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例說釋迦牟尼佛已經離開人間叁千年了;有說兩千五百幾十年。叁千年也好,兩千五百幾十年也好,總之釋迦牟尼佛的化身我們沒看見了。是不是佛沒在世呢?沒有,釋迦牟尼佛並沒入涅槃。如果我們大家念過地藏經,釋迦牟尼佛親自跟地藏王菩薩說:我在娑婆世界不僅僅是以佛身度衆生,什麼身都現,國王、大臣 ,乃至于六道衆生佛都示現。依著這個教義來說,佛沒有入涅槃,不過身不是佛身了,示現同類身,他要度哪一類衆生就現哪一身,我們就觀想釋迦牟尼佛並沒入涅槃,還在世間教授我們。不管我們現在沒這個智慧 ,不能認識,但是我們思想上做些個回向。所以這個第八大願就跟佛所學習,希望佛長久住世間,讓佛常時說法。
第七大願讓佛長久住世間。因爲釋迦牟尼佛他的願力,他是常住娑婆世界的,永遠利益衆生的。佛的身有叁身,我們所知的釋迦牟尼佛是化身;釋迦牟尼佛的報身是盧舍那佛,我們念梵網經時候千丈盧舍那佛,報身,沒有入滅;佛的法身毗盧遮那,我們華嚴經所講的毗盧遮那佛就是報身。那現在佛這個報身沒有住世間了,但是我們不認得 ;佛的化身,大化小化,既然是化不一定化佛身。佛並沒有離開世間,那普賢大願第七大願請佛住世,就是說讓佛現身住世,現佛身住世,請佛住世的時候,佛的佛身不入滅,這樣請佛住世。這個願力我個人這樣修這樣學,不要想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就想佛是一般的老比丘,乃至于示現到人間,哪位能幫助我消業障、種善根的、 貯福田的,我們都把他當成佛看待,就當成釋迦牟尼佛住世。萬法由心生,你的心力注意到什麼程度就想到什麼程度,這樣的請佛住世。
請佛住世做什麼?說法,第六大願就是請轉*輪,請佛說法。我們看一切衆生,不論他是什麼人,只要他能說法,我們都把他當成佛看待。所以釋迦牟尼佛爲了一個偈頌,在因地當中舍身就求一個偈。這個請轉*輪是請佛住世 ,請佛轉*輪。這是普賢的行願,不止在娑婆世界,普賢的行願是遍法界的、盡虛空界的。一切衆生,如果那個世界沒有佛,請求請佛現世間,請佛住世。因爲佛要住世了,衆生就能得離苦。我們經常發願,“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這不是虛的,要我們誠心誠意的這樣請。
除了請佛住世,請佛住世的目的就是請佛說法,這第六大願跟第七大願兩個是連著的,願佛長久住世。這個我們可以另外一個想法,只要還有佛像、還有經書、還有僧人,這是叁寶 長住世。佛像是代表佛的。我們大家讀地藏經知道,地藏王菩薩在婆羅門女的時候,她那也是佛入滅了,佛沒住世間,她一求佛就現身(聲)了。在我們這個國土,就是現代,有很多人,但是不是我們,因爲我們沒求那麼誠,要誠誠懇懇的,哪一衆生誠懇求,與佛願相應了,佛就現身。請佛住世就是請佛轉*輪,我們現在經典經書還在,經在,法在,就是佛在。曾經有個時期,在五0年到八0年,這叁十幾年大陸上找一本經都找不到了,你見不到了。沒有了嗎?經還在,我們福報消失了,業障現了,就沒有了。這是我們親見的,親遇到了。我們對于法,對于請佛住世,這兩大願我們常時的發。在你請的時候至誠懇切的,佛會向你現身跟你說法,那就是佛住世轉*輪。
佛雖然沒住世,佛的法寶還在。我們每位道友,凡是佛弟子都可能見到佛書,就是經書。經書就是佛說的話,那是佛親自說的話,把它記錄下來,就教誡我們怎麼樣防治你的身口意。佛的身口意,如何說,身上如何做,思想如何想。我們學佛學就如佛的身口意,隨佛所說,想佛所想,做佛所做,這才叫真正常隨佛學。但是現在我們的四衆弟子,雖然說現在是末法,但是經在,法還在,僧寶還在,依僧所教導的轉佛的*輪,把佛所說的話教授給我們,我們能照著去做,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這叫常隨佛學。佛如是做,佛雖然不在了,佛所說的法在,法就告訴我們,你心裏應該如何想,口裏應該如何說,身體該如何做。最起碼的身不造殺盜淫,口不說妄言绮語兩舌惡口,意不起貪瞋癡,這就是隨佛學了。
這八大願主要成分還是屬于自修。第九大願就不同了,恒順衆生,這個大願非常難。我們每位道友都想想,恒順衆生不是我們這些叁寶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世間一切的造殺盜淫妄的、起貪瞋癡煩惱的這些個衆生,我們怎麼能隨順他、怎麼能轉他?這是普賢的行願。但是我們念佛的法門,我們就一句阿彌陀佛隨順衆生 ,增加他的福德。遇到造業的衆生,例如你碰到釣魚的、打魚的殺生的衆生,如果你過屠宰房,碰見殺生的衆生,大多數的道友都會“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就念了。光念不行,心裏還得轉化,讓那個被殺的衆生聞到佛號就得度了。于是我們恒順衆生的時候,你到那江邊或者海邊,碰見那些個打魚的、釣魚的,你讓人家不釣?輕者,人家罵你;重者,會跟你吵嘴打架。你也沒必要,你在這邊念佛就好了。你還要默念,不要出聲,出聲人家也會跟你打架。因爲你一念佛,他釣不上來了,他怪你了。所以很多行菩薩道的時候,要你恒順衆生,不是讓衆生隨順你。這一點我們很慚愧,我們都是對于善信的道友們,我們才能夠度、才能互相學。佛讓我們對那些個,普賢菩薩要我們叫那些個,一切衆生不信叁寶的,我們能隨順他、轉化他信叁寶,這個非常難。以前很多道友問過我,殺人、放火、土匪、強盜,我們能隨順他嗎?要不隨順他,那不是十大願王了。恒順他,但是恒順他要轉化他。最重要的 隨順他轉化他,這叫示現同類攝。比如他是人,我也示現人;它是魚,我就示現魚來度它。我們在五臺山,聽到文殊師利菩薩化現一個豬,在山西晉中那一帶,這個豬的名字叫勃荷。怎麼知道它是文殊師利菩薩化現的呢?有一個出家老修行,我們說老修行 就指道者,修道的人,到山上來。他要下山,另一個老者就請他:老師父,我有一封信你給我帶上,這封信寫給勃荷的,你就交給勃荷就好了。既沒有地址,也沒有說明。這個老和尚老修行就帶著,管他去,就下了山了。回去,突然間在這一天走這個農村,聽到農村裏邊喊勃荷、勃荷。他大吃一驚,這個地方他看看誰是勃荷?跟去了,一個養豬的養了好幾頭豬,那個豬的頭頭叫勃荷。這個養豬的主人一要殺哪 頭豬了,或者叫哪頭豬做點事,就叫勃荷去叫。那勃荷就拿頭去拱,就把那個被殺豬拱出來。這樣這一天那主人又叫勃荷,這老修行一聽到,這遇到勃荷了。他進去一看是個豬。他想管它是豬是人,他說:勃荷呀!我給你帶封信,給給你吧!那豬就站起來了,把那信就接到了;接到,豬就死了,站起來就走了。那信一給,那豬就走了。這說明什麼問題呢?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化現豬,那個豬的群衆當中一定有有緣人,文殊菩薩去度那個豬,度他有緣人。我舉這個例就是恒順衆生,恒順衆生的例子很多,這是普賢十大願的最重要大願。
我們念佛恒順衆生,我們念阿彌陀佛恒順衆生,隨衆生的業而轉化衆生的業,那就講佛的功力了。所以第九大願恒順衆生,念阿彌陀佛恒順衆生。念阿彌陀佛的人,現在我們念阿彌陀佛讓衆生順我,顛倒過來了。我們念阿彌陀佛,願衆生順我,這是不對的,不合乎普賢菩薩十大願。普賢菩薩十大願,隨順衆生,不違背衆生的意願,但是可讓他進入普賢行願。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有這麼大的功力嗎?因爲我們平常沒有這樣用心,所以文殊師利菩薩教授我們善用其心。在《大方廣佛華嚴經 》,文殊菩薩教授我們初發心的時候,要行一切清淨行,那叫淨行品。淨行品的當中,文殊師利菩薩就教授我們善用其心、恒順衆生。我把這兩句話,文殊師利菩薩話跟普賢菩薩的話結合起來了,你隨順衆生時候要善用其心。你得會用心,不是馬馬虎虎隨順衆生的。衆生造殺業,你隨順他 、轉變他的殺業,讓他能夠得度,這樣恒順衆生。恒順,不違背衆生,不是勉強讓衆生做,隨順他,而是加持他,給他一種力量。完了把這個十大願,念阿彌陀佛的功德力,全部回向給衆生。
所以我們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這個叁願作爲一組。怎麼作爲一組呢?禮佛,贊歎佛,供養佛,這是一組。忏悔業障,單作爲一組。我們行的這些個善業、功德,我們要供養給衆生。普賢行願都是以衆生爲主的,供養衆生。第四願忏悔業障,代衆生消業障。我們經常禮佛拜忏的時候,我們隨時念念不忘衆生,這就是普賢行願。 當無論你做點點滴滴的善業,一定想到給衆生回向,也一定想到供養叁寶,代衆生消業障。十大願要你善用,無窮無盡。請轉*輪(請佛說法),請佛住世,常隨佛學,這叁大願作爲一願。佛住世才能說法,才能轉妙*輪。佛不住世,雖然是我們看經書,那個加持力不如佛親口所宣,你聽到那個加持力要大一點。但是你沒有這個善根,你出在無佛時代。但是你修觀想,把無佛時代做成有佛時代,常時觀想佛在現前,佛經常在你面前。事實也是,佛的法身常在你面前,佛的報身也常在你面前,佛的化身也常在你的面前。但是你的心,就是我們念阿彌陀佛的心跟普賢的願結合到一起,所以十大願就是我們念佛 的法門最高深的用處。念阿彌陀佛隨順衆生,隨順衆生讓衆生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育,隨順衆生,轉化衆生。我們就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想到一切衆生,讓一切衆生都能跟我一起念阿彌陀佛,都能轉化衆生供養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都能讓一切衆生得聞佛法,消滅業障。完了最後的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力量,它的功力有好大呢?無量無邊。回向的意思,回自向他。我是一個念阿彌陀佛的人,我把我念佛的功德向一切衆生,回向一切衆生,願一切衆生都能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都能得到阿彌陀佛的攝受,要這樣回向。回自向他,就是把我自己的功德,念佛的功德回向給衆生, 讓一切衆生都能念佛。念佛是事,在華嚴經講是事法界的事,回事向理。理是我們的心,一切衆生心,一切諸佛心,心心相應,叁心一體,佛心、衆生心加我們現前這一念心,這叁心毫無差別。但一切衆生在迷,諸佛在悟,那我們能夠念阿彌陀佛, 這是半迷半悟,完了把這個半迷半悟,把那一切迷的都轉上統統向佛,都成了悟了。
今天我就用這十大願念阿彌陀佛供養大家,說錯了的我忏悔,說對了的供養大家,阿彌陀佛!
《夢參老和尚于東林寺開示:用普賢十大願念阿彌陀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