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修法門
我今天講的律學修持法門,第一點,要跟各位講的是持戒的好處。有人看到我們出家人要守戒律,比方說:不吃葷、不結婚,認爲是不人道。這個確實是不人道,不過這是佛道啊,爲了佛道必須要這樣。有人說不結婚、不吃葷,這是違反人性呀。這也不錯,因爲爲了要完成佛性啊,不得不如此!一個好的的民衆,對政府的法律一定要遵守;一個好的宗教信徒,對宗教的戒律一定要嚴格的守持。有人以爲受了戒,這樣不能、那樣不能,太不自由了。其實,戒,剛好相反,戒的精神是完全自由的。因爲你守戒不犯法,才自由;你犯戒了,就會失去自由了。政府的法律是治我們外表的,如果我們犯了法,行之于外表,這就犯罪了,要受法律的製裁。戒律有甚于法,它是防範于心,要你心中都不可以犯法。有人覺得受戒不自由,就不受戒。不受戒就可以殺人、偷盜、做壞事嗎?你不受戒,你犯了戒律所不容許的行爲,一樣是有罪的。反而你受了戒,犯戒了,自己會忏悔,你犯戒的罪過還是比較小的。所以,破戒事小,破見才嚴重。你不破見解,不受戒,不能得度。經典裏面說:“以戒爲師。”戒律是我們的老師,它可以指導我們方向,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第二,經典裏面說:“戒律好像光明的燈光一樣,照亮了我們前面的路”。就知道什麼路應該走,什麼地方不能去。第叁,戒律就好像軌道一樣,像鐵路、高速公路,我們遵守交通規則,在軌道上走,比較安全。第四,戒如同良醫、良藥一樣,假如我們有什麼煩惱的病、恐懼的病、不應該的那種疑慮的病,戒,好像良藥,對治我們的煩惱。第五,戒好像城池一樣,象個房子,可以保護我們;有個城,敵人攻不進來。我們守戒,戒可以把魔王、煩惱、壞事擋到城外,我們不受他的侵略。第六,戒好像水囊一樣,就等于我們出去旅行,要帶一個水壺,幹渴的時候,就能解除我們的饑渴。戒在我們人生的旅途上,有時候著急、焦渴、熱惱,水囊裏甘露法水的戒,可以給我們清涼解渴。第七,戒好像璎珞、花蔓一樣,可以莊嚴我們。一個人守法,別人就說,這個人很規矩,這個人很有道德,這個人很有修持,他是守法、守戒的,自然會受到別人的尊敬啊。戒就好像護照一樣,我們有護照、簽證,到哪一個國家就會很方便。我們守戒、守法,在這個紅磡體育館進進出出就比較方便。戒就是我們的護照,有了戒,走遍天下,都會受天下人的尊重和歡迎。所以,受戒的好處,只要一受戒,就有了老師、就有了軌道、就有了城池、就有了水囊、就有了護照、就有了良藥,就有了好多、好多的東西。講到戒,在佛教裏面,有叁皈戒、五戒、八戒、式叉摩那戒、沙彌十戒、在家的菩薩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戒的種類很多很多。今天要跟各位講與你們比較有關系的、佛教的五戒。
第二點,五戒的意義。五戒:殺、盜、淫、妄、酒,這五條,要戒!不可以做殺、盜、淫、妄、酒。所謂的殺,指殺人,傷害、過失殺人、鞭打、用死刑拷問、分屍滅迹、製造槍炮(也是間接殺人)。盜,指竊盜、征占、搶劫、綁票、貪汙、吞沒等等。淫,指邪淫、重婚防礙家庭、強暴、販賣人口、拐騙。妄語,指欺詐、造謠、誹謗、僞證、防礙名譽等等。酒,倒不一定指酒,指刺激的東西,尤其現在的毒品之類。守戒,不犯這五條戒,就自由了。今天牢獄裏面失去自由的人,假如我們去做一個調查,都是犯了剛才說的五戒,才失去自由的。所以,五戒,真正的講起來是一條戒,就是不侵犯。我們受持五戒,只要守一條,不要侵犯人的自由,就叫守戒。殺人,侵犯了人的生命的自由;偷盜,侵犯了人的財産的自由;邪淫,侵犯了人家的身體、名節的自由。妄語,侵犯了人的信用、名譽的自由;吸毒、醉酒,自己迷迷糊糊的,防礙了自己的智慧;亂來,又防礙了別人的自由。所以,文明的社會、現代的社會要美好的話,這個社會裏面的大家,都能受持五戒,不侵犯別人的自由,這就是最好的社會。現代的宗教信徒,不知道守戒,光是求神明來保佑,這個不是很正確的信仰。比方,有的人要求長壽、要求發財,一面在那裏殺生、用不正當的手段竊取錢財,這怎麼能長壽、發財呢?你不殺生而放生,不用求神明,自然就會長壽;你不去竊盜、搶劫,而喜舍助人,不用求神明,自然會發財。因爲什麼因,就有什麼果。有的人求神明保我家裏平安,保佑我的家人和好、眷屬和諧。你不必求神明,如果不邪淫,對人家人格尊重,家庭自然就和諧了;你不去誹謗別人,不去說謊,講究信用,不必求神明,你自己的人格、信用自然會好起來。你不去吃毒品,不醉酒,不喪失自己的智慧,不防礙自己的身體,不用求神明,要智慧、要健康,自然就會如意。現在有一些人,對五戒不了解,只以爲我們受了五戒,打死一個蟑螂、一個螞蟻,這樣罪過很重,不能受戒。其實,不殺生,不是說不打死一個螞蟻,不打死一個蚊子,不打死一個蟑螂,主要的不殺生,是指不殺人。象香港前幾天有些少男、少女,跳樓自殺,那個也是叫殺生,自殺也不能解脫,因爲殺人是有罪的。打死蚊子、螞蟻、蟑螂,那叫惡作,還沒有到達殺生的戒律。不偷盜,你說我看到一朵花很好,我摘一朵花;看到那個茶很好渴,我就吃了一杯,這不就偷盜了嗎?當然,你摘一朵花,吃人一杯茶,不予而取,這也是不應該。但是,盜戒要到達多少錢以上,比如現在港幣500元以上,就構成犯根本戒律了。有人自栩說:其它的戒我都不容易守住,盜戒我比較容易守。其實,五戒當中,最容易犯的就是盜戒。像公家的信封、信紙,沒有經過允許就用了,這個就是有竊盜的行爲;這個坐位是你所有的,沒有得到你的允許我就坐下來,也不應該;路邊的一朵花,不是我的,去采摘,也是竊盜的行爲,當然沒有嚴重到一定的程度。不過,不好的行爲你把它擴大了以後,那就是犯了偷盜的根本戒了。有時候我們做父母的,自己的行爲不檢點,也影響了兒女有這種不正確的行爲。有一個學校,一名小學生偷拿了別人的鉛筆,老師抓住了,告訴他的父母,說:“你的小孩子竊盜,拿了別人的鉛筆。”爸爸來了以後,就打了孩子一個耳光,說:“你真是豈有此理,你要鉛筆,爸爸可以從機關裏拿一大把給你,你爲什麼在學校偷鉛筆呢?”像這樣的,偷盜戒,有些人犯了戒,還不知道。因此,犯五戒,自做的、叫別人做的、別人做了我很歡喜,都是犯戒了。如果怕犯戒,就不受戒,不受戒做了違背戒律的事,一樣也有罪過,只要有不當的行爲,就是犯戒有罪。要是受戒了以後,犯戒了,罪過比較小。假如說,我這個出家人,我吸煙、渴酒、吃肉,你們會怎麼樣看我?“哎喲,不像個出家人!”你以爲我出家人不應該吃,難道社會上一般的人,吸煙、渴酒、吃肉就應該嗎?我吸煙,因爲我出家了,所以我不願意讓你們看到,我要偷偷的躲到旁邊吸一口,然後還會說自己:“慚愧,慚愧呀!我出家了,還吸煙,真是罪過、罪過!”這個罪就比較小。一般社會上的人,吸一支煙,再來一支;渴酒,再來一杯,這個罪過就比較重。你沒有受戒,做了惡事,不是沒有牢獄,有心裏的牢獄。而受戒了以後,心裏會忏悔,能可以解除心裏的牢獄。在小乘的戒律裏面,絕對不可以犯五戒,比較嚴;到了大乘的戒律裏面,對五戒的精神,又有比較開放的看法。修道的人,受戒了,當然不可以殺人,但是,有時候爲了救人,殺一個救一百個、五百個...。比如,釋迦牟尼佛在因中修行時,爲了救500個商人,真的把一個壞人殺了。這要看你殺的時候,用什麼心?你是用嗔恨心去殺,還是用慈悲心去殺?你如果用慈悲心去殺,這個殺的罪就不一樣了。像竊盜,自私、貪心當然有罪。反之,就不一樣了。比如,有一次,釋迦牟尼佛讓目健連把羅刹--“鬼子母”最心愛的小孩偷著抱來,因爲“鬼子母”一直偷吃別人家的小孩,把她的小孩偷來,讓她著急,知道覺悟。而釋迦牟尼佛這種竊盜行爲,跟一般人不一樣,他是大慈大悲,救人救事。所以,這種行爲的意義又不一樣了。道士的廟,大家不知曉不曉得?它裏面的叁尊神像,中間的一位是年青的,兩邊的兩位是年老的,這是爲什麼呢?原來是兄弟叁人一起出去學道,途中夜宿一戶人家,這戶人家恰好死了丈夫,剩下一個年青的婦女,帶著幾個小孩,家庭負擔很重。兄弟中,年青的老叁,第二天就不肯走了,他說,我要留下來。兩個哥哥就責怪他,沒有道心。才出來不久,見了人家守寡的婦女,就動了心。因此,看不起他,兩個哥哥就離開了。老叁幫助守寡的婦女治家,日久了,這個寡婦也動情了,說:“我嫁給你,咱們結婚吧。”這個老叁就說了:“你的丈夫死了不久,我們結婚對不起他,你應該爲他守孝叁年,我們再結婚吧。”叁年後,應該結婚了。但是老叁又說:“爲了我跟你結婚心中無愧,讓我也爲你的丈夫守孝叁年,我們再結婚。”又叁年以後,可以結婚了。老叁又說:“爲了讓我們心中毫無挂礙的結婚,我們雙雙再爲你的丈夫守孝叁年。”九年後,寡婦的小孩都長大了,老叁就走了。所以,道人叁兄弟中,老叁就有資格坐在中間,他不躲避世間的這種汙辱、誹謗,抱著一種勇敢的、仁慈的心,道,就應該這樣。殺、盜、淫、妄、酒,它最主要的是心裏的出發點,心中、性戒,心裏守戒是最重要的。從釋迦牟尼佛、古代多少的高僧大德,在修行的時候,在山林裏的樹下,看到一只兔子跑到自己袈裟的下面,不久,打獵的人來問:“你看到我的獵物嗎?”“沒有。”這雖是說謊,不過方便妄語,縱有罪,罪很小,功德那是很大的。像茉莉夫人,受過五戒,不渴酒。廚師因波斯匿王打仗回來,沒有好吃的東西,被下令斬首,大家請茉莉夫人幫忙解救。茉莉夫人就去見波斯匿王,並對他說:“我今天要辦酒席,歡迎您戰爭凱旋而歸,要請廚師做一些好菜款待您!”…
《律修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