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禅的重要教誡。肯承擔的人,就能實現人生的抱負,不肯承擔的人,處處逃避,自我功能越來越萎縮,是陷入叁塗苦的原因。
禅法中的“頭陀行”就是要磨煉負責的態度,培養自由的心智,讓真我得以展現光輝。頭陀行可以解釋爲成功人生的動力,因爲肯負責,能激發我們以下幾種行爲特質:
真實的行爲和態度。願意誠實地接納自己,不再自欺欺人,所以能從許多虛僞的意識中解脫出來,能接受自己,自在感也隨著出現。
發現自我價值。無須貶抑或剝奪別人的尊嚴以彰顯自己,自己就能發現尊嚴,而不再陷入一種自卑的情緒狀態。
從負責中展現倫理的行爲。不是爲了名譽和掌聲才被動地表現道德,而是主動負責,展現道德的本身。
守得住原則和戒律。不受誘惑,心智是自由的,是獨立思考的。
在我的咨詢經驗中,陷入心理困境的人,唯一的共同特質就是失去人格中自由的能力。他們從不肯負責到失去自由,從推诿到無奈,從消極到絕望。最後,癱瘓在一堆難題之中。
獨特的自己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因爲生來就與別人不同,生活經驗和成長的曆程都不一樣。長期以來,你構築了自己,所以注定要爲自己而活。“你是獨特的”這句話,並不是要標新立異,矯俗幹名;而是要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實現自己。這就是自我實現。禅家說:
無須往外追尋,
要找的正是你自己。
如果不是依自己的根性因緣來生活,要想幸福簡直緣木求魚。
成功的生活是依據自己的本質和條件訂定目標,把能力和經驗開展出來,讓心智不斷地成長,而獲得成功。人若能運用自己的特質,智能就會不斷地增長。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認爲,智能是在不斷地同化和順化中成長的:
順化是指改變現有的智能結構,以適應新的情境變化。
同化是指吸收了新的經驗而使心智成長。
因此,如果不運用自己的資才,從中不斷地努力成長,是不可能成功的。
我們的文化很重視“長進”的價值。每一個人從小開始,都被教以長進的觀念。這是文化中很珍貴的一部分,也是社會文化所以能日新又新的原因。不過,長進的觀念卻經常被誤用了;我們爲了激勵自己長進,開始拿自己和別人比較。于是比較和競爭成爲現代社會中殘酷的事實。因爲比較,在精神生活上往往造成不能自我接受。
當自己把比較的眼光投注在別人身上時,心裏想的是能和別人一樣。別人有的,自己也想有;別人能辦到的,自己也以爲能。這使他的欲望和抱負水准提高,卻忽略了自己的真實。接著,殘酷的事實卻告訴自己,“我辦不到,我差勁!”這樣的自我批評,使自己矮化了。相對的,也等于否定自己的價值。
你想想,要小鳥兒和一只貓在同一個跑道上競走,是否合理,這樣的比較和競爭是否荒謬?你一定會說,鳥兒應該在天空飛,貓兒當然要在地面跑,而且不能比較。那就對了,你的根性因緣和別人不同,就不應該與別人比較。所以,長進的意思不是贏過別人,而是心智世界的自我成長。
自我成長是生活的真理。人如果拿自己與別人比較,拿別人的目標當自己的目標,就無異放棄了自己,背叛了自己,于是痛苦日深。這痛苦來自兩方面:
失敗使他自卑,從而否定了生活價值;成功使他自傲,卻失去生活的情趣。
他不能依自己的根性生活,而有失落感和空虛感。即使是成就,仍然掩不住自我的空虛。于是要借許多娛樂、色情和藥物自我麻醉。
人注定要爲自己活出意義和創意的。因爲他是唯一的、獨特的,他必須肯定自己,實現自己;否則,精神生活就會落空,人格就會出現瑕疵;因爲他不能成爲一個統整的自己。他開始有了困擾、痛苦,甚至更嚴重地並發精神疾病。心理治療學家羅洛·梅的看法是:每個人無論多麼想要成爲別人,終究是辦不到的;每一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心智的健全就是要接受這個獨特性。
就人格的觀點來看,健康與苦難的分野正是能否接受自己,用自己的本質和經驗,成長爲他自己。當一個人一味想扮演別人時,必然要出錯,不是失敗就是精神上的錯亂。
禅就是要你忠實于自己,形成你的個體性。它正是你的本來面目。禅家說:
諸子莫錯用心,
無人替汝。
你無法把自己變成別人,別人也不可能替你活出你的本質來。好好地接納獨特的自己,去過實現的生活,那就是“一切現成”地披露了自己的真我。
真我的開展(3)
善群之美
人活著就一定要和別人相處,因爲你不可能離群獨居。于是,人際關系成爲精神生活的重要範疇。人的自我價值和受尊重的感受,大部分來自社會的適應。羅洛·梅的說法是:“神經質的人,主要特質就是無法和他人和諧地相處。他懷疑別人,覺得四周都是敵人。”
人如果不敢信任別人,就會覺得處處危機,任何事情都會使他不安。長期下來,不但孤立了自己,而且對別人的敵意也越深。
敵意和孤立往往阻礙自己的人際交流,影響知識和情感的正常活動。因爲破壞了認知的回饋系統,而使自己更易陷入錯誤。人的社會活動,不只是互助合作和彼此依賴的意義,更重要的是透過人際活動,使我們的人格越來越健全。因此,當一個人對他所生存的社會懷有敵意時,他的精神生活狀況是困窘的。
社會適應的困難是從哪裏來的?心理學家大多認爲來自自卑情結。最通俗的說法是:人從嬰兒、幼兒、兒童漸漸發展到青年和成年,都是在被保護和照顧中成長的,所以在個人的早期依賴經驗中,總是留下“卑小”記憶,它就是自卑情結。自卑情結在人生曆程中,卻成爲追求獨立、成長和強大的動力,因爲他很想擺脫“卑小”,成爲強壯的大人。
在成長過程中,特別是幼年及童年時代,如果缺乏成功的經驗,信心會相對薄弱,自卑心就隨之加強,而成爲個人社會化的障礙。在此必須澄清的是:生活的經驗是整體的,成功並非只有好的學業成績,而是包括解決各種應對進退的經驗。有些人學業成績雖好,但在處理日常事物上經常受到批評,情感上受到過多的壓抑,那就有了自卑。因此,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一旦經常受到挫敗,都會造成過強的自卑。
精神生活的最大悲劇是拿自己與別人比。自卑感過重的人,很害怕輸給別人。他一張開眼,一打開意識的銀幕,所看到的都是“不戰而敗”的預感。于是,他退卻了,他“不戰而退”了。這就是自卑的悲劇。
當然,自卑也可以透過努力克服。那就是尋找自己的優點,設法實現,期許自己超越自己,願意锲而不舍地努力,發展潛能。但唯一成功之路是:接納自己,實現自己,才能找回信心,使自己成爲“具有價值感”的人。這時,他的信心建立起來了,他意識到自己能與別人平等交流,這就是自在感。
自卑的情結,是人類成長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一種煩惱。在現代社會裏,過分強調競爭和名位,以致不能克服這種情結的人越來越多。不能克服自卑的人有兩種傾向:
索性把門關起來,不願意與別人接觸:把過錯統統推給別人,說別人不好,這就種下人格異常的成因。或者,不斷地責備自己,認爲自己不行或不好,長此下去,就容易導致精神官能症。
設法誇張自己:用種種欺騙、剝奪、虛張聲勢、自誇的方式膨脹自己。這樣的結果,不是犯錯、犯法,就是精神錯亂。
人活著不是沒有煩惱。禅法中所謂“自性清淨”,是要經過修持和曆練才辦得到的。因此“禅行”之中,仍然強調《華嚴經》所揭示的“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它的意義就是不斷地學習和成長,豐富自己,才能獲得證悟。《六祖壇經》所謂: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人如果采取消極的做法,讓自卑坐大,就會産生麻煩。反之,如果能夠依自己的根性因緣去曆練和學習,智慧自然增長,自卑情結也就被克服,真正獲得解脫。
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代表著自己向別人學習,走入人際交流中,克服自卑而不斷成長的法門。人如果想讓自己健康,展現健全的人格,必須勇敢地接納自己,努力向別人學習,才能自我肯定,證得自性清淨之果。至于離群獨居,而以爲可以獲得清淨的,總會墜入精神生活的困境。
禅所謂的閉關,不是生活的目的,而是在與人同在的成長過程中,透過閉關洗滌種種虛妄,讓自己更加清純覺醒,更能實現自己,披露真我。
宗教的希望
宗教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爲宗教提供了人類尋找自己去來和安身立命之道。宗教的世界,是所有精神活動中最難以理解的範疇。它不屬于知性的範疇,卻與心靈的根源息息相關。所以它是神秘的,但又是實存的。因爲那個不爲我們所“知”的世界,不斷在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精神生活。對于宗教的需求和活動,成爲人類精神活動中,分量很重的一環。
宗教賦予生命新的希望,讓個人接觸到永恒與究竟。這種希望是事實,而不是自我欺騙。宗教不是知性的,而是你願意起正信時,才能接觸到那不可思議的範疇。我們的一切現象界,似乎都在那個範疇之中。我們的智慧、良知、慈悲和勇氣,都是從那兒流露出來的,連科學、哲學、文學都與那神秘世界有關。
人是在越偏離那不可思議處時,才越發神經質,産生迷失或所謂的迷信。當我們越能正信時,就越顯得有智慧和光明,這就是覺的世界。依我的觀察,越是否定那光明正覺的世界,就越容易産生精神的錯亂,越失去那力量的洗滌,就越陷入黑暗與困境。羅洛·梅說得對:
“那些與宇宙對抗、否定其意義、斷絕與它關聯的人,無異于與自己內心深處對抗。人的內在自我是和宇宙相連的。人一旦和那個無限格鬥,實際上是把利劍刺入自己靈魂深處,人除了發展自我之外,同時要尋求宇宙精神來源的根。”
真我的開展(4)
高級的宗教,提供了人類尋找精神根源之道。禅則徹底地打開生命之窗,讓你親證究竟與圓滿。只有用精神的法眼去看,才看得到它。誠如禅詩雲:
舉手攀南鬥,
回身倚北辰。
出頭天外看,
誰是我般人。
當我們接觸到宇宙精神根源的法界時,會覺得自己的人生有如一場戲,而且正在透過法界開展著美妙無比的人生。對于那些逆境和挫敗,反而覺得是彌足珍惜的珠光寶飾。這時,你不再挑剔自己,沒有高下成敗,沒有是非得失,只看到生命的如來面目。
禅法就像是一根手指,它指引我們從成見、障礙、占有、貪婪和消極的塵勞中走出來,積極主動地披露真我,同時接觸那法界和根本。這時,你已不再狐疑,不再茫然,而人生的順逆和喜樂,都成爲光明法界的一部分,這就自在下來了,狂心也息了。這時,會看到那明曆曆的自在和圓滿,而許多生活的禅機就從那兒流露出來。
《禅——心的效能訓練 第四章 禅機 通情達理的生活》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