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用他的肩膀把你托起,托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所以,怎麼不感謝呢?
這樣想起來,感謝你的老伴,“我要修行,他就是跟我鬧矛盾,砸我的佛堂……”哎,就逼得你沒辦法像別人那樣修行,就怎麼樣?逼得你走另一條道路,念佛,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如果這麼一想,你家的老伴就是大護法、大菩薩。
這樣,種種逆緣在我們心中就展現爲感恩的法喜。所以,你見到過去的冤家,就會給他鞠躬行禮了,“謝謝你,你是我的大恩人。”這個不是裝出來的,所謂“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你過去忍哪、忍哪,那個是假的;現在真正能忍了,心裏邊還沒有忍辱的相,並不認爲是忍辱,所以才叫“忍辱波羅蜜”這個名稱。
能知以上感應之理,則理明信深,
即使遇到任何惡緣逆境,也能當下了然無惑,而生歡喜感恩之心。
懂得這個道理,你就不會因爲遇到小小的事情就怪佛菩薩了,“佛菩薩,我都給你燒香燒了好幾年了,你怎麼不保佑我啊?”你懂得道理了,信仰就加深了。即使遇到挫折,也能感恩。
佛菩薩的善巧安排
身爲凡夫,肯定會有逆境,但從我們個人來講,我們覺得很自在,爲什麼呢?我們相信佛法是不可思議的,順的,逆的,都是成就佛法的因緣,那是沒有障礙的,這背後都有彌陀的加被。有的人今天罵你,哎,到了明年,他不僅不來罵你,他來頂禮、來求法了,這個怎麼能想得到呢?所以,這些事情,不由我們考慮,如果用我們的心來考慮,這些事情是不能解決的,在事情的背後,衆生的因緣不一樣,他暫時可能就是這個因緣,他慢慢轉變過來,就來弘揚佛法了,所以,順境也好,逆境也好,總是很歡喜,我們相信這背後有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力量。
“你既然念佛,師父講彌陀光照、菩薩相隨,你怎麼沒有光照啊?”彌陀光照不是我們凡夫所想像的那樣,彌陀光照有他不可思議的智慧在調和,像這些人來罵你,這就是彌陀光照,彌陀光不照,他就不來罵你了,真的是這樣子的,這個沒關系的,隨他,一切都隨順。
我們走到哪裏,也不隨著自己的想法,就像風吹種子,往東吹,就向東走,往西吹,就向西走,今天到大連來,我做夢也沒想到,緣分成熟了,就來了,這都不是我們個人所想像得到的,因緣成熟了,佛菩薩的善巧安排,好了,來到這裏給大家講念佛的教法,有人聽到之後能得利益,另一些人暫時有不同意見,甚至反對,這都無所謂,他也不是反對我,我們都彼此不認識,何必要反對我呢?他是腦子裏的思想過不了關,我執、我見沒有放下來,真實的佛法讓他心中感到顫動,這說明被阿彌陀佛的導彈打中了,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如果沒有打中他的心,他聽到像沒聽到一樣,就不來反對你了,他反對,說明佛法打入他的心了,“這麼簡單就能往生?”── 這不是我說的,是阿彌陀佛說的,“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反對,也不是反對我,他反對阿彌陀佛,那怎麼反對得過去呢?反對阿彌陀佛,就被阿彌陀佛拽過去了。阿彌陀佛的手,就怕你不接觸,你一碰到他的邊,就被拽過去了,所以,今天反對,明天就要來擁護,今生反對,來生就要來學習。
佛法裏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像著述《往生論》的祖師天親菩薩,他開始就反對大乘佛法,誹謗大乘,他哥哥是無著菩薩,無著菩薩想:我這個弟弟智慧超群,但是誹謗大乘佛法,將來要墮無間地獄啊,怎麼辦?他就寫信對弟弟講:“我得了重病,你要回來,我們兄弟見一次面。”天親就回來了,回來看到哥哥沒有生病,在講經,講什麼呢?講大乘經論。“既然回來了,就在旁邊坐著聽聽。”一開始聽得沒怎麼用心,聽著聽著,機緣成熟了,明白了,他就非常後悔,“我毀謗大乘佛法,我要把舌頭割斷!”無著菩薩說:“把舌頭割斷一千次,你這謗法的罪都忏不幹淨,你當初以舌頭來謗法,現在可以用舌頭來贊法。”這句話把他點醒了,所以,天親菩薩以後寫了很多大乘疏論,弘揚大乘佛法,成爲“千部論主”,成爲有名的淨土宗祖師。
天親菩薩對大乘佛法先反對、後贊成,我們也不是一樣的嗎?你們各位一生下來就信佛法啦?人家初次跟你講佛法,你還說迷信,你也反對過,對不對?誰都謗過佛法。但是,如果沒有人跟你講佛法,你雖然說不上反對,但是,永遠沒有機會進入佛法,對不對?好,人家天天給你講,你一開始認爲迷信,機緣成熟了,哎呀,沒辦法了,你也去迷信迷信吧,你一來信,佛法就跟你接上邊了。所以,佛菩薩不可思議因緣,順度、逆度,只要你跟佛結上了緣,就會被吸引住。我們每個人想一想自己,也是這個樣子,都誹謗過佛法,“佛法哪有這樣的?哪裏有西方世界?哪有這麼簡單?”反正,人家第一次跟我們講的時候,我們都不會相信到這個程度,心中就打一個問號,“到底有沒有佛菩薩?”如果沒人跟你講,你絕不會走條道路。
所以,究竟而言,不是我們在弘揚佛法,背後都有佛菩薩的善巧安排。我們應正確地了解法義,然後平等地跟大家交流,把念佛法門介紹給大家就好了,至于說聽衆當中有多少人能聽得懂、聽過之後有幾個人相應、幾個人不太相應?這個都不是我們所要考慮的,都隨緣,這都有佛的四種救度、四種感應在裏邊,我們在座這麼多人,不可能每個人聽了感覺完全一樣,你聽了之後,在你心裏,阿彌陀佛自然就起作用了,所謂“光明遍照”,運轉你的心,調化你,讓你的心慢慢回轉過來,最終走向真實的佛法。
不以感應爲目的
雖然感應是因果之事相,但佛教不以感應爲目的,
很多人喜歡講感應,墮落在感應當中,那是錯誤的。佛法以教理爲基准,感應是事相。
乃以此感應之事相,知佛說之真實,而起信心、念彌陀、生極樂。
通過事相知道佛講的話不假,“那我念阿彌陀佛,到淨土去。”不是一味地追求感應。一味地追求感應,那可能會得神經病,“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感應感應吧!”這種躁妄的心就不相應了。
所謂經驗,有直接經驗,有間接經驗,有智慧的人,雖然自己沒有直接經驗,通過人家而得的間接經驗,也是自己的經驗,從而生信,念佛往生。
否則,但以感應爲目的,只要有感應就信,若不知佛理、不分邪正,
則容易走火入魔,或誤信外道邪教,欲求超升,反更沈淪。
是故,感應不可執著,不可妄求。
像法論功,它有沒有感應?一定有感應,如果沒有感應,怎麼那麼多人相信?但是它錯在什麼地方呢?它靠這些感應來迷惑你,違背佛法教理。我們佛教徒如果只是追求感應,不懂得教理的話,那就很可能被其它宗教,甚至被*輪功拉走。學*輪功的人,有的一開始還是學佛的,這就是沒有得到佛法正知見。
所以,我們應以佛法的正知見 ── 教理爲依准,感應爲輔助,以感應引導,進入佛法。如果一味追求感應,那附體、跳大神的,都有感應,那怎麼能解脫生死呢?
誤入歧途的人,就像*輪功一樣,想到天堂,反而沈淪下去。我們來思考一下,練*輪功的人那麼多,他們當初也沒說“我要去參加邪教”,他們也抱著很好的心,鍛煉身體呀,與人爲善啊,但是,沒有正知見,不懂得佛法,就被迷惑住了,一迷惑進去後,就很難拔得出來。
所以,我們不能執著感應,“你怎麼有感應,我怎麼沒有啊?”現在知道,有四種感應,每個人都有感應,你沒有顯的感應,一定有隱的感應,即“冥應”。
《念佛勝易 第八章 四種感應 四種救度》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