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風不動,
冥順于道。
真正懂得隨緣的人,不但能順著自己的根性因緣成長,還能悅樂地如雲門禅師所謂“隨波逐浪”一般生活。請留意!“隨波逐浪”可不是“隨波逐流”啊!
建立生活規範(1)
好的生活習慣和工作習慣,是成功人生的守護神。
就佛學而言,好的生活習慣正是自己的護法神。堅守原則和一定的規範,是促進福慧增長的動力。我們把這些好的習慣、生活秩序、工作態度和法則稱作規範。它是幸福人生和富裕祥和的社會所必需的行爲系統。建立規範,實現規範,就是達摩所謂的稱法行。
生活需要規範,但又不可以把自己變成規範的奴隸;因爲死守著規範,就不能解決新的問題。生活也忌諱沒有規範,沒有規範就會紊亂不堪。因此,規範必須與智慧同時存在,這也就是禅家要重視“戒禅合一”,才能達到理事圓融境界的原因。現在,我要透過理事圓融的觀點,把生活中最重要的規範陳述出來:
清醒地思考。
避免自我中心。
淨化心中的煩惱。
遵守倫理。
清醒地思考
禅的修行,首要把握的就是去惑。所謂惑就是智能使不出來,老是被一些成見、偏見和刻板觀念束縛。所以達摩說:
稱法行者性淨之理,
目之爲法。
用清新的思考面對生活和工作,更要擺脫成見,以純真態度待人處世,這是人生最寶貴的原則。若不能靜心思考自己遭遇的問題症結所在,就得不到最恰當的答案。請注意!問題終究必須自己解決,而不是依別人的觀點解決。用智慧思考的步驟是:
1. 面對困境,了解真相。拿起筆來,具體列出問題;不可以含糊籠統一味地沮喪或慌張。
2. 把問題的前因後果弄清楚,搜集解決問題的資料,擬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並列出時間表,以利自我考核。
3. 切實依據計劃去努力。要不斷搜集資料,不斷評估校正原訂計劃。
人活著就是要不停地解決面對的問題,而每一個問題必然是新的。若能不斷解決新問題,心智的成長和經驗的累積,將使自己的腦子變得更靈光清晰,思考的向度也越開闊。
每個人爲了充實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養成主動學習、不斷吸收新知的習慣。不過,吸收新知的目的,不全是爲了直接拿來套用,最重要的是把它用來孕育自己的創意。心理分析學家克比(L. Kubie),特別強調靈感在創造活動上的重要性;它是創造思考的前身,往往把兩個現成而無關聯的觀念結合在一起,孕育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
我認爲教育的目的,除了要傳授知識和必要的經驗之外,還需要教導學生清醒地思考。它能使一個人心智不斷 地成長,在人格上發生壯碩的效果。在我的輔導經驗中發現,精神官能症或人格異常者最普遍的原因是執著,他們執著在“我無能”或“我不好”的自責和自我批評上,以致思考停頓,不能有效地解決生活問題,而産生精神官能症。另一方面,當一個人采取防衛的態度,老認爲別人是無知、愚蠢的,而不屑與人溝通,自陷于獨夫的偏見之中,同樣會導致生活創意的退化,那就有了人格異常的傾向。唐朝的臨濟大師,特別教人要保持清醒的思考。他說:
汝欲得如法見解,
但莫受人惑,
向裏向外逢著便殺。
他的意思是說,你當然要博學多聞,但更重要的是不被學識所惑,不被多聞所困,要能從中解脫出來,所以又教人逢著便殺,要破除它産生的成見。這樣“始得解脫,不與物拘,透脫自在”。
不學習、不磨煉自己,比不獨立思考更爲不如。因爲不學無術的人,連孕育獨立思考的資糧都沒有。所以,一個人要多讀書,多學習,這是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每一個人必須把握的法則。請留意!博學多聞和獨立思考是互爲必要條件的。
避免自我中心
其次,避免自我中心是另一重要規範。自我中心的人格特質,與學識或學曆並沒有關聯。有些人學曆雖然很高,但是自我中心的傾向卻很重。在我們的社會裏,確實不乏這種人格特質者。他們以睥睨的眼光看人,以不屑的語言抨擊人,當自我中心膨脹到一定水平時,開始與別人沖突。很不幸的是,這些沖突和爭吵,並沒有引導他去關心別人、尊重別人和改進溝通意見的方法。結果,他總覺得別人是錯的,別人對不起他,甚至認爲別人是無知。相對的,別人也會因爲他的自大,而與他疏遠;獨夫的個性就更加明顯。因此,人必須打破我執,從自我中心中解放出來。達摩說:
法無有我,
離我垢故。
這是說,清醒的智慧不是存在于自我中心,而是在于自由的心靈。因此,自我中心就像是汙垢一樣,會障礙思考,必須遠離它,才能展現好的適應能力。
自我中心會發展爲侵略性。它一心一意要占上風,要贏人家,不留給別人尊嚴。自我中心的人往往因爲太愛贏,所以才輸掉許多機會。太重視自己的尊嚴,才會失去許多人緣。
你若站在十字路口,看看許多駕車的司機或摩托騎士。他們兩眼直瞪著紅綠燈,似乎只考慮自己,經常有人在勉強的情況下沖了過去。彼此爭道,互不相讓,造成嚴重的交通阻塞和事故。人們意見的溝通,只要有“鴨霸”的人出現,就會出現紊亂和沖突。
人不要老是要贏人,要留一些給別人贏;不要老想占上風,要給別人一些尊嚴。這樣的人生遊戲才維持得長久。請注意!自我中心的人,既輸不起,也不是真正的贏家,唯有虛懷若谷才能成爲真正的贏家。自我中心不是不可以克服或改正的,只要能注意以下幾個原則,自然能克服:
建立生活規範(2)
開拓你的視野:經曆的世事越多,越能走出自我中心的死胡同;所見越多,越能捐棄一己之見。
爲別人設想:這會增強同理心和感受力,孕育健全的人際關系能力。
多發現別人的優點:養成贊美和欣賞別人優點的習慣,這不但有助于解脫自我中心的態度,而且能幫助自己吸收新知,孕育活潑的智慧。
避免誇張自己:優點是在平實中流露出來的,炫耀和自誇除了破壞已有的優點之外,別無意義。
淨化心中的煩惱
淨化心中的煩惱是現代人必需的生活規範。現代生活太忙碌、太緊張、多誘惑、多欲望,如果不設法淨化自己的情緒和心境,很容易煩躁不安。達摩說,幸福生活的關鍵是淨化自心中的矛盾和失衡。人總是在失衡時才起貪、嗔、癡、慢、疑等煩惱,所以禅家把這些煩惱稱爲“自心衆生”。他說:
法無衆生,
離衆生垢故。
生活智慧是在沒有纏縛時才展現的,所以必須注意滌蕩塵垢,才能純真無礙,活潑自在。爲了淨化自己,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要確立實際的目標,不要被貪婪或虛榮心所迷惑。要以淳樸的態度生活,不要讓自己沾染上奢華浪費的習氣。
要改正自己的壞脾氣,戒除性急的習慣。
不要沾染玩物喪志的遊戲。賭博電玩令人神魂顛倒,色情宴冶尤易墮落;對于壞習氣,必須防微杜漸。
傲慢使人無知,自負會失去心智增長的機會;要虛心學習、步步踏實。
培養安全感。要把心中的防衛機製降至最低,對別人處處設防,無異作繭自縛。
遵守倫理
最後,要了解和遵守倫理。倫理是人類生活經驗的結晶,是安定人心的寶貴法則。大部分的倫理都蘊涵著豐富的意義,具有維護心智成長,避免矛盾和墮落的功能。每一個人不是天生具有完備的生活適應能力的,人雖具足完好的潛能,但若未經一番學習和磨煉,不可能發展出優良的行爲。倫理能提供一套安全有效的法則以適應生活,同時也是糾正錯誤、塑造正確言行及強化自我功能的憑借。
缺乏倫理觀念,言行不合倫理規範的人,除了與人格格不入外,也會因爲缺乏認同,而帶來相當的不安。用倫理管教小孩,比舍棄倫理而任其放縱,顯然較能培養親情和樂觀的態度,因爲倫理能提供彼此有條不紊的互動系統。
倫理給予人們健康的精神生活。達摩所謂的稱法行,重點就是實踐倫理。佛家的主要倫理是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智慧。前面五個波羅蜜是遵行的規範,最後一個波羅蜜是獨立思考和創造。也就是說,無論遵行任何一項倫理,都必須以獨立思考的智慧爲准據。六度就是要一個人能活在真實之中。唯有真實才能解決生活上一切問題,只有真實才能事事中肯。這些倫理幫助我們避免錯誤,減除矛盾痛苦,維護人免墮邪惡之道。但必須運用智慧善加取用,使自己成爲倫理的主人,不要陷自己爲倫理的奴隸,所以達摩說:
爲除妄想,
修行六度而無所行,
是爲稱法行。
倫理的存在是爲了除妄以發展智慧,建立幸福自在的人生。就拿對子女的愛而言,必須投入時間關心他,協助他解決問題,建立他的安全感,引導他主動學習,這就是布施。但教育愛並不止于此,必須能恪守紀律和生活秩序,把握教育子女的方法等,這就是持戒。這還不行,父母須能寬容和忍耐(忍辱),否則氣急敗壞,往往舉措言行失當,很難教好孩子。這還不夠,必須有積極的思想和態度,才能培養孩子主動向上的思想和習慣。此外,還需要有一顆安定的心,不被挫折、激怒和引誘等所擾亂或岔開,這就是禅定。有了它才能維持循循善誘、綿綿不斷的教導和啓發。僅此仍不爲足,最後還需要智慧,用清醒的思考解決教育子女的一切問題。這六度倫理,同樣可以用在任何待人處世上,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展現出光明面。
倫理不是一種口頭說說的形式規範,而是一種活生生的能力。它不是口說的,而是要實際化作行動和培養出“能行”的習慣才行。我們在上小學就常聽老師說要“愛惜光陰”,常引用唐朝杜秋娘所寫的《金縷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
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
莫待無花空折枝。
“惜時”是一種珍貴的規範,是一則自愛的倫理。惜時的人不但懂得上進,善于安排時間,利用時間,同時還能有效地把工作做好。因此,惜時的人是有效率的,是會把生活安排得恰如其分的,這才是真正有能力的惜時者。
常有人問我:“你要上班,又要上課、演講,你是怎麼寫作的?”其實除了惜時,而且要真的去做之外,並沒有特別的安排。工作之余,與家人閑談之余,演講上課之余,正常作息之余,都是很好的讀書和寫作的時間。比如說上下班在車上,就可以讀書思考,晚間沒有事時就可以放心寫作。只要肯把握時間,在忙碌之外,還有許多時間。只要安排得當,真是充實得很。但是真正的關鍵在于把它變成自己生活的規範。更確切地說,要養成善用時間的習慣。
達摩所揭示的稱法行就是建立規範,養成習慣,並實踐倫理。它使一個人具備有效的行爲系統,去充實生活,發揮潛能,過悅樂成功的生活。
恬淡與寬闊
生活的本質是實現,不是追求。
實現是一切現成的,在現成的生活中就有悅樂。人總是對自己不忠實的時候,才會壓抑和痛苦。所謂不忠實是指抱著一個很沈重的期望或欲望,用它作爲生活的目標,以致自己的能力或現有條件,在那個目標之前相形見绌。于是,陷入嚴重的自卑或挫敗感,感覺無力或匮乏。于是,開始不喜歡自己,要用許多伎倆來僞裝自己。這時強烈的追求就會化作一團欲火,燃燒自己原先自在的“功德林”,這是人生的悲劇。
有求皆苦,無求乃樂
達摩提出的第四個生活方策,就是無所求行。千萬不要把“無所求”誤會爲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想。這樣就會墮入消極的“無記空”。無所求的本旨是恬淡。恬淡的正確意義是如實地接納自己,依自己的本質實現生活。生活不是追求,而是實現;追求的結果是苦惱,實現的本身就是悅樂,故雲:
有求皆苦,
無求乃樂。
如果活著是爲了追求滿足野心,便即刻陷入一個急流似的漩渦之中。因爲自己變成那個“追求之流”的難民,一直被它旋轉而起漂泊,成爲欲望漩渦的奴隸,那就沒有快樂可言。有一位初當婆婆的人,一直希望自己的媳婦賢孝,更希望親人都能稱贊她有好媳婦。所以她殷切期待媳婦溫柔勤快,理家井井有條。她的目標太高,又對媳婦的角色認識不清,漸漸由挑剔而起摩擦,終至水火不容,同一屋檐下,彼此經常惡言惡語。那不是苦嗎?
無所求就是空,空是指淳樸沒有虛幻、實實在在的意思。人必須把不合理的抱負和欲望放下,才能實實在在的生活,能接納自己如實的生活,自然有著悅樂的心情。
人最忌諱強求一些自己辦不到的事,因爲那會扭曲自己的生活,又會使自己陷入饑馑貧乏的心理狀況。另一方面,即使有能力追逐和占有,也未必能悅樂清心。禅門有一則故事說,有一位貪心的旅客來到一個地方,發現那裏珠光寶物應有盡有,這位嗜財如命的旅者,看到好的衣服就往身上穿,美的珠寶就往身上戴,但一戴上去就舍不得脫下來,等到他感到可以滿載而歸時,自己卻走不動了。這時地動山搖,旅者卻無力逃走,他站在那裏等著地層漸漸下陷,最後墜入地獄的陷阱。所以,達摩說:
世人長迷,處處貪求,名之爲求。
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爲。
不貪不求,悅樂自由
人若能不貪婪,不強求;祛除野心,心靈自由,就不會使自己陷入困境。人生本來就是苦,如果坦然接受人生是苦,那麼恬淡之情油然而生。倘若汲汲于鑽營,就會産生嚴重的苦惱,佛學上叫作“苦苦”。因此,要能以恬淡的態度生活,才有真正的自由和悅樂,所以說:
判如無求,
真爲道行。
無所求行使一個人從“無欲則剛”中脫胎換骨,不易受引誘而墜入陷阱,同時也有較好的心智以解決問題。人生最重要的事是智慧而不是野心和占有。有智慧的人,處處都能解決問題,所以是自在的。名利熏心則障礙心智,限製了自己的開闊前程。
我們看看雙手,如果兩手老握著拳想抓住什麼東西,這雙手是不是就不能做其他的事了呢?如果心裏老想著鑽營,是不是也卡死在鑽營中,而看不出更多悅樂的生活情趣呢?所以無所求是一種心靈的自由,它能給我們自由和自在,它提供了創意的生活條件。
在滾滾紅塵之中,我們時時刻刻要明白並接受來自各方的挑戰(報怨行)。由于生活是無常的、變動不羁的,所以你不能僵化,必須檢討原因,隨緣應變(隨緣行);有很多事情不是你能改變的,所以你必須懂得任命而不逃避(報怨行)。當然,必須有一套現成的生活應對方式,好解決一般生活及工作的問題(稱法行)。爲了保有清醒的智慧和回應能力,不能用野心和貪婪來生活,而要以恬淡的態度待人處世(無所求行),這樣就會有悅樂的人生。達摩所提示的四行:報怨行、隨緣行、稱法行和無所求行,爲成功人生的四策。
《禅——心的效能訓練 第二章 禅行 笃實力行的智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