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佛教倫理與公益事業
仁宏
內容提要:佛教講因緣,認爲所有衆生都是相依的因緣和合體,並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和“同體共生”.的理念作爲推展依據。本文首先從佛教倫理觀對社會公德意識的影響進行論證,之後又從佛教福田思想促進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來闡述。在宣揚佛教的平等、慈悲等思想觀念的同時,又指出佛教倫理可以平衡人們的心理、情感,化解人際之間的各種矛盾,促進社會和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關鍵詞:福田佛教倫理公益
前 言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以來,經過自身長期的不斷發展,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風俗的影響,不僅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宗派,而且還逐步中國化和大衆化。然而,佛教也以它自身所特有的魅力,對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佛教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最重要的表現,是影響人們的生活態度、價值取向等,從而使社會風貌打上佛教的烙印。在這裏主要談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佛教倫理觀對社會公德的影響,二是佛教的福田思想促進了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
1. 從佛教的戒律看其倫理價值觀
倫理是規範個人行爲的善惡的。佛教的倫理價值主要體現在戒律上,是社會公德的有利保障。戒律禁止什麼、倡導什麼,都是十分清晰明了的。佛教的戒律很多很多,下面以《沙彌律儀要略》、
《梵網經》等爲例著重論述大乘佛教戒律的倫理價值。
現據明代蓮池大師的《沙彌律儀要略》,其中涉及世俗禮節的內容主要包括如下要點。
1.1尊敬師長
如“敬大沙門第一”規定,不得直呼大比丘名字,不得盜聽大比丘誦戒,不得議論大比丘短長和過失。大比丘經過,要起立;行路遇大比丘要駐足禮讓。
“事師第二”規定,晨昏要爲師服務:師吃飯、坐禅、睡眠、漱口、閉戶時均不得作禮:師語未了不得語:侍師,師不命坐不得坐,不問不敢問;侍立時,不得依靠牆壁、桌椅,要端身齊足側立。
“隨師出行第叁”規定,不得在隨行途中與行人說話,不得左顧右盼,到檀越之家後,師叫坐乃坐。
1.2謙虛自持
“入衆第四”規定,不得與衆人爭座,不得在座位上遙相呼笑說話,衆人有失儀處,當隱惡揚善,不要自伐己功,要睡在人後,起在人前。不得坐視別人勞務、自己偷懶。
“隨衆食語第五”要求食當恭敬,不可搔頭屑落入飯中,不得含食說話,不得嚼食出聲,欲挑牙先以袖掩口,不得敲得碗缽作聲。
1.3舉止得體
“禮拜第六”規定禮拜不得占據中央,合掌不得十指參差,不得中虛,不得將指插鼻。 “聽法第七”規定坐必端嚴,不得亂語,不得專記名言以資談柄。不得不懂裝懂。
“入堂隨衆第十”規定不得高聲語,不得拖鞋作聲,不得交頭接耳。 “執作第十一”規定,洗菜當叁易水,汲水要先淨手,作食指甲不得有汙垢,掃地不得迎風掃。
以上這些關于行爲舉止的教育,雖然也與《禮記》的某些內容相合,但是在佛家戒律威儀中更加具體化和通俗化了,並在後世的家庭教育,特別是家訓、家規或者家法中都有所體現。可見,佛教對于中國人傳統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都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梵網經》即《佛說梵網經》,據說是盧舍那佛向釋迦牟尼佛和衆佛所說的經。梵網者,大梵天之網結也,以之比喻無量世界的廣大繁複如網。
《梵網經》的倫理學價值主要體現在它提出的十重戒、四十八輕戒的內容上。佛教戒律不僅從消極層面禁惡止非,而且也從積極層面倡導嘉行儀規。
“十戒”也都包括兩個層次,第一是從反面禁止,第二是從正面提倡。比如,殺戒。禁殺生包括禁止自殺和殺害一切有生命者,又正面說應該慈悲爲懷,盡一切方便救濟一切衆生。盜戒,禁止盜取一切財物。
“不拿人一針一線”。同時又正面要求懷有慈悲之心,救濟貧弱。想人所想,急人所急。別人有困難,予以幫助,要助人爲樂。妄語戒,要人講老實活,做老實事,不自吹自擂,也不叫人吹噓自己,不要無中生有,惹事生非,也不要花言巧語,投人所好。說四衆戒,四衆指優婆塞、優婆夷和比丘、比丘尼。要努力使外道、俗人相信大乘佛法;不要去揭露佛教徒罪過而動搖人們的信仰。這一條是教導人不要對同道、同行說叁道四。
四十八輕戒的條文內容,其中涉及到世俗倫理的內容頗多。如強調尊師重道,輕戒第一就是“不敬師友戒”。主張不趨附權貴,不見利妄義。輕戒第十七恃勢乞求戒就是要求買賣公平,交易中不得缺斤少兩,不得依仗權勢奪人財物。輕戒第二十一瞠打報仇戒,就是不得冤冤相報,以暴止暴。戒經中還宣揚佛教的博愛思想:“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從而與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倫理價值觀相通了。此外還有不得飲酒、食肉、殺生等。
當然,大乘佛教的戒律也有圓通方便之處。比如殺人是犯殺戒,但是殺惡人則不犯戒。又如吃葷是犯戒,但是爲了治病,不得不吃,依然不算犯戒。總之,戒律是爲了淨化人類的身心而設,是爲了淨化人間的社會而設。當你認識戒律的功能,明白佛陀製戒的用心,你便會成爲一個有德行的現代人。
2. 從福田思想看佛教的社會公共事業
佛教的終極關懷雖然是得道成佛、以永解脫生死輪回之苦,但是其實現的途徑卻是出離世俗生活的修行。即使是禅宗以“明心見性”爲修行法門,他們對于日常生活的態度也要以慈悲爲懷,把普度衆生、救苦救難、利益有情作爲基本的行爲准則。大乘佛教主張菩薩行者要發“上弘下化,饒益衆生”的菩提願,要有“祈願衆生離苦海”的大悲心,同時還要有廣施歡喜法樂的方便行,以及叁輪體空的般若智。這些精神理念,在佛教諸多經典中處處指陳,例如:《大乘起信論》雲:
“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諸福德,攝化衆生,不住涅槃。” 《寶積經》雲:“貧者給財,病者施藥,無護作護,無歸作歸,無依作依。”
佛陀所說增長功德福報的方法,都是有益于社會大衆的公共設施,因此可以說佛教的福田思想實乃發展公益事業的啓蒙。所謂公益事業,顧名思義就是謀求公衆利益的事業。
根據《佛說諸德福田經》載:“佛告天帝:複有七法廣施,名曰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何謂爲七
一者、興立佛圖、僧房、堂閣:二者、園果、浴池、樹木清涼:叁者、常施醫藥,療就衆病;四者、作堅牢船,濟度人民;五者、安設橋梁,過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飲:七者、造作圊廁,施便利處。是爲七事得梵天福。”
佛教的福田事業不限于《佛說諸德福田經》介紹的這幾種。因果業報觀認爲人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會有相應的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這種業報觀念已經融入古人的深層意識中。
《百喻經》等搜集了一則則因緣果報的故事。它們從另外一方面強化了佛教戒律的嚴持功能,強化了福田觀念的勸誘作用。佛教的福田思想和因緣業報觀,對于社會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都是有積極意義的。以下舉幾個方面的例子。
2.1救濟活動
佛教戒律第一條戒殺不只是說不准殺生,而且要救助衆生。佛經中一再強調一切衆生皆是我父母,對于貧弱的社會群體進行救助,是佛教的基本道德,取之于社會,報之于社會,也是今日佛教界的基本信條。佛教有所謂“叁福田”,供父母的稱恩田,供僧尼的稱敬田,施貧苦者稱悲田。
“悲田”就提倡悲憫與救助貧弱病苦之人。佛教寺院和僧人往往用布施的方法來接濟民間貧弱。隋朝末年的時候,有一個叫法素的僧人勸說寺僧把廟裏的兩尊金佛像熔化以換成錢來買米,赈濟饑民。唐玄宗開元年間,五臺山清涼寺專門設“粥院”供養各地來的遊僧,同時也周濟貧民。可見,許多寺院和僧人是在努力遵守佛教戒律的要求,開展慈善活動。
2.2醫療事業
佛教將疾病之苦列爲人生八大痛苦之一,佛典中有許多豐富的關于醫療疾病的思想和方案,五明之中就有醫方明。中國的佛教僧人對施藥治病這種功德也十分重視,道宣在刪定《四分律》時,曾專門就佛教寺院和僧人對外施食、照顧病人等方面的行爲准則做出了明確的規定:
“若彼病者,慈心是施食,隨病所宜……慈心施之,勿望後報”、
“若和尚父母在寺疾病,弟子亦得爲合藥,又父母貧賤,在寺內供養:淨人兄弟、姊妹、叔伯及叔伯母,並得爲合藥,無者,自有,亦得借用。不還者,勿責。”其中表現出了相當鮮明的人道主義精神。佛教史上還曾經出現過許許多多的以治病而著稱的醫僧,其中有名的法喜、神智等人,他們本身就有非常精湛的醫術,同時又能通曉梵文,這樣一來,他們就把天竺的醫方明介紹到中國,並和中國的傳統醫學結合起來,在佛教寺院裏或者村落之間行醫,爲病人解除痛苦,這些治病救人的醫僧在民間的影響很大,以至于流傳著藥王菩薩的傳說。
2.3保護生態環境
慈悲爲懷,好生惡殺的基本道德觀,決定了佛教倫理與現代重視生態環境的公德意識是有天然的契合性,佛教關于護生、放生的觀念也符合于現代保護生態環境的思想。佛教戒律中反對燒他人家屋宅、城邑、僧房、田木以及鬼神官物。一切有主物,不得故燒。特別指出不得在四月至九月燒山,因爲這正是蟲、蛇、鼠、蟻繁殖的時期,若放火燒山,會殺害無數生靈。同時戒律中也有教人放生,若見世人殺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爲了惜生護生,許多佛教寺院修置放生池,隋代天臺宗的創始人智者大師曾經在江浙一帶向臨海的漁民宣傳放生的思想,在那兒修建放生池,對這一帶民間習俗影響很大。植樹造林則是佛教寺院和僧人保護生態環境的另一個表現。放生是人類、山林、川澤和諧相處的共生境界,是佛教的基本信念之一。一般來說,凡是佛教寺院所在的地方,僧人們總是不斷努力地植樹造林,保持環境幽雅潔淨,有利于健康和修行。
2.4教育文化事業
兩幹六百年前,佛陀率弟子們至各處托缽來教導民衆,上至皇宮貴族,下至販夫走卒,都是佛教僧團教化的對象,此乃社區教育的開端;佛陀在行化各處時,隨時以四周的人、事、地、物來教導弟子們,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個遊學團:維摩居士時常到學堂、淫舍、酒肆、宮廷和官府等地開示妙谛,是乃分類教學的雛型;勝曼夫人在宮中聚童說法,則爲星期兒童學校的首創者;西元世紀,帝日王所建的那爛陀大學,不但是當時最高學府,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大學。佛陀入滅之後的叁藏結集,開啓了文化事業的序幕。佛教傳入各國所發展出來的譯經事業,豐富了各地的文化內涵:曆代祖師爲叁藏寶典所作的注疏解釋,促進了時人對佛教的了解;各個寺院以刻經、抄經和印經事業來流通佛法,更開啓了人類的智慧。此外,自古以來的名藍大寺不僅建築宏偉,雕像莊嚴,庭園雅致,花木扶疏,並且設有畫坊、書坊,猶如文化的聖殿,令人流連忘返;地方道場所培訓的梵呗音樂團、戲劇團以及在節慶時所作的各種表演,不但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同時也激發了當代文化藝術的發展。
2.5公共設施的建設
《佛說諸德福田經》的七福田,就有六項屬于公共設施的建設。佛教徒修建塔寺、亭臺樓閣、公共浴池:造船義渡、修橋補路、掘井飲水,更設立船坊、車坊、宿坊、邸坊,提供舟車、食宿、寄物等服務,利濟來往的行旅;開墾荒地成爲良田,並努力研究改良作物,促進農業的發展:植林種樹,兼築提壩,防治水災;開山采礦,以佐國用,且在國難時,一面勸募軍費,一面安撫民心。佛教的借貸,唱衣及出納求利等辦法,對信衆而言,是一種應急的實惠。佛教在曆史上作了大量服務人群,造福大衆的事,因而受到了廣大人民群衆的歡迎與愛戴。
除此之外,佛教尚有舉辦義學,建立公共圖書館(藏經樓),開設義莊(即免費存放屍骨的地方)等多種領域的慈善福利事業。曆史的已經成爲過去了,我們正在書寫新的曆史,可以肯定我們現在諸如有廈門慈善基金會、重慶慈善基金會等等慈善組織的設立,正爲社會福利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總之,佛教寺院和僧人通過種植福田和提倡種植福田,勸導世人多做善事,多做公益事業,是值得肯定的。
結 語
以上論述,我們強調了佛教慈悲爲懷、利益有情的道德倫理觀念對社會公德和公益事業所具有的積極意義。佛教慈悲爲懷的社會倫理觀念,在客觀上也符合了社會公衆的利益,我們不能忽視它對中華民族今日推崇的樂善奸施、救助貧弱的社會倫理觀念的形成,所具有的積極意義。(班級:3屆2班指導法師:明空法師)
參考文獻:
[1]《梵網經》
[2]《四分律》
[31《沙彌律儀要略》
[41《佛說諸德福田經》
[5]《宋高僧傳》
[61《續高僧傳》
《淺談佛教倫理與公益事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