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己想想,如果你這個世界什麼挂礙都沒有,誰也逮不到你,那就叫解脫。你有一樣貪愛人事放不下,你解脫不了;換句話說,你走不了。我們所以這痛那痛、這病那病,就因爲解脫不了。這一類事情很多,我就拿我自己做試驗吧。我在八十歲,在我們臺灣彰化秀傳醫院開刀,那天開了八、九個小時,開完刀之後了,我開刀的醫生他也皈依我,是我自己皈依弟子。他說:我不敢欺騙師父,你活不到五年。我說:怎麼是手術不成功嗎?他說:手術不成功,你現在就死了。他說:手術成功,像這個病成功之後,你就好了,你最多也就是五年了,因爲你一天把那腸子抓出來洗腸子。我現在十五年了,超過他說的了。在一般的我們這種病,在美國、在日本叫造口貴族。怎麼叫造口貴族?每天要洗多少次,還得有護士小姐,每天那個紗布、紙,就這個浪費的錢,我們一個窮和尚哪有這個力量。同時宏覺法師他也幫著想辦法,用袋子系完了把它洗上,那個還是氣味很大。我現在走哪也沒得氣味,我這十幾年也這麼過來了。
一切事物就是它會轉化的,不是人家說怎麼樣就怎麼樣,你自己想辦法把它轉化。這個肉體跟你的精神,在我們佛教講的心,就是怎麼了生死。了生死是了的是心,不是說你肉體。你能叫它永遠不老?你也不是妖精,妖精才差不多,它就是要老的、要變化的。但是這個變化當中你有個不變化的,這個大家可能都懂,我們佛教弟子都懂,你的心跟物質是兩回事情的。但我們佛教、我們學佛的人講求是那個性,你那個性跟肉體。性是主體,有來個什麼相它就做個什麼相,它是隨緣的;性不是隨緣,性體隨緣而變一切相。變人、變個啥,那叫業性,隨你所做的業,就造成了種種的樣、種種的形相;你把業消失了,沒有了變化,沒有了。“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不管經過多少時間長短,你做的業它不會消失的。你要還了,就沒有了。不還,永遠跟著你,不論什麼時候遇到,你的業緣遇到了一定得還債。就是你不做沒有,一做了絕對有。那叫業性,這個性跟你那個體性的性是一個。業性本空,沒有,唯心造,能造業的是你的心。你要把你心轉化了,妄心消失了,業還存在嗎?所以說心也亡了,罪也消了,心亡罪滅兩俱空,那你就成了,這才叫真忏悔,真正的忏罪是這樣忏的。
不過我們現在要講《占察善惡業報經》,用地藏王菩薩告訴我們的方法,他做的方法去忏,這個方法就是一個忏罪的最明白的方法。
我在這補充一下,我們好多道友說佛法,佛法是什麼含義,有一般初學分子不大理解的。佛就是覺悟的覺,知覺的覺。那我們利用那個佛像幹啥?那不是佛,那是覺悟的形相而已。那是覺悟的形相,那不是真的。佛就是覺悟,覺悟了就是明白。什麼明白了呢?性。性原來都明白,像佛性、衆生性、一切性平等平等,只是一個,沒有很多的,你這樣來理解佛。佛就是覺的,不是形相。法,覺悟明白的方法,你學一切經論就告訴你,你從這個方法上,你能達到覺悟明白。覺悟什麼?覺悟人生,覺悟一切法,覺悟因緣,覺悟因果。等到真正的實在徹底覺悟了,就叫明心見性。覺悟你自己的性,把你這些妄心都把它放下,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就是這個含義。
但是你用一個明白的,就叫智慧,來指導你的生活,來指導你的學習,來指導你的行爲,這就叫佛教講的明心見性之後,而後起修,不是盲修瞎練。爲什麼明心見性還要修?明心見性只是理上,事上還不行的,你還得一行一行的去練。六祖大師他沒讀過書,他不認得字,他能講經,得你給他念,你把經文給他一念,他就給你講了。你可不會他那麼講,因爲你沒有那明心。在佛經上講的,所有《華嚴經》講得最清楚,事跟理,事法界、理法界,明心見性是理法界。大菩薩爲什麼要學五明?不學不會,那是事,事跟理不能混淆的。等到文殊、普賢、觀音、地藏,他達到了理事無礙了,用理來成事,把事都轉變成理,理能容事,事能顯理,這在我們《華嚴經》上叫理事無礙法界了。
我剛才所講的那些個是從理上來講,我們可以修道,明理了,把我們的肉體跟心靈分開了。你能不能把你肉體來用你理把它轉化呢?一般的修道的沒這個力量。如果你讀《地藏經》,地藏王菩薩把千百億無量世界的化身都集合攏來,就是他一身,一身化無量身,那就是把理變成事,事又回歸理,這個在《華嚴經》上叫理事無礙法界。達到理事無礙了,再進一步,每件事都是全事是理。那件事本身就都是理,事事都是佛,理變成事,事能變成理,那就事事無礙。所以佛在一切事物上都能夠沒障礙,沒障礙的就是通。咱們經常講神通、神通,爲什麼通要加個神?我不曉得道友想過沒有,爲什麼通上加個神,神通?神通就是你那個智慧的性體,你那個心的慧性是通的,沒障礙。因爲你慧性沒達到那個境界,沒達到境界就有障礙,什麼時候你修道能達到那個程度了,你就了了。
所以從這點說要了生死,你先把生死了了,這是第一步。因爲你活幾十年,畢定最後還要死,你不能轉化。爲什麼阿羅漢他不敢發大心?因爲羅漢只要一受胎,它就把他迷了,叫隔陰之迷。大菩薩沒有。羅漢他就怕,一到人間了,一迷了之後,他那慧性就失掉。但是他很快就能恢複,等他什麼時候修練的不被迷了,不被迷了他就不受報的意思,不受報了,那他可以去行大菩薩道了。羅漢有隔陰之迷,因有這種原因的。所以說神通妙用,要是不到究竟的神通妙用,一般那神通妙用沒有,等你到修到有神通妙用了,你才生死無所謂了。大菩薩來這受生受死像遊戲一樣的,咱們不行,因此我們要了生死,了生死是第一步。
我剛才說這個要說清楚一點,不然大家混淆了。羅漢、二果聖人,他能夠斷分段生死。他在這個變化,變易生死他還沒有進入,所以他恐怖,有恐怖。他怕他利益衆生的時候,在變易生死的時候,他克服不了的,他怕再墮落。其實不會的,大菩薩就是變易生死,隨什麼事物他可産生變化,他的生死是變化的,變化就是自在的。現在我們凡夫這個生死是業報生死,我們要了生死,把我們這個業報先了了,這個是障礙重重。因爲我們一在生死當中,我們有恐怖,修不成道業了。大菩薩無所謂,大菩薩當遊戲,他度生要需要的時候,他就能夠示現。但我們凡夫不行,凡夫第一步你先得把煩惱斷了。我們現在了生死就是了的分段生死,讓他能夠相續不斷的修。
一身成佛這個不可能。經上是這樣說,像《法華經》龍女即身成佛,善財童子也是。那也是無量生,這是從頓的方面講。佛教爲什麼說小始終頓圓,是五教,四教叫藏通別圓,爲什麼他這樣跟你分別?到什麼位子說什麼話。佛教裏頭果位很嚴格的,是從你的惑業,斷惑的來分析你所證得的位子。你如果是超越的,你得有超越的智慧;你沒超越的智慧,你降伏不了的,你有超越的智慧才可以。因爲我們這個凡夫,你現在第一步你得把分段生死了。所以說了生死、了生死,就是先把分段生死了了。了了分段生死了,你才能夠自在;自在了,你才不不會受世間的財色名利一切的汙染把你染汙,這就叫解脫。就是你的心量大了,你的看問題,乃你身受不同。
如果是我們現在你鍛煉你的功夫的話,你對世間相,你還有貪戀沒有?你有一念貪戀,一念貪戀你就走不了,就是你的業把你系縛住,你想解脫解脫不到。說我什麼貪戀都沒有了。什麼貪戀都沒有了,你已經成了。任何這個世間上沒有貪戀,那你意就不顛倒,你不要生極樂世界了,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所以說土,生到什麼地方,淨不淨;不是土淨不淨,是你心淨不淨。那爲什麼我們還要生極樂世界?因爲那個地區不同,沒有染垢,你到那去業不會增長,只能消失。這個世界不行,他業會增長。你在這個世界千絲萬縷的連系,你沒辦法解脫。所以到那個世界方便一點,這是方便善巧。如果你在這個世界上,你根本都解脫了、都了了,那不在乎你生什麼地方,也不在乎什麼國土。
就是萬法唯心,就回來原來的,或是咱們原始開始講的時候,我們要想了脫生死,你還得從心下手。先斷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斷了,分段生死了了,乃至于菩薩的變化生死,那你還得斷塵沙惑,斷煩惱。佛教講的教義不是籠統的,非常詳細。例如說我們所講的六祖大師,大家都知道了,大徹大悟,他得了根本慧,那方便善巧慧還得學。菩薩要學五明,那得到那個位子。你得方便善巧慧,你要度衆生的時候,要有很多方便善巧,不是一成不變。就像我們一個現在的大學分科分得特別多,爲什麼?它每一門有每一門的知識,你沒學,沒學你就不會;等你達到根本智了,那你學起來就方便了。說你開了悟了,大徹大悟,你再學,那你學佛法,你一學就通了。那叫世間相,方便善巧,方便善巧慧又跟你根本智慧結合起來。
我們剛才說的了生死,你有根本智就了生死了。那大菩薩要行菩薩道的時候,你要度衆生,衆生千千萬萬的、種種類類的,你度哪一類衆生示現哪一法。我們這所說的大菩薩,我們所熟悉的觀音、地藏、文殊、普賢,他都有他專上,大智、大慈、大悲、大願。爲什麼要這樣分?他有偏重,並不是說文殊師利菩薩沒有悲,當然有悲大悲。那文殊菩薩不能到地獄度衆生去?照樣可以度衆生去,他有他偏重。懂得這個偏重,就像咱們一個大學的老師,你們別的科他也能懂,但是不是他偏重的。
這個懂得了,就是學佛也如是的。爲什麼現在是專講念阿彌陀佛的?說他是六根普被的。你別的定慧你修不成的時候,你念個阿彌陀佛,第一步生到極樂世界,了了生死了,不在這個世界輪轉,是安定的。這也就是方便善巧的意思。但是我們第一步,一定要先把這個肉身的第一步的生死了了。你現在的肉身你先斷,或你貪心特別重,你要斷貪心。說你遇事愛發脾氣,那就鍛煉你的瞋恨心。瞋恨心,我剛才跟大家舉例子了,關聖帝君他瞋恨…
《了生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