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戒如目是令上師長久住世之善妙緣起
此中分四:一、以戒爲師,正法久住;二、勤觀己過,莫論人非;叁、道友和合,佛教大興;四、清淨持戒,勵力忏悔。
一、以戒爲師,正法久住
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示現涅槃前爲阿難及一切弟子授記:“末法時代以戒爲師。” 佛教是否興盛,不在于大乘和密乘,而在于小乘別解脫戒。清淨執守別解脫戒既可令上師和善法久住,且爲往生叁善道唯一之因,故無論僧衆抑或居士都應該勵力持戒。
末法時代,衆生業力煩惱沈重,即便因少許福報值遇清淨具德善知識與殊勝妙法,亦不珍惜,貪著世間得失而違聖教,隨順自心煩惱而破合和,終致稀有之正法行將隱沒于世間,成就解脫之導師亦屢屢示現圓寂之征兆。然漂泊輪回之罪苦衆生勝似孤兒終于找到父母般值遇上師法寶,若失此救拔生死之依祜,則何以堪?每逢此時,衆弟子往往廣行放生、精勤念誦上師久住祈禱文等諸多善行,此亦隨喜。然細細思之,上師住世之最重要緣起是度化弟子。上師如法界之朗月,無生滅增損,然因弟子因緣不同而于不同之水器呈現不同形象。若弟子依教奉行、精進修行、執守戒律,則上師及正法依此善緣久住;若弟子縱遇正法不加珍惜,破戒放逸,則如同水器破損、染汙,而月影不現,世間顯現上師與正法泯滅。因此,令上師長久住世最好的方式是清淨持戒。因爲弟子已經與上師結下甚深法緣,若觸犯戒律(特別是共道密乘十四條根本戒、大圓滿支分二十七條戒律)無異于打罵導師,不僅自己墮入金剛地獄,還會縮短上師世壽以及密法住世,真乃千古罪人!細致觀待那些犯戒的弟子真是太可憐了!由于犯戒,這些弟子的壽命正在迅速縮短,余下的生命還有多少?有限的生命依然在輾轉煩惱,而更可怕的未來——永無天日的金剛地獄就在不遠處向他招手……如《觀世音金剛橛續》雲:“依止導師得成就,若于彼師起誹謗,其受地獄劇痛苦。如若此境暫脫離,百千俱胝劫之中,亦難見聞佛法也。”
我們修持上師瑜伽,時時祈禱上師,與上師心心相應,然而能否心心相應完全取決于清淨持戒之上。因此,應該時刻提起正念,一定要清淨持戒。否則口頭祈請上師長久住世,但行爲背道而馳。
二、勤觀己過,莫論人非
置身五濁惡世,能夠值遇具德上師,與金剛道友共處清淨刹土實在歎爲稀有。然我等畢竟是凡夫,行道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無始以來業力顯現的自心煩惱和外相上的是是非非呢?外相而言,是非和謠言的確難免令人心生煩惱;然而,從內相而言,若我等此前沒有如此沈重的業力,現今怎麼會面對如此的是非與謠言?關鍵還是在于我等自心的不清淨與煩惱沈重。就我而言,每次聽到弟子們的是是非非,我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當下念誦108遍金剛薩埵心咒忏悔——如果我沒有這個業力,怎麼會聽到這麼多謠言呢?
現今,諸多弟子往往口頭自稱凡夫,衆生爲佛;行爲中卻自居聖者,以自己的標准或凡夫對外相的伺察意衡量他人之賢劣,指點導師、道友如何行事,內心實際將自己淩駕于導師、道友之上。如同自相染汙,卻著力擦拭鏡子,以煩惱心執著于改變外境,不但外境不會隨凡夫的煩惱心而轉,自心的執著反而會以煩惱心造煩惱業,甚至造成金剛道友之間的不合和。若果如此,即使以信心爲出發點,則已經背離聖教。
我們反複強調提高信心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把自己放在導師下面一點。這樣面對任何對境時,才會首先想到自己言行不圓滿。有時候,即便是事實,由于自己智慧不夠之故,始終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觀待一切,很難體現信心。如安章竹根瑪之公案,初行者雖然未具備智慧與見地看不到雪獅,但是能夠因此觀待此乃自心業力沈重所致,堅信上師教言,如是調伏之意已經充分體現了信心。信心是不具備智慧的人對有智慧的人的一種敬仰。遺憾的是,現在真正想到自己是凡夫,而以凡夫做事情的人太少了,少的可不得了!
有些人強調親身經曆、親眼所見抑或聽他人親口宣說如何如何,于是就凡夫心隨凡夫轉,傳播是非,甚至導致金剛道友之間不合和。然而細致觀待,只有釋迦牟尼佛才能夠真正遍知因果。凡夫的伺察怎能了知外相顯現背後真正的密意呢?即便對于外相上對釋迦牟尼佛未生絲毫之敬信、甚至百般陷害的提婆達多,《妙法蓮華經》中亦雲:“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舍。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衆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告諸四衆。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因此,是非之正謬並不重要——衆生正因爲執著無明二取分別方成凡夫,現今若以暇滿人身固執于世間瑣事之是非高低,則成輪回之因。我們修行無上竅訣大圓滿之上師瑜伽,目的是清淨自心的煩惱而逐漸與上師相應,最終成就解脫。如果仍同往昔般,以凡夫心隨凡夫的煩惱和外相是非輾轉漂泊,那麼永無脫離輪回苦海之日。常言道:是非止于智者。因此,勤觀己過,善調自心,方爲要道。誠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師于《六祖壇經》雲:“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即與道相當。”
叁、道友和合,佛教大興
佛教是一個聖地,所有信衆和合才能令佛教長久住世。佛教如同獅子的身體——末法時代各種外在誹謗和責難不會毀滅佛教,猶如任何野獸不敢吃森林之王的身體,但是獅子身體腐爛的原因來自于內部,意味著只有宗派紛爭、道友間的不合和才會爲佛教帶來滅頂之災。在此,我懇請大家,在未圓滿理解釋尊所傳的八萬四千法門之前,不要因習氣沈重而贊自毀他,輕易誹謗佛法各宗派。我們進入佛門是爲了消盡煩惱而獲得生生世世的快樂,不要因爲愚癡行爲而造成墮入叁惡趣之因。
現今在弟子中,違犯共道密乘十四條根本戒第一條“诋毀上師”者有之,違犯第二條“違如來教”者也有之,但是金剛道友之間爭訟、甚至打罵而違犯第叁條“嗔恨道友”者時有發生。
傳承祖師華智仁波切于《自我教言》中曰:“于誰亦莫作輕慢。”我等導師釋迦牟尼示現涅槃之時,爲阿難及一切信衆授記:“末法時代,吾將示現不同形象度化衆生,其中包括五百清淨化身和五百不清淨化身。” 藏族有句俗話:“佛在何處皆不知,因此要生平等信;賊在何處也不知,是故當存謹慎心。”六道中,一切皆可能是釋迦佛化身,故我等于誰也不能起輕慢之心,而應于信心中調伏內心爲妙。
傳承祖師華智仁波切于《自我教言》中亦雲:“切莫暗中說他過。”如果說世界上真有魔鬼的話,除了挑撥是非而導致衆生煩惱的人,再也找不到第二個魔鬼了!製造、傳播是非,非佛教徒清淨之行爲,故當斷除和遠離。上師叁門中,身金剛代表金剛道友,若因自心不清淨、煩惱熾盛導致金剛道友不合和,則過失甚大。
俗話說:“眼不見心不煩。”在此奉勸性格比較急躁的弟子盡量多閉門靜修,少置身是非煩惱之地。因爲不論是誰,言語太多時都是起現貪嗔癡而犯戒的預兆。因此,要想消滅怨敵,首先應先消滅自心的煩惱!
四、清淨持戒,勵力忏悔
《金剛薩埵續部》曾雲:“若違犯戒律,在金剛導師面前做大忏悔,能清淨罪業。若犯戒次數超過自己歲數而未作忏悔,則金剛薩埵亦不攝受,決定墮入金剛地獄。”故當習氣煩惱起現,特別是觸犯了共道密乘十四條根本戒的前叁條(诋毀上師、違如來教、嗔恨道友)時,應立即當面忏悔,當天念誦21遍金剛百字明或者108遍金剛薩埵心咒;若當天未忏悔,過夜後需以數十倍的忏悔之力才能忏淨;若時間更長,則需要會供方能忏淨。因此,面對如此害利之重境,難道不應該認真思忖掂量一下嗎?《顯密甘露心滴》中有共道密乘十四條根本戒和大圓滿二十七條根本誓言、二十五條支分誓言的忏悔頌,我等應當多反觀自心,依此忏悔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