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聽這一段經文,也要用「如是我聞」的心態。阿彌陀佛的光明也是無量無邊的,是遍照十方國土,沒有障礙的,因此阿彌陀佛也叫做「無礙光佛」,什麼叫「無有障礙」呢?阿彌陀佛用他的光明神力度眾生,「我的光明能救度你,沒有障礙。」「沒有障礙」不光是說:房子不能障礙,山河大地不能障礙,重點是指我們的煩惱罪業不能障礙彌陀的救度。
如果你聽到之後,不能當下信受,說:「我這麼罪深業重,怎麼能夠往生?」那這「無礙光」你就沒聽進去了,就「有礙光」了,好像你的煩惱業障障礙了彌陀的光明,那就不能稱為「無礙光」了。
我們經常說「業障」,是指惡業能障礙我們的解脫,所以叫「業障」。但這是指一般的修行法門,如果是淨土宗念佛,可以講:雖然有惡業,但並不能障礙我們的往生,也就是:「有業而無障」。因為阿彌陀佛是無礙光,有礙的惡業,遇到無礙的光明,當下化為烏有,好像暗遇到光。又好像腿殘疾了,如果靠自己走路,就會障礙我們到達遠方,但是如果坐車、坐飛機,絲毫不能構成障礙,因為靠的是車、飛機的力量。念佛有業而無障,就是靠的佛力。
阿彌陀佛的名號,既然稱為「無礙光」,那麼,我們稱念他,阿彌陀佛就可以自在、沒有障礙地把我們救度到淨土去。
無量壽
二、無量壽。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壽命」就是人的生命了。這句名號的本身,就是佛的生命和我們眾生生命的共同體,名號本身是阿彌陀佛的生命所在,也是我們的生命所在。人在世間活著,就有壽命,沒有壽命就死掉了。
阿彌陀佛如果沒有「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這個佛就死掉了。
這句名號是特殊不共的名號,彌陀就是用名號來度眾生的,它存在的意義、存在的全部,就是用名號來救度眾生,所以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你不能往生,我就是不成佛!」那麼,沒有成佛的話,怎麼叫阿彌陀佛呢?他的名號就是讓我們往生的。
生命共同體
一方面是彌陀的正覺,就是彌陀的生命,另一方面是我們的往生,也就是我們的法身慧命所寄託的地方,那是眾生的生命,這就是說:彌陀的生命和眾生的生命是一體的,在名號當中。我們不能把名號單獨看作是彌陀的,「是他的,與我沒有關係」,或者說「與我有某種程度的關係,我要念佛達到某種程度,才可以得救」。那個,就不是共同所擁有的了。
阿彌陀佛離開了我們,祂不能成佛的,具體地講,阿彌陀佛離開了我們的往生,祂不能成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嘛。反之,我們離開了阿彌陀佛的正覺,當然不可能往生。這兩點是不能分開的。既然彌陀成佛了,祂是為我們往生成佛的,祂把祂無量的功德縮在六字名號裏邊,成為眾生和彌陀所共有,所以說「彼佛壽命,及其人民」,「人民」就是指念佛的眾生了,我們信佛、念佛,就獲得了彌陀名號所具有的功能,必然往生,這就是名號給我們的啟示。
發願往生
把極樂世界正報、依報講完之後,釋迦牟尼佛就勸導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意思很明瞭:講這些,不光是讓我們去想像,如果很欣慕,但是不能去,那沒有意義,而是讓我們發願往生。
怎樣往生
眾生怎樣才能往生呢?這裏是關鍵所在。
首先,如果依我們眾生的心態,「極樂世界這麼好,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七寶池、八功德水,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往生是想往生,不知道像我這樣的人到底能不能往生?」心裏邊就在懷疑。
不僅如此,我們讀到釋迦牟尼佛說「得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繼續懷疑:「『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像我這樣罪根深厚、善根很少的,大概不行吧。如果能往生,那也一定是要有多善根福德因緣,我要怎樣怎樣修行,才可以去往生。」
釋迦牟尼佛體察到眾生的心態,直接說出來了: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這句話說出來,往往有兩種不同的理解,大多數人都會理解說:「對呀,極樂淨土那麼好,依我們這樣罪惡的凡夫,怎麼可能去往生呢?那一定要有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緣,要如何如何去修行。」
釋迦牟尼佛首先好像給我們潑了一瓢冷水。但是,接著,釋迦牟尼佛把答案就公佈出來了: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這樣就能往生!這段經文,從上下的文義來看,首先從反面,告訴我們「那樣不能往生!」把這條路堵死,不然的話,凡夫的心就會東想西想,「我這樣做、那樣做,大概可以往生……」佛告訴我們:這些道路都是不通的,「此路不通、此路不通……你只剩下一條道路。」然後把這邊的門打開,我們就看到光明進來了: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就引導我們從種種雜行雜修當中,導歸一向專稱佛的名號,打開了六字名號這條唯一的道路。比較而言,六字名號本身是不可思議的善根福德因緣,是絕對性的「多善根福德因緣」,這個「多」不是多少的「多」,「多少」的「多」是相對性的,「你是五個,我是十個,比你多。」不是那個意思,六字名號的功德是盡虛空、遍法界,不是在數量上可以加減的,如果可以加減,那就不是「多善根」了,多,還有更多,一萬,還有十萬;十萬,還有一百萬;一百萬,還有一千萬。六字名號,不可思議,充滿著整個宇宙法界,叫「多善根福德因緣」。
經文的次第是如此:先說明不能往生的原因是「少善根福德」,然後開示出來能夠往生的道路:專念佛的名號,「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聞」就是聽聞,「說」就是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的稱讚,十方諸佛都稱讚阿彌陀佛的名號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當我們聽到以後,在心中領納,叫做「執持名號」,如果心中懷疑,那就不叫「執持名號」。
「執持名號」的表像是口頭的稱念;從心相來講,就是領受名號的功德,願往生。
那麼,怎樣「執持名號」?
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或者一天,或者兩天,或者叁天……或者七天,古文表達比較省略,如果在現代漢語中,後面要加省略號,「若八日、若九日、若十日,若一年、若兩年、若七年,若十年、若二十年……」這就是延續一生的念佛,外表形象就是相續性的念佛,一生專念阿彌陀佛。
一心不亂
他的心態是怎麼樣呢?「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常常被解釋為修行的功夫,「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等等。善導大師沒有這樣的解釋,在後面我會說明善導大師的這一段解釋。
「一心不亂」就是我們信靠阿彌陀佛一佛,從今天開始,專心信靠阿彌陀佛了,定下來了,「不亂」,不再動亂了,人家再怎樣講,我心不動搖了,我就專修這個法門,專念彌陀名號!
如果張叁說:「哎,你這樣恐怕不行。」你心裏邊馬上打了撥楞鼓了,就要換別的法門了,那就亂了。所以這第一點,就是不動亂。
第二點,叫不雜亂,專念這句名號,不用別的行法來摻雜,叫「不亂」。
「一心」也是我們能做到的,做媽媽的會對孩子說:「你要一心讀書啊!」小孩聽了,絕對不會說:「事一心還是理一心?」「一心讀書」,很簡單。一心念佛,也很簡單。一心,就是專心,專心念佛不雜亂,專修專念,不雜其它,就是一心不亂。跟別人交往,也說「你要一心哪,不要叁心二意啊」,很簡單,「一心」是跟「二心」、「叁心」相比較而言的,就是信仰的對象是唯一的。心裏邊只有阿彌陀佛一佛,就叫「一心」了。如果心裏邊除了阿彌陀佛之外,還覺得不足,還有許多,那叫「叁心二意」,「叁心二意」自然就亂了,就不可能「一心不亂」了── 這就是我們淨土宗的解釋。
淨土宗稱為「凡夫之教」,是十方眾生都能做得到的。如果解釋為那樣的「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沒有一個人做得到。在玄奘大師的譯本裏邊,「一心不亂」翻譯為「繫念不亂」,我們心中繫念阿彌陀佛名號,不再換別的法門,不再動亂,不再動搖。很簡單做到的事情。
善導大師對這一段,有四句簡潔明朗的開示: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佛所居住的地方,是「無為涅槃界」,遠離凡夫有為、有漏的造作。凡夫都是有為,即有造作,「我在修行哪」,有為、有漏。真正的修行,叫「如實修行相應」,不行而行,並不覺得自己在修行,沒有這個造作。聖道門講「順法性」、「順真如」;淨土門來講,就是「順名號」,我們稱念名號,並不是自己的修行,是阿彌陀佛的力量,讓我們到淨土去,這個叫「無為」。極樂淨土是無為涅槃的境界,「涅槃」是不生不滅,是佛自身所住常、樂、我、淨的境界,稱為「報土」。
果地是這個樣子的,那我們的往生呢,底下講「隨緣雜善恐難生」。「隨緣雜善」四個字,是解釋「少善根福德因緣」,善導大師解釋得很簡略,如果我們參考《觀經疏》,就會很明瞭,善導大師在這裏講的「隨緣雜善」,就是雜行,也就是《觀經》裏所講的「定散二善」,叫「雜行雜善」。
什麼叫隨緣雜善呢?人家今天跟你說:「這個法門好!」你聽了,耳根就發軟了,要去修一修,明天說:「那個法門好!」你也去學,隨著你所遇到的緣不一樣,去修不同的法門。
「恐難生」,語氣比較和緩,說得沒有那麼堅決,釋迦牟尼佛說得很堅決:「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恐難生」也就是不能往生的意思,但是好像給你一點希望,這是什麼含義呢?就是說報土不能往生,但是化土還是有點可能性的。
為什麼說「隨緣雜善」不能往生呢?佛法講因果的法則,極樂報土是不生不滅的境界,我們凡夫所修行的,是有生、有滅、有漏、有為的功德,因果不相吻合,所以不能到達無為涅槃界。比如說我們行佈施,我們也沒有叁輪體空,這佈施也就是有漏、有為的功德了,這怎麼能夠達到無為的境界呢?因果不相吻合,不…
《阿彌陀經略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