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有沒有殺心。如果你有嗔恨心,要置它于死,那可是犯戒的;你有大願心,救人、救世,這個有慈悲的殺,不是嗔恨的殺,我想這個行爲的後果不一樣的。我有一次,到一個漁村的小島,去成立佛光會。當地的人說,成立什麼佛光會,佛教講不殺生,我們這裏都是捕魚爲業,假如說通通都參加了佛光會,不殺生,那麼我們生活不捕魚怎麼辦呢?我當時一想,哎呀,這個是個嚴重的問題,佛陀不舍棄一個衆生,這許多捕魚的人,難道我們就不要度他們嗎?我當時對當地的人做了一個講演,就算是有殺生的行爲,不要有殺的心。說到殺生,像我們現在的火葬,一個人過世了,堆一堆木柴,給他火葬。我們知道,人的身體,人死以後,身體當中的許多微生菌沒有死,木材裏面很多的小動物――蟲蟻也沒有死,這樣火葬也殺生了嗎?甚至于你有病了,我要給你打針,把病菌給殺死,這個不是殺生嗎?但是這個打針呀、火葬呀,沒有人有殺生的心;佛觀一杯水,八萬四千蟲,裏面有很多的微生物,你喝水不也殺生了嗎?以人爲本的佛教,它一切心裏活動的善惡,是一個分水領。一個老和尚,被土匪包圍了,要把一個寺院的所有出家人給殺死,不過端了一碗肉,對這個老和尚說:“你很慈悲,如果把這碗肉吃了,我就不殺這些出家人。”老和尚毫不猶豫,把這碗肉吃了,你能說老和尚開葷吃肉嗎?一個碼頭上集聚了好多人,要想過河,到對岸辦事。船夫來了,就把放在沙灘上的船,推到水裏面去,岸上的一些人,就上了船。岸邊還有一些人,等著下一趟船,再過去。這時岸上的人,就看到,船從沙灘上推進水裏時,壓死了許多的小魚、小蝦,岸上的人當中,有一個秀才,就跟一個出家和尚說:你看到了嗎,這個船夫把船推下河,壓死許多小魚、小蝦,這個罪過是船夫的罪過,還是乘船人的罪過?你們大家知道,這個問題難回答。這個出家人有禅法,他就說:“秀才,這是你的罪過。”這個秀才一聽,豈有此理,怎麼會是我的罪過?這幹我何事?這個出家人說:“因爲你多管閑事,才有你的罪過”。所以很多的事情,不是完全講理、論道能講清楚的,多管閑事也是不對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戒律上有很多問題確實是用凡夫的知識、說法很難搞清楚的。所以印度的戒律,到我們中國來,像百丈禅師,聰明的不得了,他知道戒律很難做事,他就建寺廟,立清規,用中國的清規來代替戒律。
傳統的戒律,有很多是值得我們現在實踐的。關于人間佛教,我們提倡現代的戒律,尤其是五戒,殺、盜、淫、妄、酒,基本等于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不殺生即仁,不偷盜即義,不邪淫即禮,不妄語即信,不飲酒即智,就是清醒。所以我們也好像實踐儒家的人間思想,當然人間佛教不是這麼簡單。比方我們對家庭重視,全家人視人如已,夫妻要互信互愛,婆媳之間共識要緊,兄弟之間要親如手足,朋友要守信,工作要負責,對社會要守法。所以《人間佛教的戒學》,在我這一本書裏面--人間百事、人間一百二十問題、七滅淨法,就請各位大家耐心的看一看吧。
我也學習百丈禅師,用製度來治理寺院,用戒律作爲個人修身的基本(規範),像現在我們完全講戒律,像沙彌戒,一個佛教的沙彌,他就有一些不作持金銀寶物,身上不可以放錢,我們現在不是完全行腳走路,要坐公共汽車,要坐船,要坐飛機,要去買票,所有的戒律和現在這個時代、文化、風俗不一樣了,我們不要去碰它(戒律),我們用製度來補充。各位在今天分給你們的《人間佛教戒定慧》這個手冊裏面,第十六頁,有講到佛光山的製度,我略舉幾例:第一,不可以私自化緣。佛教化緣爲公共的事業可以,私人不可以;不私建道場,爲大衆共有建道場可以,不是爲自己私建寺廟;不共金錢來往,就是我和別人,尤其和信徒,我不借錢給你,你也不跟我借錢,因爲沒有借貸,保持我們僧信彼此的友誼。金錢就是布施的,施舍了就不是我的,就沒有糾紛;不私交信徒。我和信徒建立的都是佛法的關系。沒有私人的交往。我常看到有某一些少數的出家人,送一點小小紀念品給人,這是我送給你的。私人建立了多少的關系,以後怎麼樣子來回報呢?像佛光山的各個寺廟的住持,經常要從這個廟調到那一個道場,由于他們平常都沒有私交,很容易調。如果私交多了,信徒是我常常供養餅幹給你,供養水果給你,我供養你紅包,等于土地公,我投資很多在你身上,你忽然調走了,以後我在這裏的優待都落空了,這個是不對的想法。
不可以私蓄金錢。你說我的父母給我的錢,我過去在家既有的金錢,我怎麼辦呢?可以在我們的常住道場寺院裏,有一個叫福田庫,我把錢通通存到那裏,你說幾百、幾千,都不要緊,不會有人要你一塊錢,那個是常住替你保管,所以等于陽光法案,是公開的。如果你有錢存到銀行,借給信徒了,收利息,那個會出問題的,那個都是違反佛光山的製度。
第六,不私收徒衆。你看像佛光山的慈惠、慈容法師,都出家五十年以上,他們沒有徒弟。徒弟、弟子常住有第一代、第二代、第叁代......因爲如果私收徒弟,師父沒有爭論什麼東西,徒弟就有爭執:這個是我師父的,那個是我師父的......敗壞的風氣由此開始。
第七條,不夜宿俗家。出去晚上不住在俗家,要住在道場裏。假如出去沒有道場,一定要兩個人結伴而行。
第八條,不准私造飲食。你如果有病了,要吃什麼,我們有專門爲你服務的,你不必自己煮什麼湯藥等等。一私開夥食,我想這個團體的紀律就難以維持了。例如像佛光山的長老,幾十年了,他們都跟大衆過堂吃飯,一飯一菜,非常簡單。另外,象佛光山,有地位的、有權力的,不可以管理金錢,管理金錢的出家人,他地位必定不高,沒有權力。象這許多佛光山的製度呀,例如,還有信徒一些應守的人間佛教的戒律,像七滅淨法、四句偈,在我們書裏面八十六頁,這些大家回去看了就會知道。
現在在中國到處傳戒,一般在家的,實在講五戒,是傳兩個小時,但是現在都要五天,主要是教你的規矩、禮儀。在家的菩薩戒,應該也是一兩個小時,但是中國的傳戒呢,五戒五天,加上菩薩戒,要一個禮拜。我知道,今年杭州,江蘇的泰州,廣東的廣州,有好多的地方傳叁壇大戒,沙彌戒十天,比丘戒十天,菩薩戒十天,要一個月。這個也好,雖然受戒不需要那麼多時間,不過這個戒的意義,規矩、道理,你不能不花一點時間來學習。所以在沙彌戒的十天,叫打沙彌,打罵教育;到了比丘戒的十天,要跪比丘,都是跪在地上,一跪幾個小時;到了菩薩戒,過去要燒戒疤,現在已經廢止了。像過去傳戒最有名的--南京的寶華山,有一首詩,要受華山戒,扁擔繩子隨身帶,打的是上堂齋,吃的是臭鹹菜,出了燈油錢,蹲在黑地拜,要受華山戒,不發大心不能來。出家人受戒是很辛苦的,回想我們年幼時候受戒,有時候睡覺都睡不下去,只有側身側到裏面,不讓你有很好的享受。所謂:睡覺吉祥臥,吃飯五觀想,洗臉兩把半,衣單只准兩斤半。尤其是用無情來對有情,對我們有情衆生,它用無情無義,大慈大悲;有時候無理對有理,你要講理,他就對你無理,把你的理打到沒有了,在無理的裏面都能屈服,你將來在真理的前面還不低頭嗎?
關于對戒的爭議,印度的佛教,就是因爲大家對戒律的意見不同,産生了很多的教派,佛教到中國來,也是爲了這個戒律,好多的寺院之間,意見不同。比方說,南傳佛教的偏袒右肩,他這個右面的肩膀露在外面,熱帶的地方可以,你像到中國,到寒帶的地方,這個膀子露到外面都凍僵了;要托缽乞食,這個村莊都沒有佛教徒,你托不到缽怎麼生活呢?或者是八敬法,你說很多的偉大的比丘尼,有學問的,你叫她去尊敬年輕幼小的出家人,這個不容易做到。我覺得盡管有很多的不同,但不必爭論,這個戒律不是要人家來奉持,是自己來實踐的,我能做到多少,就做多少,不過佛教裏面,重要的有一個叫譏嫌戒,倒是大家應該注意的。就是不要讓信者對我們譏諷、懷疑、嫌棄我們,這個就覺得不應該。
關于佛陀製定戒律的因緣與過程。釋迦牟尼佛曾經派他的弟子優婆離出差,到另外的地方辦事,優婆離拒絕佛陀的命令,不去。佛陀就問爲什麼不去呢?他說,現在是雨季,我這件衣服潮濕了以後,又沒有換的,因爲只准我們有這一件衣服,所以雨衣穿在身上很難受,所以我不要去。佛陀也很有人情味的,答應以後可以儲蓄一件替換;有一個信徒要供養一個缽給阿難尊者,阿難不在家,這個缽沒有人,不可以隔宿的,佛陀爲了阿難尊者,對于佛教的這種循規蹈矩特別開放,以後可以多一天的時間;羅睺羅年齡很小,晚上睡覺,有毒蛇在邊上行走,後來佛陀知道了,哎呀,小孩子沙彌,應該由比丘來照顧,可以讓比丘、沙彌住在一起。像很多的過去吃飯的時間,過午不食等等,後來都産生了很多的爭執問題,讓戒律就變得很複雜了。總之,我的意思,我們無論出家衆,無論在家衆,身口意這個叁業,應該要守好。所以我覺得像佛光會提倡的叁好運動,就是叁條戒,不是五條戒,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能有叁好,就是好人。
《對戒的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