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丹霞天然禅師公案評析(遠塵)

  丹霞天然禅師公案評析

  遠塵

  丹霞天然禅師(739—824)是唐代著名禅師,法號天然,因曾駐錫南陽(河南省)丹霞山,故稱丹霞天然,或丹霞禅師。籍貫不詳。原習儒業,應科舉途中偶遇禅僧,乃轉入佛門。首參馬祖,後禮石頭,隨侍叁年,披剃受戒,再往谒馬祖,受“天然”之法號。曾駐錫天臺山華頂峰叁年,其後至余杭徑山參禮道欽。唐·元和年間(806~821)至洛陽龍門香山寺,與伏牛自在結爲莫逆之交。師曾有燒木佛取暖之奇行,有譏之者,師應答無滯礙,以此爲人所知。丹霞天然禅師有許多富含機鋒的公案故事,本文現就禅師的公案進行解讀,以便更全面理解其禅法思想。

  一、選官與選佛

  丹霞天然禅師在赴長安參加科舉考試途中,一次遇到一位禅客。禅客問他到哪裏去,丹霞說: “選官去。”禅客說: “選官哪裏比得上選佛。”丹霞問:

  “選佛應當到哪裏去

  ”禅客說: “現今有江西馬祖道一禅師出世,他那裏是選佛之場,你可前去向他學習選佛之法。”丹霞禅師于是放棄了科考,直接前往江西。

  丹霞禅師本來打算走仕途之路,因爲被一禅客推薦,讓他參禅學道,所以,就放棄了求官的計劃,轉而尋求佛道。在世間,官場紛雜,官位無常,也許你今天位居人臣,也許明天你就會丟官棄爵。在官場上想做一位正直的清官很難,你若是清正廉潔,就會受到貪官汙吏的合夥夾擊,讓你無存身之處。所以,曆史上就有了陶淵明“不願爲五鬥米折腰”和高適“拜迎官長心欲碎,鞭撻黎民令人悲”的內心獨白。禅客認爲,選官之路畢竟是不究竟的,只有走選佛這條路,才是尋求覺悟的根本途徑。

  從我們現實生活來說,做官必須是爲了治理好國家、爲了百姓的安甯幸福、爲了國富民強竭盡才智,才算得上是個好官。雖然如此,也不能利益多少人,不能夠給大家帶來多大的利益。這與修道成佛對衆生的利益,是遠不能相比的。一旦修行成佛,就能救度無量無邊的衆生,並且“皆令人無余涅槃而滅度之”,讓他們都能徹底解脫、永離生死苦海。所以說“選官不如選佛”。

  二、鏟佛殿前草

  丹霞禅師一次參訪馬祖道一禅師,見到後卻不說話,而是用兩手托著幞頭腳,讓馬祖道一看。馬祖看了很久,對他說:

  “南嶽的石頭和尚是你的老師。”丹霞禅師于是前往南嶽親近石頭和尚,見面後還是以以前見馬祖的動作給石頭看。石頭和尚說:

  “你可到槽廠去幹活。”丹霞禅師謝過石頭和尚,從此隨大衆過起了農禅勞作的生活。他在石頭門下勞作,一住就是叁年。有一天, 石頭和尚對大家說:

  “來日鏟佛殿前草。”第二天,大衆都找出鍬、鋤等工具,准備鏟草。只有丹霞與衆不同,他端來一盆水,洗淨了頭,來到石頭面前跪下。石頭禅師見他慧根獨具,就笑逐顔開,給他剃發,度他爲僧。石頭和尚隨後又爲他說戒,丹霞捂著耳朵出門就跑了。

  禅師之間的因緣契合往往不是通過語言來表達的。丹霞見馬祖道一禅師時,只是用兩手托著幞頭腳,顯示出石頭希遷禅師接引弟子的風格。所以馬祖就建議他去親近石頭和尚。石頭禅師機鋒峻拔,往往使人摸不著邊際,所以丹霞見石頭又重複了見馬祖時的動作。這正適合石頭激烈峻拔的接引手段。石頭認爲丹霞是法器,便像五祖弘忍對待六祖一樣讓他到槽房勞動,以便待到因緣成熟時,予以印證。當丹霞禅師在石頭處住了叁年,石頭便以鏟除佛殿前的草爲喻,來看丹霞的悟性如何,誰知丹霞早已經覺悟,聽到石頭的話後,知道石頭的意思,于是他就端水洗頭,請求石頭爲他剃度。石頭見丹霞明了他說話的機鋒,心中十分高興,便欣然爲石頭剃度。石頭想進一步驗證一下他的見解,便爲其說戒,丹霞便捂著耳朵不聽,表明自己已經斷除貪嗔癡的煩惱,戒律對他已經沒有什麼用處了。石頭一見丹霞的舉動,深知弟子已經見自本性,也就欣慰地放他走掉了。這種接引弟子的方法顯示了石頭南宗禅“不立文字”、

  “以心印心”的禅法特點。

  叁、丹霞騎聖僧

  丹霞禅師在石頭處剃發之後,就又前往江西參拜馬祖道一禅師。他到馬祖道場後,還沒有禮拜馬祖就直接進入僧堂內,僧堂供有聖僧之塑像,羅漢僧的塑像,丹霞就騎上聖僧的脖子上坐了下來。衆僧都大吃一驚,認爲這個人太狂妄自大,竟敢在聖僧頭上坐。他們就急急忙忙地報告給馬祖。馬祖過來一看,說:

  “我子天然。”丹霞見到馬祖後,連忙從聖僧頭上跳下來向馬祖禮拜,說: “謝師賜法號。”此後,他便以“天然”作爲自己的法號了。

  馬祖所說的“我子天然”,意思就是說丹霞是我的孩子,是禅宗的子孫,他的佛性天然,合于聖道,所以取法名“天然”。爲什麼一個亵渎聖僧的丹霞沒有被馬祖怪罪,反而馬祖還誇贊他爲“我子天然”呢

  原來馬祖道一教化弟子注重內心的自證,至于外在的形象舉止等外境並不重要了。禅修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破除我、法二執,當你內不執著于我,外不執著于物的時候,你的清淨佛性就會自然顯露,你就會過得自然任運,而丹霞騎在聖僧頭上,恰恰表明了他不再執著于泥塑木雕的聖像,而只見到內在的自性佛。他這種離言語文字之相的舉動,就是爲了得到馬祖的印證。馬祖知道丹霞已經開悟,便贊歎說他是一位能夠繼承禅法的弟子,又爲他取法名“天然”。

  四、石頭路滑

  丹霞在南嶽石頭那裏得到印證後,回到馬祖那裏。馬祖見他回來,就問他從什麼地方來。丹霞禅師說:

  “石頭。”馬祖說:“石頭路滑,你跌倒了嗎

  ”丹霞禅師說:“若跌倒就不來了。”馬祖知道丹霞禅師度化衆生的機緣已經成熟,就讓他離開自己弘化一方。此後丹霞禅師就居住在天臺山華頂峰叁年,後又往余杭徑山參禮國一禅師。不久又往洛陽龍門香山居住。

  丹霞告訴馬祖自己從石頭那裏來,馬祖想石頭機鋒峻拔,一般人未必摸得著邊際,說不定會遭受挫折。馬祖的問話中以象征的手法說,石頭教化學人方法獨特,你在那裏能得到印證嗎

  丹霞已經得到石頭的印可,所以,他知道馬祖問他的意思,就說:

  “若跌倒就不來了。”意思是說自己已經得到石頭的真傳,所以才回到馬祖這裏。

  五、丹霞燒佛

  丹霞禅師到洛陽後,在慧林寺遇到大寒天。他就取來木佛焚燒取暖,有人就責備他。丹霞說: “我在燒舍利”。人說: “木佛哪有舍利

  ”丹霞說:

  “木佛沒有舍利,不妨多拿一些來燒燒看。”

  丹霞禅師驚世駭俗的特異行徑,往往超出一般的邏輯思維,他之所以如此,實是欲藉此棒喝世俗成見。在一個悟道者心中,佛像只是個象征,是讓芸芸懵懂衆生有個具體的認知實物。若只執著于象征的事物,卻忽略了其內在深意,這就成了一種執著,那麼你便永遠無法體會到佛法所帶給我們的感悟。曆代禅門公案所最常揭示的道理,也就是要人破除這些迷惑,見到真正的佛性。丹霞禅師燒佛之舉旨在破除常人對佛像等的執著。

  六、龍生龍兒,鳳生鳳兒

  有一天,丹霞禅師拜谒慧中國師龐蘊。丹霞問侍者: “國師在否

  ”侍者說:“在,但不見客。”丹霞說: “不是太慢待遠方來參學的人嗎

  ”侍者說:

  “不用說你,就是佛來看望也不見。”丹霞便說:“龍生龍兒,鳳生鳳兒。”慧中國師睡覺起來之後,侍者就把情況告訴了他。慧中就打了侍者叁十大棒,把他趕了出去。丹霞聽說後說:

  “這才不枉稱爲南陽國師。”第二天,丹霞禅師又前去禮拜,見到國師後就展具禮拜。慧中國師連說: “不用!不用!”丹霞就退後站立。慧中國師說:

  “應該這樣!應該這樣!”丹霞又前進一步,國師說: “不是!不是!”丹霞禅師就環繞國師走了一圈就出去了。慧中國師說: “去聖時遙,人多懈怠。叁十年後,

  覓此漢也難得。”

  這裏龐蘊侍者的話告訴丹霞,若要見道,不必心外求法,若是心外求法,是與道相違背的。所以,侍者說龐居士不會見這樣的人。丹霞見龐蘊弟子竟然機鋒峻烈,悟性超群,就贊歎說:

  “龍生龍兒,風生鳳兒。”他從侍者身上就已經知道了龐蘊的根性。于是放棄了拜望龐蘊的念頭。當侍者告訴龐蘊這些情況後,龐蘊認爲丹霞從侍者口中已經悟出龐蘊禅法的高妙,他不前往拜訪,慧中一定會感知自己的見地。果然不出丹霞所料,因爲丹霞早已徹悟,侍者是不能以這種態度來對待他,因爲侍者的錯誤認識,所以禅師就棒打了侍者,並把他趕出門。通過此舉,丹霞知道龐蘊已經證道,了知自己非常人。所以,他在第二天拜望龐蘊時,什麼沒說,只是以幾個舉動,就得到龐蘊的贊賞。

  七、饑不擇食

  一次,丹霞禅師拜訪龐蘊居士,見到一個女子在洗菜,就問: “居士在嗎

  ”女子于是放下菜籃,斂手而立。丹霞又問:

  “居士在嗎

  ”那女子就提著籃子走了。丹霞禅師于是就原路返回了。女子回去後就把剛才洗菜時遇到丹霞的話告訴了龐蘊居士。龐蘊問: “丹霞在嗎

  ”女子說:

  “走了。”龐蘊說: “我用赤突塗你。”又一天,丹霞訪龐蘊居士,在龐蘊門口見到龐蘊。丹霞便問: “居士在嗎

  ”龐蘊說: “饑不擇食。”丹霞又問:

  “龐老在嗎

  ”龐蘊說:“蒼天!蒼天!”說後就回去了。丹霞口裏說著“蒼天!蒼天!”然後就返回了。

  一次丹霞與龐蘊同行,見一泓水。龐蘊以手指著水說: “便與麼也還辨不出

  ”丹霞說: “灼然是辨不出。”龐蘊就戽水,潑丹霞二掬。丹霞說:

  “莫與麼,莫與麼。”龐蘊說: “須與麼,須與麼。”丹霞就戽水潑龐蘊叁下。丹霞說: “正與麼時,堪作甚麼

  ”龐蘊說: “無外物。”丹霞說:

  “得便宜者少。”龐蘊說: “誰是落便宜者

  ”

  這則公案與上則有相似之處。女子之所以不回答丹霞問話,因爲她認爲丹霞不懂得修證需要反觀自心,卻只知道到處尋師訪道,心外求法,是一個沒有悟性的人。但她卻沒有看出,丹霞是一位已經開悟之人,因此,當她回去向龐蘊說後,龐蘊對他一頓責怪。當丹霞又一次見到龐蘊時,龐蘊以答非所問之語告訴丹霞,修道要斬斷自己對言語文字的執著,當你內心不去思慮之時,你就可能會有觸緣開悟的可能。禅者與禅者之間的相契,是以心印心的方式實現的,龐蘊與丹霞之間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實現的。所以,丹霞在與龐蘊在一起時的言語舉動,都能做到“心有靈犀”,與道契合。

  七、善巧文殊,方便普賢

  元和十五年春,丹霞對門人說“吾思林泉終老之所。”當時他的門人齊靜,、在南陽丹霞山結庵,叁年間學者至叁百衆,建成大院。丹霞在庵中上堂說:

  “阿你渾家,切須保護。一靈之物,不是你造作名邈得,更說甚薦與不薦

  吾往日見石頭,亦祗教切須自保護,此事不是你談話得。阿你渾家,各有一坐具地,更疑甚麼

  禅可是你解底物

  豈有佛可成

  佛之一字,永不喜聞。阿你自看,善巧方便,慈悲喜舍,不從外得,不著方寸。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賢。你更擬趁逐甚麼物

  不用經求落空去!今時學者,紛紛擾擾,皆是參禅問道。吾此間無道可修,無法可證。一飲一啄,各自有分,不用疑慮。在在處處有恁麼底。若識得釋迦即老凡夫是,阿你須自看取,莫一盲引衆盲,相將入火坑。夜裏暗雙陸,賽彩若爲生

  無事珍重!”

  一般人信佛的,把泥塑木雕的佛當做崇高無上,絲毫慢待不得,

  以至于神話佛菩薩。因爲執著于外在的佛,而忽視了內心的修證用功,這是造成多數信衆只是信仰者,而難以成爲開悟者的原因。但是,在禅師的眼裏,佛菩薩與凡夫沒什麼區別。能使人巧妙的就是文殊菩薩,能給人方便的就是普賢菩薩。

  “佛之一字,永不喜聞”,這就是禅者的風格,在已經證道的禅者眼裏,燒佛像、呵斥佛祖、師徒嬉戲,比比皆是,這才是真正的行者,體現了佛法中的不二法門與平等觀。

  丹霞禅師在上堂向弟子說法指出,禅修是要遠離對語言文字的執著,真正的禅悟是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表述的。你的修證,你的悟性都非言語所能表達,關鍵在明了自性,只有內觀自心,除去汙染之後,你就不會執著于促進證道的憑借物,能得大解脫。

  八、一撥便轉

  有僧人慕名參訪丹霞,在山下見到他,僧問: “丹霞山向甚麼處去

  ”師指山說:“青黯黯處。”僧說: “莫祗這個便是麼

  ”丹霞說:

  “真師子兒,一撥便轉。”丹霞又問僧: “甚麼處宿

  ”僧說: “山下宿。”丹霞: “甚麼處吃飯

  ”僧說: “山下吃飯。”丹霞說:

  “將飯與閣黎吃底人,還具眼也無

  ”僧無對。

  僧問丹霞禅師去丹霞山的方向,丹霞禅師就借機想考驗一下這位僧人的悟性。來僧深知丹霞的意思,回答得恰到好處。爲了驗證一下這個僧人的見解究竟有多高,丹霞接著又提出了後面的問題。當問到“將飯與阇黎吃底人,還具眼也無”時,僧人便無言以對。對于丹霞的問話,後來的雪峰義有的弟子長慶和保福在討論時就談到了“丹霞問僧具眼”這則公案。長慶問保福:

  “將飯與人吃,報恩有分。爲什麼不具眼

  ”教下有言:

  “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這四重恩就有一重是“報叁寶恩。”叁寶者,佛、法、僧也。供養僧不就是報恩嗎

  將飯與人吃一一供養出家人飲食,不正是報叁寶恩嗎

  所以說“報恩有分”,那爲什麼說不具眼呢

  長慶並不是不知道爲什麼不具眼,,才問保福的。丹霞問僧人也和長慶問保福是同樣的道理,都是讓人在禅師問話時,打斷自己的妄想執著,端正自己的見地,以當下啓開般若正眼,達到見性成佛的目的。

  丹霞禅師在求法之時,常常能夠從明眼禅師充滿機鋒的話語中,體悟到其中的佛理禅意,在他得道之後,又秉承這種教化弟子的獨特方法,度化了大批禅門新秀。他的著名公案故事,如“石頭路滑”、

  “丹霞燒佛”、

  “選官與選佛”等,成爲後世禅子參禅悟道的典範,千百年來一直爲禅門津津樂道。丹霞禅師爲中國禅宗的弘傳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光輝業績將永載中國佛教的史冊,成爲激勵後世佛子精進道業的精神財富。

  

  

《丹霞天然禅師公案評析(遠塵)》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