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說你是好人,不過你沒有存款。他是壞人,怎麼能富貴榮華呢?他雖然是壞人,不過在銀行裏面有存款,不能不給他用呀?所以這個因果關系,有時也很複雜的。有一個老和尚,到一個地方去化緣,要建寺廟,幾個月都沒有人捐錢,後來有一個癞痢頭的小孩,是給人賣燒餅的,他看到老和尚,一時慈悲,就把賣燒餅的錢全部都捐給老和尚,大家看到這麼一個小孩子,這麼窮苦,都有善行,于是大家就發心捐錢給老和尚建寺院,老和尚得到這麼多淨財布施,就對小孩子說:“小朋友,我住在某某山、某某地方,你將來有困難了,就來找我。”這個小孩子想,我也不做和尚,我找你做什麼?想不到後來,小孩把錢捐給老和尚,回去燒餅店的老板嫌他金錢不清楚,就開除他。後來他就失業了,淪落爲乞丐。再後來,眼睛又瞎了,討飯也困難了,他忽然想到老和尚曾經說過讓我去找他,他就摸著路、打聽人,慢慢的去找那個老和尚住的寺廟。老和尚好像有未蔔先知,他在前一天就找知客師、當家師說:“明天,本寺有一個大施主、大護法要來,你們要好好接待呀。”到了第二天,老和尚就問:“我們的大施主、大護法來了沒有?”知客說:“大施主、大護法沒有,倒有一個小乞丐、小瞎子,我們沒有准他進來,把他趕走了。”老和尚說:“哎呀,那個就是我們的大施主、大護法。”于是大家趕緊又把小乞丐找回來,因爲是大施主、大護法,就好好的供養他。沒有過了多久,小瞎子去上廁所,不小心掉到廁所裏淹死了。一些大衆就議論:“本來這個小孩子賣燒餅好好的,就是爲了捐錢,失業了,做了乞丐,眼睛又瞎了,又掉到廁所裏淹死了,你說好事能做嗎?哪裏有因果呢?”老和尚集合大衆,告訴大家:“這個小孩,他的罪業,一世是癞頭,二世是瞎子,叁世掉到廁所淹死。因爲他做了功德,把叁世的罪業集中在一世清了了。”所以我們看因果,不能看一時,要看叁世因果。前生影響到今世,今世影響到來生。因果我們也不能混同:“我念佛,怎麼不發財?錢反而給人倒閉。”念佛是信仰的因果,跟錢財不一樣。錢財有經濟的因果,有另外賺錢的方法。我素食,身體越來越不好,爲什麼佛祖不保佑我胖一點?素食是道德上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你要保健、要營養,這個不要錯亂因果。實際上,現在有一些人不是說沒有因果,他不認識因果,錯亂因果。在臺灣,有一個年輕人,他爲了發財,對宗教也信仰,他每天都到道教的王爺廟裏面去拜拜,希望王爺保佑他發財。他每天都騎著摩托車,好快呀,有一天,一不小心撞到橋上,粉身碎骨,人也撞死了。父親看到年輕有爲的兒子死了,很不甘心,就到王爺廟裏面,要打壞王爺的像,他說:“我的兒子不來拜你,可能就不會身亡,來拜你反而死了,你這個王爺一點不靈,要你何用?”他要把這個王爺的金身打壞。看護廟的廟公有一些智慧,他說:“老先生,你不要怪王爺,王爺也想救你的兒子,只是他騎的白馬在後面追,追不上摩托車,還沒有追上,你的兒子就出車禍了。”所以,快有快的因果,你一面又要快,一面又說要講安全。所以要知道快的因果是什麼,在今天交通事故頻繁的時候,不急不急,安全第一。
關于業的內容,我們信佛教,要有正確的認識,不可以把自己的禍福,要讓佛菩薩來擔當,禍福行爲都是自我負責。所謂因果業力,我要信佛、要好,就要做好事;不做好事,不播種,哪裏有收成呢?所謂這個業,就是作爲、行爲。身體、語言、心裏的念頭,身、口、意叁業,做出種種的事情。“十惡”,身體有叁個:殺生、偷盜、邪淫;口有四個:妄語、兩舌、惡口、绮語;心有叁個:貪欲、嗔恚、邪見愚癡,這十種惡,就是身口意的業力。所謂善的業、惡的業,當然也有無記的業,就是不善不惡,沒有什麼作用。有的是定業,等于已經宣判了;有的是不定業,還沒有宣判,還沒有罪行形起。我們常常看到飛機失事,本來有人是乘這個飛機的,他臨時有什麼事情,躲過一劫,他與這些人沒有共業。
緣起是佛教的真理,釋迦牟尼佛所開悟的也是緣起,緣起是什麼道理,我們又如何認識緣起?有人常說:“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所以這個緣,不是這麼簡單,緣不是知識上的問題,甚至釋迦牟尼佛千辛萬苦的修行,開悟證果了,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什麼道理--緣起。我們也懂得這個世間緣起緣滅,有時候生起了,是因緣和合;因爲因緣不具備,慢慢又沒有了。所以在某時候,産生了多少的富翁,建了多少的大樓;富不超過叁代,某一個時候,慢慢的又銷聲匿迹了。我們不要去算命,也不要去看相,我們用佛法的真理,就可以衡量知道,這個裏面什麼道理呢?我想用幾個方面來看,第一個,所有的結果,它必定有因緣,因果之間有一個緣,所以有因緣果報,這個結果,不是光看結果,要看它的原因。這個世間上的事情,成敗得失,一期一期,事待理成。這個事情,到了現在這個程度,它一定有個理則,才會有這個結果的。所以緣起性空,因爲因緣起了,它本身也沒有實在,沒有個體,本性是空的。這個空意,有依空的,因爲本來就是一個空性。所以你有,在空的裏面,空既是有,有既是空,我們看到有和空是兩樣東西,空有之間有一個鴻溝,空不是有,有不是空。其實,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兩者不異的,因爲,有,要空才能成立。比方說:有這個空間,才有我們現在的聚會。我們這個眼、耳、鼻、舌、身、心,腸、胃都是空的,我們才可以活下來,口袋要空,就能放錢財,放東西。不空就沒有。我們錯誤的認識:就是把空看成是沒有,把空跟有看成是兩個事情,這個是錯誤的。假如說能把空、有調和起來,對世間的事情,比方說,多,是從一開始呀,一就是多,多就是一,大就是小,小就是大,一微塵中可以現叁千大千世界,這個大小也是我的一個觀念上的認知。在真理上,大小相融的。所謂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須彌藏芥子,藏芥菜的子,由須彌山包容每個小東西,當然我們都懂得了;一個小小的芥子能可以藏須彌山嗎?它不是從事項上來說,從理上:一個小小的頭腦,能可以宇宙天下人間大事,統統都可以知道。
“空”跟“有”之間有什麼關系,告訴各位,空才有,不空就沒有了。茶杯不空怎麼裝水?體育館不空,我們怎麼能在裏面聚會呢?五髒六腑不空,我們怎麼能活下去呢?假如我們認識空,虛空都是我的,多富有呢?空是建立有的意思,所以空既是色。零,是多少呀?零是沒有,真的沒有嗎?把它加到一百後面,就是一千;加到一萬後面,就是十萬。說它沒有,它是可大可小的。空,是什麼樣子,空是沒有樣子。但是,什麼樣子也都是空,圓的、長的、方的、叁角形的,你是什麼樣子,空就隨著你的形狀。在數學裏面那個“X”,“X”是多少?不一定的,它代表一,也可以代表無限。空,就是這樣;空,周遭小小的空間,大大的虛空。我常常用“阿彌陀佛”來說明,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是無量壽,超時間的,壽命無限;無量光,超空間的。什麼超時間、超空間?真理,所以“阿彌陀佛”本身就是一個真理,什麼真理呢?我現在講到這個“空”,“阿彌陀佛”可以是“空”比方說,你不擅于言詞,沒有關系,從明天起,你口不離“阿彌陀佛”,很有用。客人來了打招呼:“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客人要走了,我也不會說什麼,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跌了一跤,我看到了,哎呀,“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發財了,我爲你高興,“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倒閉了,很同情,“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有這麼大的用處。我曾經講過一個趣談,一個老和尚在講念“阿彌陀佛”能斷煩惱,能增加福慧,能可以自在......一個年青人聽了就說:“哼,這麼神奇,“阿彌陀佛”四個字,有這麼大的作用嗎?”老和尚看到這個青年不服氣,就跟他開玩笑說:“混蛋”。這個青年生氣了,“出家人還罵人,出家人還罵人”,想要打架的樣子。老和尚說:“你看,我才弄個“混蛋”兩個字,你就那樣的生氣,“阿彌陀佛”四個字,功用就更大了”。空是無限的,無量無邊的。虛空,什麼再比虛空更大呢?“若人欲識佛境界,但淨其意如虛空”。這個空與有,我們把它分開,其實不是。就等于一塊黃金,這就是空,把它做成戒子,做成手镯,做成耳環,做成項鏈......都是黃金。有是很多,有限、有量;空,是變化無窮的。空與有,再做個比喻:父親好像是空,比較嚴格,你跟他要錢,他不肯給你;母親好像“有”,比較慈悲,所以兒女都跟媽媽要錢,媽媽就給了。空嚴若父,母慈若有,其實父母結合起來,是我們的來源,空、有能生長萬物。
在佛教經典當中,字數最多的《般若經》、字數最少的《心經》,都是講的空的道理,乃至我們最熟悉的《金剛經》,也是講了空理,這些經中都有“般若”二字,有人說:般若是智慧。那麼“般若”真正的意義是什麼?在這裏講演的前一天,廣州中山大學邀請我去講演,我說講“般若”的真義,他們的教授說不行,“般若”兩個字聽不懂,太深了,把它換成“智慧”吧。“般若”有智慧的成份,但是智慧不是般若,我也不必解釋了,我想,他們大學一定有很多的教授,懂得佛法。我到那裏臨時再說,我還是要講般若的真義。我這一場講演完了以後,聽到下面的聽衆在那裏說:“他老是說“般若”、“般若”,“般若”是什麼東西?”可見他們不懂般若是什麼。今天我們講佛教的慧學,慧學中般若很重要,那“般若”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一個人,聰明不聰明,就看你有沒有般若,吃飯有般若,飯食比較香;做事有般若,事情會巧妙;做人處事有般若,會幽默風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可以成就一切,它的功用太多,我先講一個平等的功用。世間上什麼東西最偉大?公平、平等最好,這個世界就是有許多的差別,産生了痛苦。假如我們要找平等,什麼東西是偉大的平等?類似般若的,我們說太陽,陽光普照,它很平等;大地,任何人踩在大地上,他不嫌棄我們,很平等呀;空氣,任何人呼吸,它不是不肯,都很平等;流水,什麼人焦渴,去舀一點水,水不說我不肯給你喝。世間上凡是偉大的東西,它都是很平等、很普遍,爲我們享用。般若就是太陽,就是大地,就是流水、就是空氣一樣,它是一個聖人的心。般若是誰?就是我們自己,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般若的心,你要去開發、發掘到你自性的般若?大家以後,如果有時間,每天花個兩分鍾,念一遍《般若心經》,260多個字,慢慢智慧就不一樣了。
關于苦的問題。苦是人間的實相,人間有饑寒交迫、貧窮,這是苦苦;你即使是榮華富貴,它也會毀壞;青春貌美,慢慢的沒有了,這是壞苦;還有行苦,就是變異,不管什麼東西,它不會停留,不會永遠都那樣,會變化不同,在這個變化裏面,我們會得失、有無,就感到很辛苦。苦從那裏來?有的時候,物欲、物質太多、太少了,我很辛苦;我與人,我歡喜的人不能在一起,不歡喜的人老是碰頭,所謂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我的身體老了、病了,即老病死苦;毀譽心、貪心、嗔恨心、嫉妒心,很辛苦;我有欲望,想這個、想那個,求不到,真是苦惱,這是求不得苦;見解、思想不能兌現,人家說,找不到知己的人,不能實現自己的理念,感到一生庸庸碌碌,痛痛苦苦的,就這麼活著過去了;我與這個社會,政治上的迫害,交通的事故,刀兵、土匪、強盜、冤枉迫害,也很苦;有時候大自然的風災、水災、地震,感到不安全,人生很苦......佛教只是講苦,佛教並不是叫人吃苦,是教人懂得佛教的道理,去排除痛苦。所以但離諸苦,得到安樂。要怎麼樣才能離苦呢?像所說的真理,有佛法,有智慧,有佛法就有辦法,不要執著;無我也可以離苦,無我,並不是等到我們死了以後,就是現在的時候,在思想、理念上,我執、法執要降低,不要把我的神識捆縛起來,解脫自由就不苦了。這個體育館,假如現在舉行一場球賽,球迷看得很入神,他忘我了,什麼東西都不顧,只看那個球,進去沒有進去;有時候球沒有進去,他著急,哎呀,打自己一個耳光,他也不知道痛。一個吸煙的人,看球賽看得入神了,香煙把旁邊人的西裝給燒了,起火了。平時你的火燒了我的衣服,我自然要跟你吵架,但是大家現在看球,太要緊了,他忘我了,只有球存在,只是感覺:“好痛哦,好痛哦”。那個吸煙的人趕快說:“對不起,對不起,我的香煙不好,把你燒了。”那個人還是盯著球說:“不要緊,不要緊,我回去再換一件。”他忘我了,看球重要,不計較了。沒想到,火又順著這個人的衣服,燒到了旁邊另外一個女士的假發,她捂著頭說:“好痛呀,好痛呀。”那個吸煙的人趕忙說:“小姐,對不起,對不起。”那個女士也正在看球,只是說:“不要緊,不要緊,我回去再換一頂(假發)。”你看,忘我就免了爭執吃苦,那個無我你去體會,那裏面的意義,真是“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是我,就是照見我空,度一切苦厄。”
《對慧的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