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般人認爲出家有違孝道,請問你有何看法

  一般人認爲出家有違孝道,請問你有何看法

  認爲出家有違孝道的觀念,是儒佛兩家倫理思想沖突的結果。在我國,主要是以儒家孝親觀爲倫理准則的,它的原始形態是子女要對父母的奉養、尊敬和服從,以較完善爲“叁綱”、“五常”等一系列的理論出現。“孝”成爲人生最高的行爲准則。但在中國傳統的儒家的人眼裏,佛教是不孝的,因爲佛教徒要離開家庭,同時又要把頭發剃光,違背了儒家的傳統道德,既沒有孝,又把父母給的身體給毀壞了。儒家認爲佛教出家有悖孝道理論根據有很多,這裏簡略陳述幾點以資參考。一、《孟子》卷第七有“不孝有叁,無後爲大”的香火繼嗣的觀念,而佛教的一部分出家弟子則“童真入道,辭親出家”,無後無親,顯然是不能被儒家綱常接受的。二、《孝經》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遺訓,而佛教的出家製度則“剃除須發,披染色衣”,這真是有點大逆不道。叁、儒家的君父相對于臣子來說,有絕對的權威,後者必須無條件服從前者,而佛教的《梵網經》則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于是缺少了主體,破壞了已經有的家庭倫理綱常秩序。五、佛家戒律有明文規定,不得禮拜白衣,白衣即一切在家人,包括貴爲天子的君王,承乳哺之恩的父母,這又是與儒家社會的倫理不相合!

  但是,佛教不是沒有孝道的,明確的說,佛教也是講孝道的。佛教對于孝道的闡釋有很多,如印度佛教經典《長阿含·善生六方禮經》中有佛陀教導弟子的孝親思想。此經又有巴利文和漢文的兩種,巴利文本載子事父母有五條基本的事:一、維持其財産,二、繼承其家業,叁、確立其譜系,四、繁衍子孫,五、供養和追薦祖先。漢文本也有五條事親的基本原則:一、勿缺乏供養,二、依其行事,叁、勿逆父母,四、聽父母之命,五、不斷其正業。巴利文和漢文本的阿含經,都說明了佛教也主張要孝敬父母,要“繁衍子孫”,凡是在家的佛教徒,都要維系父子的倫理。中國佛教更是在中國傳統的思想影響下,非常強調孝道的思想,儒家有仁義禮智信五常,中國佛教徒就認爲此五常就是佛教的五戒。佛教在中國弘傳過程中,還逐漸吸取了儒家的孝親觀,甚至還産生了許多專講孝道的經文,如《父母恩重難報經講經文》、《目連緣起》及《廬山遠公話》等,這些對中國孝道觀的影響至爲深遠。過去每年舊曆七月十五日,是佛教的盂蘭盆節(亦名中元節),這個時候是佛教徒敬祀祖先的日子,人們來到廟裏,爲已經亡去的祖先舉行追薦超渡的儀式,表達自己對已故親人的追思。佛教是講平等的思想,認爲人人平等,衆生有情皆可受拜超渡,衆生皆爲父母,這種博大精深的思想,就是一種孝道思想的體現,因爲連微小動物均是父母,應孝而敬之,這不是更爲廣大的孝道精神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