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说你是好人,不过你没有存款。他是坏人,怎么能富贵荣华呢?他虽然是坏人,不过在银行里面有存款,不能不给他用呀?所以这个因果关系,有时也很复杂的。有一个老和尚,到一个地方去化缘,要建寺庙,几个月都没有人捐钱,后来有一个癞痢头的小孩,是给人卖烧饼的,他看到老和尚,一时慈悲,就把卖烧饼的钱全部都捐给老和尚,大家看到这么一个小孩子,这么穷苦,都有善行,于是大家就发心捐钱给老和尚建寺院,老和尚得到这么多净财布施,就对小孩子说:“小朋友,我住在某某山、某某地方,你将来有困难了,就来找我。”这个小孩子想,我也不做和尚,我找你做什么?想不到后来,小孩把钱捐给老和尚,回去烧饼店的老板嫌他金钱不清楚,就开除他。后来他就失业了,沦落为乞丐。再后来,眼睛又瞎了,讨饭也困难了,他忽然想到老和尚曾经说过让我去找他,他就摸着路、打听人,慢慢的去找那个老和尚住的寺庙。老和尚好像有未卜先知,他在前一天就找知客师、当家师说:“明天,本寺有一个大施主、大护法要来,你们要好好接待呀。”到了第二天,老和尚就问:“我们的大施主、大护法来了没有?”知客说:“大施主、大护法没有,倒有一个小乞丐、小瞎子,我们没有准他进来,把他赶走了。”老和尚说:“哎呀,那个就是我们的大施主、大护法。”于是大家赶紧又把小乞丐找回来,因为是大施主、大护法,就好好的供养他。没有过了多久,小瞎子去上厕所,不小心掉到厕所里淹死了。一些大众就议论:“本来这个小孩子卖烧饼好好的,就是为了捐钱,失业了,做了乞丐,眼睛又瞎了,又掉到厕所里淹死了,你说好事能做吗?哪里有因果呢?”老和尚集合大众,告诉大家:“这个小孩,他的罪业,一世是癞头,二世是瞎子,三世掉到厕所淹死。因为他做了功德,把三世的罪业集中在一世清了了。”所以我们看因果,不能看一时,要看三世因果。前生影响到今世,今世影响到来生。因果我们也不能混同:“我念佛,怎么不发财?钱反而给人倒闭。”念佛是信仰的因果,跟钱财不一样。钱财有经济的因果,有另外赚钱的方法。我素食,身体越来越不好,为什么佛祖不保佑我胖一点?素食是道德上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你要保健、要营养,这个不要错乱因果。实际上,现在有一些人不是说没有因果,他不认识因果,错乱因果。在台湾,有一个年轻人,他为了发财,对宗教也信仰,他每天都到道教的王爷庙里面去拜拜,希望王爷保佑他发财。他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好快呀,有一天,一不小心撞到桥上,粉身碎骨,人也撞死了。父亲看到年轻有为的儿子死了,很不甘心,就到王爷庙里面,要打坏王爷的像,他说:“我的儿子不来拜你,可能就不会身亡,来拜你反而死了,你这个王爷一点不灵,要你何用?”他要把这个王爷的金身打坏。看护庙的庙公有一些智慧,他说:“老先生,你不要怪王爷,王爷也想救你的儿子,只是他骑的白马在后面追,追不上摩托车,还没有追上,你的儿子就出车祸了。”所以,快有快的因果,你一面又要快,一面又说要讲安全。所以要知道快的因果是什么,在今天交通事故频繁的时候,不急不急,安全第一。
关于业的内容,我们信佛教,要有正确的认识,不可以把自己的祸福,要让佛菩萨来担当,祸福行为都是自我负责。所谓因果业力,我要信佛、要好,就要做好事;不做好事,不播种,哪里有收成呢?所谓这个业,就是作为、行为。身体、语言、心里的念头,身、口、意三业,做出种种的事情。“十恶”,身体有三个:杀生、偷盗、邪淫;口有四个: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心有三个:贪欲、嗔恚、邪见愚痴,这十种恶,就是身口意的业力。所谓善的业、恶的业,当然也有无记的业,就是不善不恶,没有什么作用。有的是定业,等于已经宣判了;有的是不定业,还没有宣判,还没有罪行形起。我们常常看到飞机失事,本来有人是乘这个飞机的,他临时有什么事情,躲过一劫,他与这些人没有共业。
缘起是佛教的真理,释迦牟尼佛所开悟的也是缘起,缘起是什么道理,我们又如何认识缘起?有人常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所以这个缘,不是这么简单,缘不是知识上的问题,甚至释迦牟尼佛千辛万苦的修行,开悟证果了,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什么道理--缘起。我们也懂得这个世间缘起缘灭,有时候生起了,是因缘和合;因为因缘不具备,慢慢又没有了。所以在某时候,产生了多少的富翁,建了多少的大楼;富不超过三代,某一个时候,慢慢的又销声匿迹了。我们不要去算命,也不要去看相,我们用佛法的真理,就可以衡量知道,这个里面什么道理呢?我想用几个方面来看,第一个,所有的结果,它必定有因缘,因果之间有一个缘,所以有因缘果报,这个结果,不是光看结果,要看它的原因。这个世间上的事情,成败得失,一期一期,事待理成。这个事情,到了现在这个程度,它一定有个理则,才会有这个结果的。所以缘起性空,因为因缘起了,它本身也没有实在,没有个体,本性是空的。这个空意,有依空的,因为本来就是一个空性。所以你有,在空的里面,空既是有,有既是空,我们看到有和空是两样东西,空有之间有一个鸿沟,空不是有,有不是空。其实,色既是空,空既是色,两者不异的,因为,有,要空才能成立。比方说:有这个空间,才有我们现在的聚会。我们这个眼、耳、鼻、舌、身、心,肠、胃都是空的,我们才可以活下来,口袋要空,就能放钱财,放东西。不空就没有。我们错误的认识:就是把空看成是没有,把空跟有看成是两个事情,这个是错误的。假如说能把空、有调和起来,对世间的事情,比方说,多,是从一开始呀,一就是多,多就是一,大就是小,小就是大,一微尘中可以现三千大千世界,这个大小也是我的一个观念上的认知。在真理上,大小相融的。所谓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须弥藏芥子,藏芥菜的子,由须弥山包容每个小东西,当然我们都懂得了;一个小小的芥子能可以藏须弥山吗?它不是从事项上来说,从理上:一个小小的头脑,能可以宇宙天下人间大事,统统都可以知道。
“空”跟“有”之间有什么关系,告诉各位,空才有,不空就没有了。茶杯不空怎么装水?体育馆不空,我们怎么能在里面聚会呢?五脏六腑不空,我们怎么能活下去呢?假如我们认识空,虚空都是我的,多富有呢?空是建立有的意思,所以空既是色。零,是多少呀?零是没有,真的没有吗?把它加到一百后面,就是一千;加到一万后面,就是十万。说它没有,它是可大可小的。空,是什么样子,空是没有样子。但是,什么样子也都是空,圆的、长的、方的、三角形的,你是什么样子,空就随着你的形状。在数学里面那个“X”,“X”是多少?不一定的,它代表一,也可以代表无限。空,就是这样;空,周遭小小的空间,大大的虚空。我常常用“阿弥陀佛”来说明,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是无量寿,超时间的,寿命无限;无量光,超空间的。什么超时间、超空间?真理,所以“阿弥陀佛”本身就是一个真理,什么真理呢?我现在讲到这个“空”,“阿弥陀佛”可以是“空”比方说,你不擅于言词,没有关系,从明天起,你口不离“阿弥陀佛”,很有用。客人来了打招呼:“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客人要走了,我也不会说什么,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跌了一跤,我看到了,哎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发财了,我为你高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倒闭了,很同情,“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有这么大的用处。我曾经讲过一个趣谈,一个老和尚在讲念“阿弥陀佛”能断烦恼,能增加福慧,能可以自在......一个年青人听了就说:“哼,这么神奇,“阿弥陀佛”四个字,有这么大的作用吗?”老和尚看到这个青年不服气,就跟他开玩笑说:“混蛋”。这个青年生气了,“出家人还骂人,出家人还骂人”,想要打架的样子。老和尚说:“你看,我才弄个“混蛋”两个字,你就那样的生气,“阿弥陀佛”四个字,功用就更大了”。空是无限的,无量无边的。虚空,什么再比虚空更大呢?“若人欲识佛境界,但净其意如虚空”。这个空与有,我们把它分开,其实不是。就等于一块黄金,这就是空,把它做成戒子,做成手镯,做成耳环,做成项链......都是黄金。有是很多,有限、有量;空,是变化无穷的。空与有,再做个比喻:父亲好像是空,比较严格,你跟他要钱,他不肯给你;母亲好像“有”,比较慈悲,所以儿女都跟妈妈要钱,妈妈就给了。空严若父,母慈若有,其实父母结合起来,是我们的来源,空、有能生长万物。
在佛教经典当中,字数最多的《般若经》、字数最少的《心经》,都是讲的空的道理,乃至我们最熟悉的《金刚经》,也是讲了空理,这些经中都有“般若”二字,有人说:般若是智慧。那么“般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在这里讲演的前一天,广州中山大学邀请我去讲演,我说讲“般若”的真义,他们的教授说不行,“般若”两个字听不懂,太深了,把它换成“智慧”吧。“般若”有智慧的成份,但是智慧不是般若,我也不必解释了,我想,他们大学一定有很多的教授,懂得佛法。我到那里临时再说,我还是要讲般若的真义。我这一场讲演完了以后,听到下面的听众在那里说:“他老是说“般若”、“般若”,“般若”是什么东西?”可见他们不懂般若是什么。今天我们讲佛教的慧学,慧学中般若很重要,那“般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一个人,聪明不聪明,就看你有没有般若,吃饭有般若,饭食比较香;做事有般若,事情会巧妙;做人处事有般若,会幽默风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可以成就一切,它的功用太多,我先讲一个平等的功用。世间上什么东西最伟大?公平、平等最好,这个世界就是有许多的差别,产生了痛苦。假如我们要找平等,什么东西是伟大的平等?类似般若的,我们说太阳,阳光普照,它很平等;大地,任何人踩在大地上,他不嫌弃我们,很平等呀;空气,任何人呼吸,它不是不肯,都很平等;流水,什么人焦渴,去舀一点水,水不说我不肯给你喝。世间上凡是伟大的东西,它都是很平等、很普遍,为我们享用。般若就是太阳,就是大地,就是流水、就是空气一样,它是一个圣人的心。般若是谁?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般若的心,你要去开发、发掘到你自性的般若?大家以后,如果有时间,每天花个两分钟,念一遍《般若心经》,260多个字,慢慢智慧就不一样了。
关于苦的问题。苦是人间的实相,人间有饥寒交迫、贫穷,这是苦苦;你即使是荣华富贵,它也会毁坏;青春貌美,慢慢的没有了,这是坏苦;还有行苦,就是变异,不管什么东西,它不会停留,不会永远都那样,会变化不同,在这个变化里面,我们会得失、有无,就感到很辛苦。苦从那里来?有的时候,物欲、物质太多、太少了,我很辛苦;我与人,我欢喜的人不能在一起,不欢喜的人老是碰头,所谓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我的身体老了、病了,即老病死苦;毁誉心、贪心、嗔恨心、嫉妒心,很辛苦;我有欲望,想这个、想那个,求不到,真是苦恼,这是求不得苦;见解、思想不能兑现,人家说,找不到知己的人,不能实现自己的理念,感到一生庸庸碌碌,痛痛苦苦的,就这么活着过去了;我与这个社会,政治上的迫害,交通的事故,刀兵、土匪、强盗、冤枉迫害,也很苦;有时候大自然的风灾、水灾、地震,感到不安全,人生很苦......佛教只是讲苦,佛教并不是叫人吃苦,是教人懂得佛教的道理,去排除痛苦。所以但离诸苦,得到安乐。要怎么样才能离苦呢?像所说的真理,有佛法,有智慧,有佛法就有办法,不要执着;无我也可以离苦,无我,并不是等到我们死了以后,就是现在的时候,在思想、理念上,我执、法执要降低,不要把我的神识捆缚起来,解脱自由就不苦了。这个体育馆,假如现在举行一场球赛,球迷看得很入神,他忘我了,什么东西都不顾,只看那个球,进去没有进去;有时候球没有进去,他着急,哎呀,打自己一个耳光,他也不知道痛。一个吸烟的人,看球赛看得入神了,香烟把旁边人的西装给烧了,起火了。平时你的火烧了我的衣服,我自然要跟你吵架,但是大家现在看球,太要紧了,他忘我了,只有球存在,只是感觉:“好痛哦,好痛哦”。那个吸烟的人赶快说:“对不起,对不起,我的香烟不好,把你烧了。”那个人还是盯着球说:“不要紧,不要紧,我回去再换一件。”他忘我了,看球重要,不计较了。没想到,火又顺着这个人的衣服,烧到了旁边另外一个女士的假发,她捂着头说:“好痛呀,好痛呀。”那个吸烟的人赶忙说:“小姐,对不起,对不起。”那个女士也正在看球,只是说:“不要紧,不要紧,我回去再换一顶(假发)。”你看,忘我就免了争执吃苦,那个无我你去体会,那里面的意义,真是“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我,就是照见我空,度一切苦厄。”
《对慧的开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