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去往生啊!
「随缘杂善恐难生」,就是说,除了六字名号之外,所有的一切修行,统统算做随缘杂善,统统不能往生报土。
「杂」有好几种含义,「杂」就是多,杂七杂八,很多── 名号就很专一;「杂」也是杂毒,内心有贪瞋痴根本的烦恼存在,虽然行善法,不是清净的,是杂毒的;「杂」当然还是杂乱,心里边没有主张、没有目标,所以叫「随缘杂善」,从外表来看,也在行善,但是跟往生没有关係。
善法、恶法,都是分别法,也是轮转法。六字名号是非善非恶法,也可以说至善,不是我们所讲的善恶之法。
《阿弥陀经》略讲:二、正 讲 (下)
善导大师接著讲: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復专。
极乐世界这么好,我们想去往生,往生的心刚发起来,又给泼了一瓢凉水,说随缘杂善不能往生,那我们就绝望了?不是的。依我们眾生的根机来讲,随缘杂善都很难修到,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边说:这个人,一天二十四小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日夜修行,像头上燃著火,刻不容缓,要立即扑灭,以这样急迫的心情来修行,然而,「眾名杂毒之善,不名真实之业」。他这样的修行,还说杂毒之善,我们跟他比呢?连杂毒之善我们都没有学到,连随缘杂善我们都没有,那往生靠什么呢?
阿弥陀佛的大悲本愿怜悯我们这样的眾生,「连随缘杂善都修不来,怎么让你去往生?」「故使如来选要法」,眾生的苦恼、无奈、无力,触动了弥陀的大悲,使得弥陀為我们选择了紧要的法门。
是什么时候选择的呢?是在阿弥陀佛成佛之前发大誓愿的时候就选择好了。
第十八愿说:「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选定了六字名号,作為我们往生的功德资粮。
六字名号是不生不灭的,六字名号不依据我们的心而有所改变,它和无為涅槃的境界就吻合了,本来涅槃的境界就是六字名号所展现出来的,也收缩在六字名号当中。极乐世界,当然,我们会说在西方十万亿国土之外,这是经典所说的,一点不错,但是,总觉得在西方十万亿国土之外,跟我们就没有关係了,那么远……十万亿国土之外的极乐世界,变成了六个字,六个字里边就包含了极乐世界了,让我们来称念,所以,这六个字本身,就是极乐的境界,就是无為涅槃界,当然就和这个境界沟通相应了。
所以,弥陀怜悯我们无善造罪之辈,為我们选定这个法门。这就不是随缘杂善了,而是如来為我们选的。我们学这个法门,不是靠我们自己的「法眼」来选择,是阿弥陀佛亲自為我们选定,「选要法」,「要」就是紧要、关键、唯一。
选什么要法呢?「教念弥陀专復专」。善导大师用「专復专」三个字,来解释「一心不乱」,教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专还要再专,这就是善导大师的解释,这里并没有解释得那么难,就说要专心,一个专心还怕对你叮嚀得不够,专心再专心,从这里我们感受到善导大师慈悲无尽。
佛所选定
称念弥陀名号的法门,是佛為我们直接选定的,这就是这个法门的高超之处。我们念佛,也不是依我们本身的根机、智慧而能够称念出来的,而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教我们的,「眾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释迦牟尼佛亲自教我们的方法能不灵验吗?
释迦牟尼佛讲法是「对机说法」,对污浊恶世的烦恼眾生,教我们念佛,没有不灵验的。
专修念佛
那教我们怎么念佛呢?「专復专」,就是「一心不乱」,从心要专,从行也要专。
所谓「从心要专」,就是我们心里边明瞭:只有这尊佛能救我们,专一仰靠这尊佛,没有三心二意,不在弥陀佛之外,另外仰求别的佛,如果另外仰求别的功德,那是不瞭解阿弥陀佛与我们的关係,也不瞭解只有阿弥陀佛一佛发了誓愿救我们,十方诸佛没有发这样的誓愿,能懂得这样的道理,心就专了,一心一意就靠倒阿弥陀佛了。
心里边专了,外表自然就专了,就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了,不可能说心里边专了,而做起来三心二意,那样就不是「专復专」了。
净土的法门从教理来讲,很简洁、很乾脆,也没什么深奥的道理,就是你捨得专修念佛,老老实实地念这句名号,阿弥陀佛不会有虚愿,释迦牟尼佛不会有虚语,心里边「专復专」地念佛。
比如说,有两个人,每天都念一万声佛号。第一个人事务繁忙,没有时间。第二个人念一万声佛号之外,还有时间,他就去读《地藏经》、《法华经》,再去修别的功德。那么,这两个人,大家认為那个是比较符合专修的人呢?那一个往生更有把握呢?第一个,只念一万声佛号的人。
有人认為:「你也念一万,我也念一万,我念一万之外还念了大乘经典,我比你功德多一点啦,怎么你能往生,我反而往生不确定?」似乎有点不平衡的样子。
第一个人,他符合专修,他之所以没有再念更多的佛号,是因為时间不允许,如果还有时间,他一定会专念阿弥陀佛,说明他的心完全仰靠这尊佛,他就符合专修专念,他就是「一心不乱」的眾生,那念佛就决定往生。
第二个人,虽然也念一万声佛号,但是三心二意。你还有时间,你有时间為什么不专念佛号呢?去念别的佛、别的经、别的咒,说明你三心二意。你的心三心二意,当然跟阿弥陀佛的本愿不相应了,你对弥陀的信靠就不如第一个人了。这也说明你对这个法门没有瞭解,对弥陀的誓愿也不瞭解。
很多人念佛,羡慕人家:「我这个老太婆,只会念一句名号,你看人家,又念佛、又朝山、又拜懺,如果我像他那样就更好了。」没有必要啊!如果像他那样,不仅不会更好,反而杂行杂修了。
如果懂得专修的道理,内心就会很安定,「我虽然没有资金出去朝山,也没有身体条件去精进苦修,也不识字去读诵其它经典,但是,功德不欠缺,符合一向专修,符合弥陀本愿,符合《阿弥陀经》讲的『一心不乱』,专修专念,万修万人去。」
这笔帐要会算,不然,卖了一身的力气,结果落入杂行杂修,往生很困难,就不合算了。
正定业的念佛,是弥陀誓愿所选取的,也是十方诸佛所劝导我们的,我们只要有时间,就拿来称念弥陀名号,这是正定业,这是主要的。连正定业都不能贯彻一生,还要抽出时间杂行杂修,那当然就违背了宗旨,往生也就没有把握了。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一段里边,明确地开示我们专念弥陀名号可以往生的道理。除了六字名号之外的一切,都属於随缘杂善。把我们全部的时间,都拿来专念弥陀名号,最好了,你為生活奔忙,没有办法,那是另外一回事,只要有时间、有精力,就来念佛,这就符合「一向专称」,从早到晚,从晚到早,有时间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像这样的眾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眾,现在其前。
这是个保证,是自然必有的利益。平生一向专念的眾生,阿弥陀佛保证来迎,决定不会漏掉,阿弥陀佛不会说「我不来」的,阿弥陀佛讲的话,一定兑现。「临命终时」,还没有死呢,不是死了之后再来。念佛人大命将终的时候,就跟极乐的光景接近了,阿弥陀佛和诸大菩萨显现在面前,就看得见了──其实,平时也在我们周围环绕,但是我们看不见、感觉不到── 临命终时,极乐景象接近了,就看得见了,阿弥陀佛与诸大菩萨显现出来,「现在其前」,「现」就是显现出来。就像电视一样,本来电波就存在於空中,对準频段,就显现出来了,不是说电视打开,人物才跑到电视里边来,图像早已存在於这个地方。阿弥陀佛就像电波一样,「无量光」,存在於我们周围,我们念佛,到那个时候,自然就显现出来。
由於阿弥陀佛显现在面前,念佛人「心不颠倒」,玄奘大师译本说「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佛的慈悲加持我们,自然转妄念成正念,转恐怖為安慰,专心念佛,就没有恐怖了,转种种的不安心成為大安心、大满足,所以叫做「是人终时,心不颠倒」,没有任何颠倒,自然正念。
往往大家会觉得:「我要念佛,念得心不颠倒,佛才来。」那就把经文的次第搞反了。是佛先来,我们才心不颠倒;不是我们先心不颠倒,佛才来。
「哎呀,我不能达到心不颠倒,佛不来怎么办?」没有那回事!专修念佛之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大菩萨,现在其前,已经显现出来了,这时候还没往生呢;「是人终时」,到了命终了,直接说「心不颠倒」,可见得念佛的人命终心不颠倒是必然的事。
经文次第是这样子的:
一、平生── 专修念佛。也就是「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二、临终──佛圣来迎。因為专修念佛,所以佛圣来迎。
三、命终──心不颠倒。因為佛圣来迎,所以心不颠倒。
关键在平生,只要平生专修念佛,自然就有临终佛圣来迎、命终心不颠倒正念往生二种利益。第一是因,二、三是果。
助念
我们有些莲友参加过助念,助念往往形成一些瑞相,甚至有的人已经死了,他平时没有念过佛,死了之后,听师父、莲友的开示,通过助念,他还身体变得柔软。
我看到一则念佛感应的故事,很感人。有个人得了癌症,在死亡前一个月听到别人讲念佛,但是他住在军队的医院里边,不便於听闻佛法,他去世的时候,也不便於在医院里助念,他家里的人就把他拉到殯仪馆冻起来了。莲友就在家里设了一个灵塔,写上他的名字,对著灵位助念。三天之后,从殯仪馆拉出来,身体柔软无比,红光满面──冻了三天,不要冻就硬梆梆的了。你看看这个效果!好像遥控一样。这说明名号本身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你说他有什么功夫呢?临终怎样的不颠倒?怎样的正念?
人虽然死了,但神识还是存在著,有人為他助念,神识受到招感,也能听懂,听懂之后,自然往生极乐,身体也随之起了变化。
修学方针
释迦牟尼佛在这部《阿弥陀经》里边明确说明:称念名号「专復专」是往生的道路,所以叫「佛…
《阿弥陀经略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