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见贤思齐▪P3

  ..续本文上一页持净戒,念佛修行,父母一定叨你的出家功德升天无疑的。古往今来,这种事迹很多,我把我自己亲身的经验告诉大家,并不是在吹嘘,只是为了证明佛陀的话没有虚妄。我是个凡夫,都可以凭借出家修行的功德,把母亲超荐升天了。也希望你们都能这么想,这么发愿:为了出家不能侍奉父母,今后要严持净戒、努力修道,以此出家修道。功德回向给父母。如果真能这样,那比什么都好。所谓“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这才是真正的大报恩德啊!

  

  录自《戒学浅谈》页五四~六一

  

  第七则:闭关度父生西方

  

  我闭关目的,在专修净土,拜大悲忏,是前方便,是故拜大悲忏之后,接著拜净土忏。依慈云忏主修订礼忏本行之,仍旧日上午礼忏,其余功课照常。只是净土礼礼忏境界愈善,病苦及诸魔障愈大。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冬十月间,名古刹大湖法云寺,假台中市佛教会馆传三坛大戒。我入关以后,曾有异感我父逝世,乃竭尽所有现款,全部托人送去戒坛斋僧,将功德回向家父往生西方。当我将款放在关口,请人代送去打斋时,被人劝阻云:“打什么嘛!你将所有的钱,都打了斋,以后连买肥皂、牙膏的钱都没有了,等以后有了钱再打吧!”我心有所动,遂中止。夜间回想起来,孝心不决,惭惶万分。

  

  凌晨起床,先将款项封好,并写好斋条:“敬设上堂大斋一堂供众,功德回向彭益庭往生西方。”以示此斋非打不可,随即反身如常礼佛。我在关中,平日每晨先礼十方常住三宝,次礼本师佛三拜,次礼本尊阿弥陀佛三拜,次礼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及清净大海众三拜。我每次拜清净大海众时,皆观想我师父和李济老。这天礼清净大海众菩萨时,拜下去,不是拜在我师父足下,亦不是李济老足下,而是拜到我父亲的足前,抬头一望,见到我父,惊奇问道:“爸爸!你几时来的?”父答:“我刚到。”我心想为何刚到,我就看见?此念才起,又回到娑婆,犹如一梦。将佛拜完,做早课毕,反身看到桌上斋僧款和斋条,恍然大悟——谚云:“钱到山门,福归施主。”夫复何疑!

  

  录自《广化律师亲笔日记》页三三三~三三四

  

  第八则:终生出家不还俗

  

  我奉劝道心不坚,有意还俗之人,须再三考虑,不可随便还俗。第一、佛说出家可证四果阿罗汉,超出三界,在家只能证三果。第二、在家人不知居俗之苦,既经出过家,受过清净法乐,再还俗家,才会感到在家之苦,那时痛苦心情,将比此日痛苦,高过千万倍也。第三、佛说:“一子出家,七祖升天。”佛无妄语,我们好心出家,持戒念佛,父母祖先决定超升。故知出家是报答父母祖先恩德的捷径。

  

  拙衲于出家十年后,在基隆大觉寺戒坛,随喜传戒之时,某夜梦见家母在地府受困,叫我救她。我说:“你等著,我会来救您。”第二天我以至诚,为家母立了一个超荐牌位。立超荐牌位的程序,是先诵一卷弥陀经,二十一遍往生咒,次唱赞佛偈,接念佛号一千声,然后执笔写牌位,写时一笔一划,一声佛号,至诚作观“佛力超荐家母亡魂离苦得乐”写完之后,又合掌念佛号若干声,然后取台币五十元,约合现时币值五百元,交执事人员送去受付处。至于家母牌位,被供奉在何处,完全由执事大德处理,我是全不知道。当天夜里我又梦去阴府,将家母由小黑房拉了出来,乘空回到基隆大觉寺,送母安坐在往生堂右上角,说声:“您等著,我会来度你。”即醒。第二天上、下午我随喜戒坛书记师业务;傍晚大众进药石时,我以持午之故,乘此机会,去到往生堂探望究竟。在昨夜请家母安坐之处,看到家母超荐牌位,恍然大悟。于是又复至诚为之超荐,回向毕,出来。信步行至七重宝塔前,入门见到观音菩萨,叩头便拜,禀道:“观音菩萨求你超度我母亲,我母亲在对面念佛堂楼上。”再上一层,见到普贤菩萨,乃至最上一层,历层皆言:“恳求度我母亲,我母亲在对面念佛堂楼上。”别无他语。最后行至地下层的灵骨堂,长跪地藏菩萨圣像前,至诚祈祷云:““一子出家,七祖升天”这是佛说的话。佛无妄语,今晚请给我兑现,度我母亲亡魂,令我亲眼看见家母升天。我母若不升天,我誓不起来。”说过此话,长跪念地藏圣号,念了好久好久,终于看到在地藏圣龛前水泥地上冒出了一缕清烟,袅袅上升,到第三层,化成一大朵莲花,到第四层莲花上坐一人隐约形似家母,到第五六层,相转庄严,至第七层宛如妈祖婆般庄严,那时人出宝塔而莲座尚在塔尖旋转,我急忙再请求地藏菩萨给我证明,此乃我母无讹,此时家母忽然回过头来,叫我乳名一声“元哪!”(示意再见)。我闻母唤,随口答一声“妈!”家母看了我一眼,欣然升离塔尖,化为清烟,冉冉上升而去。

  

  拙衲居俗之时,饮酒食肉,游山玩水,吟诗唱歌,纵情欲乐,出家修道,尚得如此感应。诸师业障必比我轻,若能坚持道心,忍耐一时之逆境,或按住片刻冲动之欲念,发誓坚持终身出家,不但自身将来离一切苦,得涅槃乐;父母亲属,亦复蒙受钜益。是故若对出家生活生厌倦,退道心时,应长跪佛前,至诚忏悔,并多多念佛拜佛,求消业障,切勿轻易舍戒还俗也。又复据我所知,所有还俗者,皆穷苦潦倒,无幸福者。

  

  录自《四分比丘戒讲义》页九八~一○一

  

  第九则:出家以持戒为本

  

  我们南普陀佛学院,最近刚好有几位从泰国来的同学,他们一年到头,不管冬天、夏天,一定坚持只穿一件衣。他们来的时候刚好是冬天,我们里面都穿棉袄了,他们还是一样,里面也没别的衣服,只有下面一条裙子。我问他们:“你们这样穿不会感冒吗?”他们说:“我们在韩国零下十度的气温,住了十天,还是穿这样,也没有感冒哩!”这就可以知道了,佛陀的智慧与见解,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得来的,所以他老人家所制定的戒律,必有很深的意义在。我们真正照著去做,绝对不会行不通的。如果行不通,不是佛的制度不合时宜,是自己本身业障太重。如果还说佛制的戒律不合时宜的这种话,就入了“邪见林”,失去正见,这种人会引无量无边的人堕入邪见的深坑。所以,出家人如果不护持禁戒,违越佛陀所制的戒法,还贪著世间的五欲之乐,失去正见,这种就不是真正的出家人,甚至连做个婆罗门的资格都没有,只是外形像个沙门,实际上的修行,比起有些受在家菩萨戒的老居士还不如。有许多老居士都持过午不食戒,而这些形似出家,内心还贪恋五欲红尘的人,你叫他持午,他理由多得很,还怕营养不足呢!

  

  录自《戒学浅谈》页一二四~一二五

  

  第十则:佛学院的课程表

  

  《济缘》云:“今越次而学,行既失次,入道无由。”

  

  这一段文是说,现在一般的出家人,都是超越次第而修学,修行既然失去次第,根本无法入道。说到这里,我就感慨很深!现在大多数的出家人,尤其是知识份子,一出家之后,就广学经论,为了要讲经说法,一心一意想得到智慧。那里晓得修行人如果不通达戒法,严持净戒,怎么可能得到真正的定力和真正的智慧呢?想起以前,我在台北东山书院办学的时候,刚开学,我正在排课程表,来了这么一个人,他是个大学生,就站在旁边,看到我排的课程表,很不满意的就讲了:“法师!我们来的目的,就是想学经学论开智慧,以便将来作法师,您怎么都教我们这些沙弥律仪、遗教经,做什么呢?”“哦!”我也讲了:“你要是没有先学戒律,基础不稳固,你不会讲经说法还好,对佛法还不会造成太大的伤害;如果你会讲经说法了,但你对戒律不清楚,戒行有疏漏,人家看你的言行不一,不会再听你讲的,甚至还加以批评,那佛法不是因你的影响而受到伤害了吗?”我这样一讲,他才服气的说:“我赞成法师讲沙弥戒。”他是我的学生,刚开始不懂这个道理,说明白了他就懂。可是后来,有一位大法师,从外国留学回来的,到我的佛学院,看了课程表。当时就批评我:“你怎么开这些课程呀?应该多开些论典之类的,才会有智慧,以后也才能讲经说法呀!”我一句话也没有辩解,只说:“等将来您老人家自己办佛学院的时候,才照著您的理想去办吧!”后来,他接办我的佛学院,照著他理想的课程表去办,结果弄垮了。所以说,这些人都是没有研究戒律、没有看过《十诵律》上面的这一段话,才敢那么狂妄!依照佛的制度,也是“因戒生定,由定发慧”的呀!如果没有先学戒,正定与正慧也无由生起。这就好像造三层楼阁,下面的基层不要,只要第三层,造得起来吗?所以这里说:“入道无由”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学佛出家的人,必须遵照佛陀的教诫,依三无漏学的次第修学上去,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录自《戒学浅谈》页一二一~一二三

  

  第十一则:修道人勿念衣食

  

  《佛藏经》上说,出了家的人,应该一心用功办道,随顺佛陀的教法去修行,不要挂虑衣食资具的来处。只要我们一心向道,龙天自然会来护持。如果出了家,不置心于道业上,终日孜孜营营的为了衣食在奔波,龙天护法就不管你了,由你自己去找衣食。

  

  我常对我的同学说:“并不是我要什么有什么。”而是我出家的时候也想学“一心行道,随顺法行,勿念衣食。”当时很多同事、朋友,莲友都劝我:“您再等几个月吧!等国防部命令下来才退役,就有好几十万块钱的退休金可领,您自己不要,可以拿去造庙呀!”我说:“我不要这些钱,我现在只想要赶快出家。”在师父为我受沙弥戒前,我把从大陆带出来的金子,和来到台湾在军队上几十年下来的存款及身边所有的现金,全部一齐供养师父,那时候我觉得最轻松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十八岁就离开家乡参加抗日,那个时代只要你能做事一切优待,我只当了半年兵就升官,还一年一级,一直升到财政官的阶位,不是管钱就是管米粮,要不就是人事,反正数钞票的一定钞票一大…

《见贤思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