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再好的茶也都會過去——明奘法師茶禅中體會無常

  再好的茶也都會過去——明奘法師茶禅中體會無常

  《福報》第36期 采訪:陳民傑 攝影:圓慈

  

  一撮茶葉置入壺,倒入熱水,頓時室內清香四溢。此刻廳堂外剛下起午後雷雨,茶香似乎還裹著水泥地經雨水洗禮後散發出來的,太陽的馀溫。

  

  明奘法師的故事要追溯到幾年前一個下著傾盆大雨的上午。雨在大家用早齋的時候開始下,課堂在半公裏之外,大家沒准備雨具,呆在膳堂裏等待明奘法師安排。在明奘法師眼中,這場雨沒有破壞原本的課程計劃,反而來得剛剛好,法師學生們把板凳往牆上一靠,靜靜坐著,看雨、聽雨。屋檐下,有的人仰望天空,有的人輕閉雙眼,任由雨絲打在臉上。如此清幽自在的畫面浮現在我的腦際,縱然明奘法師繼續說他的故事,我卻還是陶醉在想像中的那個雨景。

  

  沒有繁缛的宗教儀式、沒有宗教狂熱式的教條宣傳,明奘法師的『禅茶會』給中國大陸的青年提供了一個提升內心世界的空間。

  

  不甘爲形式的奴隸

  

  有一個晚上,在寺院的大殿,明奘法師與學生們圍圈而坐。燈熄了,只留下面前的燭光,學生們在如此的氛圍之下,各自傾訴著一段內心最痛苦的往事,聆聽者或許給予一些安慰的話語,甚至一個擁抱。對情感保守的中國人來說,這並不容易,然而有了這般溫馨的環境,不少人發現在心中擱置多年的心結就如此地開了。

  

  這些心心的交流,皆出現在明奘法師自2001年起爲青年組織的『清淨行系列禅修活動』中。然而,明奘法師強調,活動中正式宣講佛法的機會並不多,也不是一天到晚打坐,更多的是這類心靈的接觸。

  

  『禅不是通過形式而得來的。當我們爲了形式而忽略了內涵時,人就成爲了形式的奴隸。宗教極端狂熱是可怕的。佛法之所以超越宗教、哲學,在於其『緣起性空』的思想--這可是直接跟生命挂勾。禅,讓我們在喜悅、自在、安詳中體悟生命。』

  

  明奘法師說,修禅學佛爲的是根除煩惱,包括一些不愉快的經曆。平時我們用道德准則、社會法律,似乎可以壓製煩惱,然而只有徹底地消除煩惱,生命才得以提升。

  

  課程通過網路招生,參者填寫問卷,明奘法師再參考參者的背景來設計課程,乃至決定課程中所依據的經典。

  

  沒有因緣參與明奘法師的課程,可是在這個禅茶會與法師的接觸中,不難想像言談輕松自在的他,在青年活動中所散發出來的親和力。

  

  從資料上得知明奘法師剃度於中國河北省柏林禅寺,令人好奇的是,身在這座臨濟派下的傳統叢林道場,如何走出一條『另類』的弘法道路

  

  『就是因爲在傳統道場住久了,才逼使自己想出更合年輕人的方式。』語畢,明奘法師哈哈大笑。他可是一個熱血青年,出家後還是不斷以他那不安於傳統的革新思想,給佛教帶來新的生命力。

  

  明奘法師於1995年剃度,八個月後就成爲執事。寺院活動量大,明奘法師作爲知客,『可謂勞心勞力,心靈卻沒有多大受益。每天接待的人林林總總,可是不管在家居士或出家人,全都是滿滿的煩惱!大家學佛這麽久,仍然沒有一點解脫的迹象。沒有人在談論修行的意義、修禅的境界。』

  

  是佛法有問題嗎

  是修行的方法出了差錯嗎

   明奘法師不斷地反思。

  

  『我們曾經舉辦過爲期五個星期的禅修營,除了吃飯睡覺上廁所,其他的時間都在打坐,但還是沒有完全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過去在大專夏令營中,早課誦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這對大專生來說根本不切實際,因爲他們一旦回到家,便沒有那種環境做這些功課。年輕人不習慣早起,在營中要求他們叁點鍾起床,一來他們根本無法投入誦經,二來一天下來的活動時間都在打盹。』

  

  方式成了禁銅!明奘法師在寺院的活動中看到了這一點。

  

  茶香中的濃濃禅味

  

  明奘法師是愛茶之人。茶,對於千百年來的中國佛教,已成爲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於明奘法師,卻讓他找到了其從事生命教育的道路。

  

  那是2001年夏天,湖北的大專夏令營結束後,明奘法師與另兩位法師及兩位信徒,登上了廬山。山上多雨,他們常常就個人圍著茶桌,在幽幽茶香中聊天、沈思,身心狀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我們都覺得如此的茶會,比大專夏令營來得有效。夏令營沒有針對性,一期的學員數百位,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講課風格。茶會雖沒有宗教儀武,卻提供僧人面對面溝通的環境,氣氛有助會者敞開胸。』

  

  廬山之約促成了『禅茶會』的因緣,明奘法師同年回到北京即著手組織,從中又醞釀出『清淨行系列禅修活動』。

  

  『禅無形無相,所以可以在任何情況下,通過任何工具,如花、音樂等表現出其本質。禅是形而上的『氣』,而茶,僅僅作爲一種體現出禅的本質的媒介,是一種形而下的『器』。』明奘法師開宗明義,道出了茶禅的關系。

  

  有情無情皆可現禅的本質,可是爲什麽唯獨茶與禅如此緊緊地結合在一起

  修禅的行者皆懂得趙州禅師『吃茶去』的公案,愛茶者對茶神陸羽智積禅師的師徒情也無不知曉。一位現代法師,選擇茶爲媒介,開創出中國大陸青年學佛的新局面。茶,的確有其奧妙之處。

  

  『茶,特別容易現出『緣起性空』。』明奘法師如數家珍,道出各種茶的特有性質、其沖泡方式等等。盡管茶葉有形有相,卻沒有主宰。

  

  手中捧著一杯龍井,明奘法師指著說它的香可不是在這一刻憑空而有的,其種植、摘、發酵、保存等等過程,都直接影響茶的品質,沖泡時的水溫、器皿,更是決定了茶湯的香。再好的茶,幾泡之後,一切也都成爲過去!

  

  『看到緣起嗎

  體會到無常嗎

  哪怕是同一個包裝內的茶葉,用同一套茶具,泡出來的茶也會有分別,因爲喝的人心境轉變了。這種體會有時會帶來哀傷,但是更多時候會因爲茶葉的脆弱嬌嫩,在品嘗時由於全神貫注投入,不會輕易錯過。』

  

  一顆平常心來喝茶

  

  爲了更加突顯佛法的內涵,明奘法師從各方面的資料作參考,加上經驗的累積,爲『禅茶會』設計了一套儀式。一般人要契入『茶禅一味』的境界,需要透過一些儀軌。參加禅茶會的學員都要自備茶杯茶葉,大家圍圈而坐,泡了茶往同一個方向傳,把茶奉獻給別人。俗世生活或許讓大家終日在得失之中打滾,然而一期的禅茶會,與會者享有的是一刻的清淨,沒有尊卑之分、沒有喜厭之心、沒有施受之心,每個人身上都下了一顆『平等心』的子。

  

  喝茶,更重要的是心境。『如果你的心是躁動的,再好的茶、再好的環境,也喝不出茶香。所有的儀軌都只是媒介,茶無所謂好,好只在於心。』

  

  明奘法師強調,他想通過禅茶會帶給青年的是一提醒式的,而不是宣傳教理式的教育。同一個儀式,大家卻可能各有體會。

  

  『不用強求每個學員都體會在這裏會緣起、無常。像春天吹來的一陣風,遍野的花該開的就開,該落的就落。不用去管風從哪來,花香往哪去,聞到,就夠了。我作爲一個老師,只要有一個學生有所領受,潇灑走下山,各走各的路,那就是我最大的樂趣。』

  

  明奘法師覺得一個老師最大的快樂莫過於『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他說他目前很快樂,因爲常有這感覺。說完又是一陣開懷的大笑,然後繼續泡茶、喝茶、說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