,自見宿命,從無量劫,往返生死,其骨過須彌山,其髓塗地,可遍大千世界,其血多于古今天下普雨,但欲免斯生死之患,晝夜精進,求于無爲。
評曰,曰求道,曰聞此微妙法門,曰樂求大乘,曰精存道奧,曰求于無爲,如是精進,名正精進,不然縱勞形苦志,累歲經劫或淪外道,或墮偏乘,終無益也。
菩薩本行經
直至成佛,皆由精進。
彌勒所問經
佛語阿難,彌勒發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後,乃發道意,以大精進,超越九劫,得于無上正真之道。
評曰,釋迦以後進,而頓逾四十二劫之先輩,勤惰爲之也,經言,貪著于名利,多遊族姓家,彌勒之所以先學而後成者坐此,則釋迦之棄名利,入山林,不親近國王大臣可知矣,識之哉。
文殊般若經
一行叁昧者,應處空閑,舍諸亂意,系心實理,想念一佛,念念相續而不懈怠,于一念中,即能見十方諸佛,獲大辯才也。
般舟叁昧經
九十日中,不坐不臥,假使筋斷骨枯,叁昧不成,終不休息。
評曰,以上二條,俱指念佛,而兼諸法門,修淨業者,不可不知。
四十二章經
夫爲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挂铠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衆魔,而得道果。
評曰,半路退者,自畫而不進者也,格鬥死者,稍進而無功者也,得勝還者,破惑而成道者也,得勝之由,全在堅持其心精進勇銳,學人但當一志直前,毋慮退,毋畏死,前不雲乎,吾保此人,必得道矣,法華雲,吾今爲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佛既爾保,何慮何畏。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常念大乘,心不忘失,勤修精進,如救頭然。
評曰,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今叢林早暮持誦,然誦其文不思其義,明其義不履其事,亦何益也。
寶雲經
以心系心,以心住心,心專一故,次第無間,得定心故,心常寂靜。
正法念處經
精勤修行則得見谛,是故應當曠野寂靜,一心正念,離于一切多語言說,一切親舊知識來去相見。
阿毗昙集異門足
假使我身,血肉枯竭,唯皮筋骨,連柱而存,若本所求勝法未獲,終不止息,爲精進故,應深受寒熱饑渴蛇蠍蚊虻風雨等觸,又應忍受他人所發,能生身中猛利辛楚,奪命苦受毀辱語言。
評曰,本所求勝法未獲,終不止息,即宗門所謂本參話頭,不破誓不休歇之意也。
瑜伽師地論
六度初叁是戒學攝,靜慮是心學攝,般若是慧學攝,唯精進遍于一切。
大乘莊嚴經論
至心學道,發大勇猛,決趁菩提。
阿毗達磨論
菩薩于底沙佛時,合十指掌,翹于一足,以一伽陀,七日七夜歎佛功德,便超九劫。
評曰,觀此則法集所稱,一日精進,勝百年懈怠,信哉言乎。
西域記
脅尊者,八十出家,少年诮曰,夫出家之業,一則習禅,二則誦經,而今衰老何所進取,尊者聞而誓曰,我若不通叁藏經,不斷叁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脫,終不以脅至席,乃晝則研習教理,夜則靜慮凝神,叁年悉證所誓,時人敬仰,號脅尊者。
評曰,矍铄是翁,足爲懈怠比丘激勸,當知今人,豈但八十,縱饒直抵期頤,尚須努力修進。
南海寄歸
善遇法師,念佛四儀無間,寸陰非空,計小豆粒,可盈兩載。
法苑珠林
陳棲霞寺沙門惠布,居寺舍利塔西,經行坐禅,誓不坐臥,徒衆八十,鹹不出院。
觀心疏
夫欲建小事,心不決志,尚不能成,況欲排五住之重關,度生死之大海,而不勤勞,妙道何由可具。
永嘉集
勤求至道,不顧形命。
○晝夜行般若,生生勤精進,常如救頭然。
沩山警策
研窮法理,以悟爲則。
評曰,則准也,以悟爲准的也,即宗門謂參禅到甚麼處,是歇工處,今言大悟乃已,不悟不已也。
淨土忏願儀
若坐若行,皆勿散亂,不得彈指頃念世五欲,及接對外人語論戲笑,亦不得托言延緩放逸睡眠,當于瞬息俯仰,系念不斷。
法界次第
倍策精進,勤求不息,是名精進根。
心賦
堅求至道,曉夕亡疲,不向外求,虛襟澄慮,密室靜坐,端拱甯神。
評曰,靜業弟子,莫見不向外求,密室靜坐之說,便謂不必念佛,須知念字從心,佛即自己,以自心念自己,烏得爲外求也,況念之不已,則成叁昧,靜密孰加焉。
禅關策進(終)
重刻禅關策進後序
古人曰,明窗下古教照心,僧堂前坐禅辦道,猶如車兩輪,始可與祖意相應也。大凡無照心之辦道,必止小見,彼二乘外道並惡知識類是也。無辦道之照心,悉落學解,今教律神儒及祖師禅,蓋不出之也。是故如真正道人,以正坐禅研究根塵,以真古教精煉定慧,況至鞭策怠慢激發中止者,佛祖先鑒,可仰以依行矣。吾闡提老翁,自從幼聞泥犁苦境頻求解脫已來,祈神誓佛,水火不怖,責身苦心,寢食稍廢,一朝見法華經因緣譬喻之說,錯爲不足取,失力叁四年也。十九歲複在禅叢衆寮,因見岩頭和尚末後爲賊害,大叫一聲聞數裏外,又大失志,以爲現在之害尚不能轉,況于泥犁耶。古人秀逸者已如是,則我輩何得免脫。嗟呼.佛法虛誕,參禅無實,僧也俗也,我進無所期,退有所羞焉,于是改志放意,惡見日加。次年至濃之瑞雲,從事馬翁,與溫馬山輩結伴,互論詩文。一日閑坐之次,翻然思曰,身僧而嗜俗事,志俗而預僧倫,大丈夫恁麼打過亦有不保處。時當曬書之節,內外經籍堆在堂上,翁竊往禮拜,懇禱曰,儒佛老莊諸家之道,我以何爲師,願護法天龍,示我于正路。閉目良久,任手把著,得一小冊,名禅關策進。頂受披之,即撞著引錐自刺章,且其考記曰,昔慈明在汾陽時,與大愚琅玡等六七人結伴參究,河東苦寒,衆人憚之,明獨通宵坐不睡。自責曰,古人刻苦,光明必盛大也,我又何人,生無益于時,死不知于人,于理有何益,即引錐自刺其股。翁至此志氣憤激,如吞醍醐,遂乞求其書于馬翁,常爲照心辦道之友,行住相隨。自是踏開岩頭醜面目,根塵剝落,觸著道鏡惡毒手,見知喪盡,年過不惑,見徹鹫嶺之藏秘,齡近耳順,闡揚龍峰之家私,其道走殺天下衲僧,其德驚動王侯士庶者,皆出于他囊中所貯一個之策進者欤。是故翁常贊慈明語,誡學者曰,老僧少時,日叁複此語,而不及也,今老焉止哉。又曰,雲棲一生之文字,但此書有補吾宗,汝等他日功有余力,再刊行之,以報祝融之恨。雖然此書間以念佛參究自己,是則是甚奪衲僧穎氣,落往生門者不少,若依老僧意,一齊削去可也。何故,獅子不食雕殘,猛虎不餐伏肉,往生一機還他淨家,衲僧門下實智尚不要,何況假名耶。驅耕夫之牛,奪饑人之食,始可以爲真參詳而已。客歲辛巳冬,參學虎上座與同友二叁子,戮力欲補翁志,便有林氏渡氏等之檀信,遂舍淨財,王成其議,于是請予于加數語以辦來由,仍記先所親聞事實許多,遠傳之不朽雲。
寶曆十二年龍集壬午孟正月。
住豆之龍澤東嶺頭陀圓慈恭書
《禅修必讀《禅關策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