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思惟無常 遠離貪著

  思惟無常 遠離貪著

  如瑞法師

  

   唯求住淨樂,不攝護諸根,飲食不知量,

   懈惰不精進,彼實爲魔服,如風吹弱樹。

   這是《法句經》雙品裏的偈頌。

   意思是說,只知道追求世間的享樂;不懂得善護于自己的六根;飲食不知限量;懶惰懈怠也不精進,這樣的人被魔所征服,就象大風吹倒脆弱的小樹一樣容易。

  在我們的修道過程當中,要能真正地識破五欲的過患,不爲魔所征服,能夠精進地修行,其實也是蠻簡單的。

   最主要的,我們要知道生命是無常的,死期是不一定的,應該時刻准備它的來臨。

  我們剛一出家,老和尚們就告誡我們說:生命就象雞蛋殼一樣,一碰就碎的。死緣多,活緣少,不要想著自己會很長久,更重要的是你必須珍惜、把握現在所擁有的時間。

   但是我們人都有這種習性:雖然知道死無定期,但因日日見不死,于是常見又會生起來。所以,就會想要多多的儲存。就象世間的人,整天奔波忙碌,爲了什麼

  忙著來准備以後乃至老年時受用的東西。

   在阿拉伯半島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國王,他用金子和鑽石造了一座非常精美的宮殿。他向人炫耀說:這個宮殿就象天宮一樣的美麗。建好以後,他正准備要住進去盡情享受的時候,在門口站著真主派來的使者,告訴他說:您的死期已經到了,請跟我走吧!

   佛教裏同樣也告訴了我們無常的道理。佛在《八大人覺經》裏說:世間無常,國土微脆,四大空苦,無蘊無我,生滅變異,虛僞無主。所以,世間的所謂金銀財寶、乃至于一切,在死亡面前都是無能爲力的。

   小時侯,讀《一千零一夜》,記得裏面有這麼幾句話:塵世間就象爲旅客開的一個客棧,投宿一夜,第二天必須各自東奔西走,去走他的路。

   其實,我們都是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裏的客人,不是我們的久呆之地,因爲這裏面充滿了恐怖,苦惱。如果不好好修行,這一生結束,我們誰也不敢保證自己不再淪落惡道!

   但是真正的修行,又必須從自己的內心裏來認識,知道修行不能依靠別人,而是需要自己腳踏實地去行的。

   禅宗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有個人急急忙忙地求道,投靠在禅師的座下,希望能趕快給傳一個最高的法門,讓他早日開悟。禅師對他說:不著急,你稍等一下,我去去廁所。回來以後告訴他說:

  象解手這樣簡單的事情都需要自己做,修行別人能幫得了忙嗎

   我們都喜歡念觀世音菩薩,你知道,觀世音菩薩手裏拿的念珠,他在念誰

  他在念自己!

  所以,外緣只是一種啓發。最主要的還是在于自身的努力。但是,我們又離不開外緣的幫助。因爲我們的本覺一定要借助于始覺,也就是聽聞佛法等等來開發。

   當我們知道了無常的道理,了解到我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離開這個世間,“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的時候,一定要認真地去思惟,去修。自然慢慢就不會再注重現世的貪求,而精進修道的心就能生起來了。

   所以,不要把修行停留在一種形式上,一定要學修並進,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

  現在,我們在外緣上給大家創造好的修學環境,因爲有一個好的環境,對我們的修道很有幫助。就如佛製的戒,讓我們遠離緣非,是從外緣上來淨化我們這顆心的。

   佛說,得人身難,聽聞佛法難,真正的建立起來正知正見如法修行更難。希望大家真正的能夠把心定下來,好好思惟無常的道理,放下一切的貪著,真正享受到佛法的快樂。

  

✿ 继续阅读 ▪ 學以致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