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持淨戒,念佛修行,父母一定叨你的出家功德升天無疑的。古往今來,這種事迹很多,我把我自己親身的經驗告訴大家,並不是在吹噓,只是爲了證明佛陀的話沒有虛妄。我是個凡夫,都可以憑借出家修行的功德,把母親超薦升天了。也希望你們都能這麼想,這麼發願:爲了出家不能侍奉父母,今後要嚴持淨戒、努力修道,以此出家修道。功德回向給父母。如果真能這樣,那比什麼都好。所謂“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這才是真正的大報恩德啊!
錄自《戒學淺談》頁五四~六一
第七則:閉關度父生西方
我閉關目的,在專修淨土,拜大悲忏,是前方便,是故拜大悲忏之後,接著拜淨土忏。依慈雲忏主修訂禮忏本行之,仍舊日上午禮忏,其余功課照常。只是淨土禮禮忏境界愈善,病苦及諸魔障愈大。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冬十月間,名古刹大湖法雲寺,假臺中市佛教會館傳叁壇大戒。我入關以後,曾有異感我父逝世,乃竭盡所有現款,全部托人送去戒壇齋僧,將功德回向家父往生西方。當我將款放在關口,請人代送去打齋時,被人勸阻雲:“打什麼嘛!你將所有的錢,都打了齋,以後連買肥皂、牙膏的錢都沒有了,等以後有了錢再打吧!”我心有所動,遂中止。夜間回想起來,孝心不決,慚惶萬分。
淩晨起床,先將款項封好,並寫好齋條:“敬設上堂大齋一堂供衆,功德回向彭益庭往生西方。”以示此齋非打不可,隨即反身如常禮佛。我在關中,平日每晨先禮十方常住叁寶,次禮本師佛叁拜,次禮本尊阿彌陀佛叁拜,次禮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及清淨大海衆叁拜。我每次拜清淨大海衆時,皆觀想我師父和李濟老。這天禮清淨大海衆菩薩時,拜下去,不是拜在我師父足下,亦不是李濟老足下,而是拜到我父親的足前,擡頭一望,見到我父,驚奇問道:“爸爸!你幾時來的?”父答:“我剛到。”我心想爲何剛到,我就看見?此念才起,又回到娑婆,猶如一夢。將佛拜完,做早課畢,反身看到桌上齋僧款和齋條,恍然大悟——諺雲:“錢到山門,福歸施主。”夫複何疑!
錄自《廣化律師親筆日記》頁叁叁叁~叁叁四
第八則:終生出家不還俗
我奉勸道心不堅,有意還俗之人,須再叁考慮,不可隨便還俗。第一、佛說出家可證四果阿羅漢,超出叁界,在家只能證叁果。第二、在家人不知居俗之苦,既經出過家,受過清淨法樂,再還俗家,才會感到在家之苦,那時痛苦心情,將比此日痛苦,高過千萬倍也。第叁、佛說:“一子出家,七祖升天。”佛無妄語,我們好心出家,持戒念佛,父母祖先決定超升。故知出家是報答父母祖先恩德的捷徑。
拙衲于出家十年後,在基隆大覺寺戒壇,隨喜傳戒之時,某夜夢見家母在地府受困,叫我救她。我說:“你等著,我會來救您。”第二天我以至誠,爲家母立了一個超薦牌位。立超薦牌位的程序,是先誦一卷彌陀經,二十一遍往生咒,次唱贊佛偈,接念佛號一千聲,然後執筆寫牌位,寫時一筆一劃,一聲佛號,至誠作觀“佛力超薦家母亡魂離苦得樂”寫完之後,又合掌念佛號若幹聲,然後取臺幣五十元,約合現時幣值五百元,交執事人員送去受付處。至于家母牌位,被供奉在何處,完全由執事大德處理,我是全不知道。當天夜裏我又夢去陰府,將家母由小黑房拉了出來,乘空回到基隆大覺寺,送母安坐在往生堂右上角,說聲:“您等著,我會來度你。”即醒。第二天上、下午我隨喜戒壇書記師業務;傍晚大衆進藥石時,我以持午之故,乘此機會,去到往生堂探望究竟。在昨夜請家母安坐之處,看到家母超薦牌位,恍然大悟。于是又複至誠爲之超薦,回向畢,出來。信步行至七重寶塔前,入門見到觀音菩薩,叩頭便拜,禀道:“觀音菩薩求你超度我母親,我母親在對面念佛堂樓上。”再上一層,見到普賢菩薩,乃至最上一層,曆層皆言:“懇求度我母親,我母親在對面念佛堂樓上。”別無他語。最後行至地下層的靈骨堂,長跪地藏菩薩聖像前,至誠祈禱雲:““一子出家,七祖升天”這是佛說的話。佛無妄語,今晚請給我兌現,度我母親亡魂,令我親眼看見家母升天。我母若不升天,我誓不起來。”說過此話,長跪念地藏聖號,念了好久好久,終于看到在地藏聖龛前水泥地上冒出了一縷清煙,袅袅上升,到第叁層,化成一大朵蓮花,到第四層蓮花上坐一人隱約形似家母,到第五六層,相轉莊嚴,至第七層宛如媽祖婆般莊嚴,那時人出寶塔而蓮座尚在塔尖旋轉,我急忙再請求地藏菩薩給我證明,此乃我母無訛,此時家母忽然回過頭來,叫我乳名一聲“元哪!”(示意再見)。我聞母喚,隨口答一聲“媽!”家母看了我一眼,欣然升離塔尖,化爲清煙,冉冉上升而去。
拙衲居俗之時,飲酒食肉,遊山玩水,吟詩唱歌,縱情欲樂,出家修道,尚得如此感應。諸師業障必比我輕,若能堅持道心,忍耐一時之逆境,或按住片刻沖動之欲念,發誓堅持終身出家,不但自身將來離一切苦,得涅槃樂;父母親屬,亦複蒙受钜益。是故若對出家生活生厭倦,退道心時,應長跪佛前,至誠忏悔,並多多念佛拜佛,求消業障,切勿輕易舍戒還俗也。又複據我所知,所有還俗者,皆窮苦潦倒,無幸福者。
錄自《四分比丘戒講義》頁九八~一○一
第九則:出家以持戒爲本
我們南普陀佛學院,最近剛好有幾位從泰國來的同學,他們一年到頭,不管冬天、夏天,一定堅持只穿一件衣。他們來的時候剛好是冬天,我們裏面都穿棉襖了,他們還是一樣,裏面也沒別的衣服,只有下面一條裙子。我問他們:“你們這樣穿不會感冒嗎?”他們說:“我們在韓國零下十度的氣溫,住了十天,還是穿這樣,也沒有感冒哩!”這就可以知道了,佛陀的智慧與見解,是經過叁大阿僧祇劫修行得來的,所以他老人家所製定的戒律,必有很深的意義在。我們真正照著去做,絕對不會行不通的。如果行不通,不是佛的製度不合時宜,是自己本身業障太重。如果還說佛製的戒律不合時宜的這種話,就入了“邪見林”,失去正見,這種人會引無量無邊的人墮入邪見的深坑。所以,出家人如果不護持禁戒,違越佛陀所製的戒法,還貪著世間的五欲之樂,失去正見,這種就不是真正的出家人,甚至連做個婆羅門的資格都沒有,只是外形像個沙門,實際上的修行,比起有些受在家菩薩戒的老居士還不如。有許多老居士都持過午不食戒,而這些形似出家,內心還貪戀五欲紅塵的人,你叫他持午,他理由多得很,還怕營養不足呢!
錄自《戒學淺談》頁一二四~一二五
第十則:佛學院的課程表
《濟緣》雲:“今越次而學,行既失次,入道無由。”
這一段文是說,現在一般的出家人,都是超越次第而修學,修行既然失去次第,根本無法入道。說到這裏,我就感慨很深!現在大多數的出家人,尤其是知識份子,一出家之後,就廣學經論,爲了要講經說法,一心一意想得到智慧。那裏曉得修行人如果不通達戒法,嚴持淨戒,怎麼可能得到真正的定力和真正的智慧呢?想起以前,我在臺北東山書院辦學的時候,剛開學,我正在排課程表,來了這麼一個人,他是個大學生,就站在旁邊,看到我排的課程表,很不滿意的就講了:“法師!我們來的目的,就是想學經學論開智慧,以便將來作法師,您怎麼都教我們這些沙彌律儀、遺教經,做什麼呢?”“哦!”我也講了:“你要是沒有先學戒律,基礎不穩固,你不會講經說法還好,對佛法還不會造成太大的傷害;如果你會講經說法了,但你對戒律不清楚,戒行有疏漏,人家看你的言行不一,不會再聽你講的,甚至還加以批評,那佛法不是因你的影響而受到傷害了嗎?”我這樣一講,他才服氣的說:“我贊成法師講沙彌戒。”他是我的學生,剛開始不懂這個道理,說明白了他就懂。可是後來,有一位大法師,從外國留學回來的,到我的佛學院,看了課程表。當時就批評我:“你怎麼開這些課程呀?應該多開些論典之類的,才會有智慧,以後也才能講經說法呀!”我一句話也沒有辯解,只說:“等將來您老人家自己辦佛學院的時候,才照著您的理想去辦吧!”後來,他接辦我的佛學院,照著他理想的課程表去辦,結果弄垮了。所以說,這些人都是沒有研究戒律、沒有看過《十誦律》上面的這一段話,才敢那麼狂妄!依照佛的製度,也是“因戒生定,由定發慧”的呀!如果沒有先學戒,正定與正慧也無由生起。這就好像造叁層樓閣,下面的基層不要,只要第叁層,造得起來嗎?所以這裏說:“入道無由”就是這個意思。
總之,學佛出家的人,必須遵照佛陀的教誡,依叁無漏學的次第修學上去,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錄自《戒學淺談》頁一二一~一二叁
第十一則:修道人勿念衣食
《佛藏經》上說,出了家的人,應該一心用功辦道,隨順佛陀的教法去修行,不要挂慮衣食資具的來處。只要我們一心向道,龍天自然會來護持。如果出了家,不置心于道業上,終日孜孜營營的爲了衣食在奔波,龍天護法就不管你了,由你自己去找衣食。
我常對我的同學說:“並不是我要什麼有什麼。”而是我出家的時候也想學“一心行道,隨順法行,勿念衣食。”當時很多同事、朋友,蓮友都勸我:“您再等幾個月吧!等國防部命令下來才退役,就有好幾十萬塊錢的退休金可領,您自己不要,可以拿去造廟呀!”我說:“我不要這些錢,我現在只想要趕快出家。”在師父爲我受沙彌戒前,我把從大陸帶出來的金子,和來到臺灣在軍隊上幾十年下來的存款及身邊所有的現金,全部一齊供養師父,那時候我覺得最輕松了,爲什麼呢?因爲我十八歲就離開家鄉參加抗日,那個時代只要你能做事一切優待,我只當了半年兵就升官,還一年一級,一直升到財政官的階位,不是管錢就是管米糧,要不就是人事,反正數鈔票的一定鈔票一大…
《見賢思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