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勤轉念 證菩提

  勤轉念 證菩提

  如瑞法師

  法句經:

  如蓋屋不密,必爲雨漏浸。如是不修心,貪欲必漏入。

  如善密蓋屋,不爲雨漏浸。如是善修心,貪欲不漏入。

  

  

   接待了一位同學,她說:我非常想用功,覺得自己也在用功,但總是降伏不了自己的煩惱。前段時期想壓製貪欲的念頭,現在碰上不順心的人,又來壓製嗔恚的念。但是事與願違,反而更煩惱了。

  我告訴她:之所以這樣,是因爲還沒有正確地掌握修行的方法。

   我們初一、十五上早殿的時候,都要念二佛神咒,裏面有“勤轉念,證菩提”這兩句話。雖然只是短短的六個字,但已經把修行的方法都告訴我們了。

   我們知道,在我們清淨的本性上什麼都沒有,但也可以說什麼都有。因爲妄心會隨我們的業習而顯現。所以經中才說 “貪心嗔心本自性”的。

   當我們不好的心念生起來的時候,壓是壓不住的,就象石頭壓草,只是暫時壓一下,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要怎樣來對治呢?我們要學會“勤轉念,證菩提”。也就是要善于修這顆心。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組圖畫:一個人特別的貪吃,已經很胖很胖了,坐在那裏,桌上擺著很豐盛的飲食和水果等等。在他放縱自己的貪心,准備狼吞虎咽的時候,前方出現了一個骷髅頭。看到這骷髅頭,他若有所思,最後終于放下了手中筷子。

   這是告訴我們,人不過如此而已,活著的時候,是一具會走動的骷髅。死後,便是一具不能動的骷髅,有什麼好貪的。當我們吃飯時,如果能觀照自己是在一口一口往骷髅頭裏送的時候,所有的貪心、嗔心,自然就熄滅了。斷煩惱,不是說,我就一定要把他斷除,而是要學會轉念的。當然,斷也沒錯,因爲成佛以後就具足斷德。但是對于初學者,沒到那個程度,還作不到。你只能用理智去認識煩惱。知道它爲什麼會生起,是從哪來的,然後去轉化它。

  佛在《法句經》裏說:

   如蓋屋不密,必爲雨漏浸。

   如是不修心,貪欲必漏入。

   如善密蓋屋,不爲雨漏浸。

   如是善修心,貪欲不漏入。

   意思是說,如人善于修理房屋,房頂的茅草蓋得非常好,非常密(以前是茅草房),雨水就漏侵不進去。善于修心的人,貪欲的煩惱就不能侵入他的心。反之,如果不善蓋屋,雨水必漏侵,如是不修心的人,貪欲必定會漏入的。

   這就是告訴我們,要懂得怎麼樣來修這顆心。

   阿姜查尊者說:你們不要看我,行爲上好象比較放松,不嚴謹,但是你們要知道,我並沒有閑著,我還是在用心。一個有功夫的修行人,他的表象非常的隨和,但他的隨和並不影響那顆清明的心。

   我們初學沒到那個程度,不能從行爲上去效仿那些久學的人。初學有初學的修學方法。首先,要思惟貪、嗔、癡等煩惱的過患,從外緣上,離開那些能使自己生起不好心念的境。比如說:和我有緣喜歡親近的人,要適當地和他拉開距離;仇恨的人,能夠用種種的方法去作念觀照,轉自己的念頭。慢慢就能作到不被現前的境界所轉。

   爲什麼要修戒、定、慧?是因爲心中有貪、嗔、癡。會修的人,就能作到“生死即涅磐”。因爲一切念都沒有離開自性的,都是自性的流露。

   佛在世的時候,一個比丘在河邊修行,修了十二年,覺得什麼都沒得到,他很懊惱,想去找佛陀訴苦。佛陀爲了度化他,也示現成一個老修行,來到河邊和他一起修行。

   一天,一只水狗從河裏爬出來。這時,一只烏龜也從水裏爬上來。佛化現的修行者對那位比丘說:“同修,你來看。”他一看,河灘上有一只水狗和一只烏龜,水狗想咬烏龜,烏龜便把頭縮回去,接著連頭和腳都縮回去了,只剩下硬邦邦的外殼。水狗咬住它,都是龜殼,沒辦法吃掉它。不得已只好松口放下。烏龜看水狗遠了,把頭伸出來,一看它上來了,又趕快縮回去。

   看到這以後,佛陀化現的修行者對那位比丘說:“修行就得象烏龜一樣,守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者無憂”。

   這個善巧的比喻,告訴我們要能夠用智慧來觀照自己的心,才能夠讓心産生防範的功能和滅除煩惱的智慧。我們妄念不可能沒有,但轉念是能夠做到的。日久功深,生死就轉成涅磐,煩惱就轉成智慧了。

   所以,修行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只要我們好好地修學,思維,明理。用佛法的智慧來轉化自己,最後一定能達到“慧與魔戰,勝者無憂”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