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去往生啊!
「隨緣雜善恐難生」,就是說,除了六字名號之外,所有的一切修行,統統算做隨緣雜善,統統不能往生報土。
「雜」有好幾種含義,「雜」就是多,雜七雜八,很多── 名號就很專一;「雜」也是雜毒,內心有貪瞋癡根本的煩惱存在,雖然行善法,不是清淨的,是雜毒的;「雜」當然還是雜亂,心裏邊沒有主張、沒有目標,所以叫「隨緣雜善」,從外表來看,也在行善,但是跟往生沒有關係。
善法、惡法,都是分別法,也是輪轉法。六字名號是非善非惡法,也可以說至善,不是我們所講的善惡之法。
《阿彌陀經》略講:二、正 講 (下)
善導大師接著講: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極樂世界這麼好,我們想去往生,往生的心剛發起來,又給潑了一瓢涼水,說隨緣雜善不能往生,那我們就絕望了?不是的。依我們眾生的根機來講,隨緣雜善都很難修到,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裏邊說:這個人,一天二十四小時,「急走急作,如炙頭燃」,日夜修行,像頭上燃著火,刻不容緩,要立即撲滅,以這樣急迫的心情來修行,然而,「眾名雜毒之善,不名真實之業」。他這樣的修行,還說雜毒之善,我們跟他比呢?連雜毒之善我們都沒有學到,連隨緣雜善我們都沒有,那往生靠什麼呢?
阿彌陀佛的大悲本願憐憫我們這樣的眾生,「連隨緣雜善都修不來,怎麼讓你去往生?」「故使如來選要法」,眾生的苦惱、無奈、無力,觸動了彌陀的大悲,使得彌陀為我們選擇了緊要的法門。
是什麼時候選擇的呢?是在阿彌陀佛成佛之前發大誓願的時候就選擇好了。
第十八願說:「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他選定了六字名號,作為我們往生的功德資糧。
六字名號是不生不滅的,六字名號不依據我們的心而有所改變,它和無為涅槃的境界就吻合了,本來涅槃的境界就是六字名號所展現出來的,也收縮在六字名號當中。極樂世界,當然,我們會說在西方十萬億國土之外,這是經典所說的,一點不錯,但是,總覺得在西方十萬億國土之外,跟我們就沒有關係了,那麼遠……十萬億國土之外的極樂世界,變成了六個字,六個字裏邊就包含了極樂世界了,讓我們來稱念,所以,這六個字本身,就是極樂的境界,就是無為涅槃界,當然就和這個境界溝通相應了。
所以,彌陀憐憫我們無善造罪之輩,為我們選定這個法門。這就不是隨緣雜善了,而是如來為我們選的。我們學這個法門,不是靠我們自己的「法眼」來選擇,是阿彌陀佛親自為我們選定,「選要法」,「要」就是緊要、關鍵、唯一。
選什麼要法呢?「教念彌陀專復專」。善導大師用「專復專」叁個字,來解釋「一心不亂」,教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專還要再專,這就是善導大師的解釋,這裏並沒有解釋得那麼難,就說要專心,一個專心還怕對你叮嚀得不夠,專心再專心,從這裏我們感受到善導大師慈悲無盡。
佛所選定
稱念彌陀名號的法門,是佛為我們直接選定的,這就是這個法門的高超之處。我們念佛,也不是依我們本身的根機、智慧而能夠稱念出來的,而是釋迦牟尼佛親自教我們的,「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釋迦牟尼佛親自教我們的方法能不靈驗嗎?
釋迦牟尼佛講法是「對機說法」,對汙濁惡世的煩惱眾生,教我們念佛,沒有不靈驗的。
專修念佛
那教我們怎麼念佛呢?「專復專」,就是「一心不亂」,從心要專,從行也要專。
所謂「從心要專」,就是我們心裏邊明瞭:只有這尊佛能救我們,專一仰靠這尊佛,沒有叁心二意,不在彌陀佛之外,另外仰求別的佛,如果另外仰求別的功德,那是不瞭解阿彌陀佛與我們的關係,也不瞭解只有阿彌陀佛一佛發了誓願救我們,十方諸佛沒有發這樣的誓願,能懂得這樣的道理,心就專了,一心一意就靠倒阿彌陀佛了。
心裏邊專了,外表自然就專了,就專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了,不可能說心裏邊專了,而做起來叁心二意,那樣就不是「專復專」了。
淨土的法門從教理來講,很簡潔、很乾脆,也沒什麼深奧的道理,就是你捨得專修念佛,老老實實地念這句名號,阿彌陀佛不會有虛願,釋迦牟尼佛不會有虛語,心裏邊「專復專」地念佛。
比如說,有兩個人,每天都念一萬聲佛號。第一個人事務繁忙,沒有時間。第二個人念一萬聲佛號之外,還有時間,他就去讀《地藏經》、《法華經》,再去修別的功德。那麼,這兩個人,大家認為那個是比較符合專修的人呢?那一個往生更有把握呢?第一個,只念一萬聲佛號的人。
有人認為:「你也念一萬,我也念一萬,我念一萬之外還念了大乘經典,我比你功德多一點啦,怎麼你能往生,我反而往生不確定?」似乎有點不平衡的樣子。
第一個人,他符合專修,他之所以沒有再念更多的佛號,是因為時間不允許,如果還有時間,他一定會專念阿彌陀佛,說明他的心完全仰靠這尊佛,他就符合專修專念,他就是「一心不亂」的眾生,那念佛就決定往生。
第二個人,雖然也念一萬聲佛號,但是叁心二意。你還有時間,你有時間為什麼不專念佛號呢?去念別的佛、別的經、別的咒,說明你叁心二意。你的心叁心二意,當然跟阿彌陀佛的本願不相應了,你對彌陀的信靠就不如第一個人了。這也說明你對這個法門沒有瞭解,對彌陀的誓願也不瞭解。
很多人念佛,羨慕人家:「我這個老太婆,只會念一句名號,你看人家,又念佛、又朝山、又拜懺,如果我像他那樣就更好了。」沒有必要啊!如果像他那樣,不僅不會更好,反而雜行雜修了。
如果懂得專修的道理,內心就會很安定,「我雖然沒有資金出去朝山,也沒有身體條件去精進苦修,也不識字去讀誦其它經典,但是,功德不欠缺,符合一向專修,符合彌陀本願,符合《阿彌陀經》講的『一心不亂』,專修專念,萬修萬人去。」
這筆帳要會算,不然,賣了一身的力氣,結果落入雜行雜修,往生很困難,就不合算了。
正定業的念佛,是彌陀誓願所選取的,也是十方諸佛所勸導我們的,我們只要有時間,就拿來稱念彌陀名號,這是正定業,這是主要的。連正定業都不能貫徹一生,還要抽出時間雜行雜修,那當然就違背了宗旨,往生也就沒有把握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一段裏邊,明確地開示我們專念彌陀名號可以往生的道理。除了六字名號之外的一切,都屬於隨緣雜善。把我們全部的時間,都拿來專念彌陀名號,最好了,你為生活奔忙,沒有辦法,那是另外一回事,只要有時間、有精力,就來念佛,這就符合「一向專稱」,從早到晚,從晚到早,有時間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慈悲加佑,令心不亂
像這樣的眾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這是個保證,是自然必有的利益。平生一向專念的眾生,阿彌陀佛保證來迎,決定不會漏掉,阿彌陀佛不會說「我不來」的,阿彌陀佛講的話,一定兌現。「臨命終時」,還沒有死呢,不是死了之後再來。念佛人大命將終的時候,就跟極樂的光景接近了,阿彌陀佛和諸大菩薩顯現在面前,就看得見了──其實,平時也在我們周圍環繞,但是我們看不見、感覺不到── 臨命終時,極樂景象接近了,就看得見了,阿彌陀佛與諸大菩薩顯現出來,「現在其前」,「現」就是顯現出來。就像電視一樣,本來電波就存在於空中,對準頻段,就顯現出來了,不是說電視打開,人物才跑到電視裏邊來,圖像早已存在於這個地方。阿彌陀佛就像電波一樣,「無量光」,存在於我們周圍,我們念佛,到那個時候,自然就顯現出來。
由於阿彌陀佛顯現在面前,念佛人「心不顛倒」,玄奘大師譯本說「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佛的慈悲加持我們,自然轉妄念成正念,轉恐怖為安慰,專心念佛,就沒有恐怖了,轉種種的不安心成為大安心、大滿足,所以叫做「是人終時,心不顛倒」,沒有任何顛倒,自然正念。
往往大家會覺得:「我要念佛,念得心不顛倒,佛才來。」那就把經文的次第搞反了。是佛先來,我們才心不顛倒;不是我們先心不顛倒,佛才來。
「哎呀,我不能達到心不顛倒,佛不來怎麼辦?」沒有那回事!專修念佛之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大菩薩,現在其前,已經顯現出來了,這時候還沒往生呢;「是人終時」,到了命終了,直接說「心不顛倒」,可見得念佛的人命終心不顛倒是必然的事。
經文次第是這樣子的:
一、平生── 專修念佛。也就是「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二、臨終──佛聖來迎。因為專修念佛,所以佛聖來迎。
叁、命終──心不顛倒。因為佛聖來迎,所以心不顛倒。
關鍵在平生,只要平生專修念佛,自然就有臨終佛聖來迎、命終心不顛倒正念往生二種利益。第一是因,二、叁是果。
助念
我們有些蓮友參加過助念,助念往往形成一些瑞相,甚至有的人已經死了,他平時沒有念過佛,死了之後,聽師父、蓮友的開示,通過助念,他還身體變得柔軟。
我看到一則念佛感應的故事,很感人。有個人得了癌症,在死亡前一個月聽到別人講念佛,但是他住在軍隊的醫院裏邊,不便於聽聞佛法,他去世的時候,也不便於在醫院裏助念,他家裏的人就把他拉到殯儀館凍起來了。蓮友就在家裏設了一個靈塔,寫上他的名字,對著靈位助念。叁天之後,從殯儀館拉出來,身體柔軟無比,紅光滿面──凍了叁天,不要凍就硬梆梆的了。你看看這個效果!好像遙控一樣。這說明名號本身有不可思議的力量。你說他有什麼功夫呢?臨終怎樣的不顛倒?怎樣的正念?
人雖然死了,但神識還是存在著,有人為他助念,神識受到招感,也能聽懂,聽懂之後,自然往生極樂,身體也隨之起了變化。
修學方針
釋迦牟尼佛在這部《阿彌陀經》裏邊明確說明:稱念名號「專復專」是往生的道路,所以叫「佛…
《阿彌陀經略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