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心(十叁)
過齋亦修行
——二〇〇五年爲發心居士開示系列之七
◎妙祥法師講述
時間: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晚
地點:遼甯省海城市大悲寺念佛堂
聽衆:道場內男居士約叁十多人
● 過齋亦修行
——過齋就是我們修行的過程,也是去掉貪心的過程,也是在境界現前的時候,我們如何來成就自己。
今天講第十二個問題。
第十二個問題:過齋時如何控製自己不吃得過多?
我們前天講了行堂怎樣做到平等,把過齋的意義簡單地說了一下。過齋就是我們修行的過程,也是去掉貪心的過程,也是在境界現前的時候,我們如何來成就自己。這個修行的過程非常重要,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過齋讓自己不吃得過多,這種說法是比較正確的。因爲過飽有弊病:一個是傷身體;第二個,容易起貪心,甚至可以起淫欲心。這都是修行中的障礙,我們必須要控製。由于我們身體的需要,一天還得吃一頓飯,還必須要營養這個身體。怎樣來營養這個身體?我已經跟大家講過,要隨時隨地做出挨餓的准備,吃不上的准備。有了這個概念,我們才能進一步地控製自己在吃的時候不起貪心。
當我們吃到最後的時候,往往留一塊。留一塊食物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讓自己少吃一口,讓衆生得到一口。也就是把少吃的這一口布施給衆生,時時想到衆生,時時要想到度衆生。也就是說,我們用這種方法不斷地培養自己的慈悲心,不起貪心。
我們往往在飲食上就打了個敗仗。我們經常觀察狗,它們在飲食上那是互相爭,誰也不讓,叼著就跑。我們作爲人來講,應該有理智。在吃飯的時候應該觀察一下,看看有沒有沒吃上飯的?這頓飯需不需要我來舍?如果沒有就可以吃。我們繼續吃飯的時候,發現飯菜很好的時候,我們應該做“五觀”。這個也很好,“計功多少,量彼來處”等等,這都是減少飲食、不起貪心的一個很好的辦法。
再一個就是觀察自己的飲食,它究竟什麼時候好?在我們看著好的時候,當入了嘴,它就已經不好了。過了喉嚨,它已經失去味道。所謂的好,也就是那幾秒鍾的時間。我們成天忙叁忙四,一天到晚就爲了這口吃的,而它的“好處”也就是兩叁分鍾,過了喉嚨也就失去了。所以說,它是個不真實,不值得爲它付出更多。
我們再進一步地觀察,就是這個食物的好吃和不好吃從哪來?如果食物上有一個好吃和不好吃,我們何必知道?既然好吃在食物上,食物應該知道,但食物是無情的,它沒有說好吃或不好吃。
比如說一個饅頭,當我們饑餓的時候,它顯得非常好吃。我們餓,饅頭沒餓,所以這個好吃就不是饅頭發出來的,是我們心裏發出來的,所以這個好不在饅頭。當我們吃飽了,已經不能再吃的時候,這個饅頭就顯得不是那麼需要了。所以這種不需要也不是饅頭生出來的,因爲饅頭它還是那樣,沒有動,這種概念是我們心裏生出來的。所以我們就知道,一個所謂的好吃和不好吃是由于我們的心分別而造成的。
我們知道,在過齋時,好吃和不好吃對我們的影響很大。比如說:我們正念供的時候,我們的缽裏打著飯。如果我們集中精力去念供,而且不去觀察這個飯的時候,並不知道這個飯好吃不好吃,鼻子也沒有這種味道。如果我們稍稍瞅一眼飯,或剛想瞅的時候,這個香味就飄進鼻子裏來了,這個香味馬上就産生了。所以說,我們只要不分別,它的香氣並不能産生;當我們分別的時候,這個香氣也就産生了。我們可以仔細觀察。
有人說:“不是這樣,我也沒瞅,但這個香氣我也聞到了。”爲什麼?是你早就動念了。可能沒進齋堂之前就想到,這頓飯很香,早動念了,所以你還沒看到飯就知道這個飯很香。這就是你的妄想打得太早、太多。我們通過這就知道,這個好吃和不好吃是我們妄想的分別所致。我們的分別心越大,我們的食物就越來越不清淨了。飲食不清淨,就會墮落。
我們應該知道,我們在修行中如果不分別食物,有時候就可以吃到像天人飲食一樣的食物,化生,從虛空中化生。有時候吃一個桃,滿口的津液,桃味十足,而且沒有核沒有皮,更不用水去洗。我們吃到以後,比吃真桃還真實。當吃到這種桃以後,這個世間的桃就不想吃了,你看著它實有,你也不想吃了。
所以說,我們越不分別,這個食物反而顯得更清淨、更真實。並不是我們越分別食物,這個食物越真實。我們有的人就是這樣,拿到這個食物,就特別的珍惜,反複地看,反複地吃,這樣子來感受。但是你感受這一段的時間,會失去以後大的利益。他增加了貪心,以後的食物是越吃越不好。
你看貪心大的人,我們可以看出來。最後導致了吃葷的、腥的,他認爲這好吃。爲什麼會導致這個?一個是殺心重,這是一個原因,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貪吃。本來是一個腥臭的東西,經過加點調料,就變成了一個他們認爲非常好吃的東西。
人現在的生活並不饑餓,但是連蚯蚓、螞蟻等等,甚至一些很醜的,平時都很厭煩的東西,蛇、老鼠……他也敢吃。甚至和人類是一樣長相的猴子,猴腦都要吃。這就是人們的嗔恨心和他的貪心所致。貪心越大,嗔恨心越大;嗔恨心越大,他又起更大的貪心。最後,它倆就互爲增長。
最近聽說國外專門有吃野人肉的。什麼叫野人呢?就是生長在原始森林,不與人群接觸的人類。他把他們抓住以後殺掉,把這個肉賣給那些有錢人去吃,非常殘忍。這些人的這種行爲都是貪心所致。所以貪心對我們來講是個大敵。我們修道了,首先就從去掉貪心做起。
如何控製貪心?我們最大一個敵人就是飲食。佛說:一切衆生皆依飲食而住。所以說,有飲食就有了輪回。有了衆生,就有了飲食;有了飲食,衆生就越來越多。如果飲食不控製,這是個大病。所以我們應該懂得這個飲食的害處;同時我們也應該知道,飲食也是我們身體的需要。這兩個方面並不相違背。
有的人說:“師父,你光強調了不貪,如果不吃,那我們的身體怎麼辦?”如果你越是不貪,你的心裏越清淨,本身就是一種飲食。這個飲食分有形和無形的,有形的飲食,它隨著我們心裏的狀態改變而改變。這點大家學佛已經清楚地知道,比如我們誦“大悲咒”、“楞嚴咒”加持的水,別人喝了,它就可以治病。甚至是你在寺院裏,如果是有修行人做的飯,它就清淨,很多的病人吃了,他就會解除病苦的。所以說食物都是唯心所造的,真正解決問題的,靠的是我們心的清淨,那才是真正的食物。如果我們自己不貪吃,本身就是一種食物,這種食物更珍貴。我們想成佛,就得不起貪心,所以我們就得在各種條件下控製我們的飲食。
爲什麼我們只吃一頓飯?因爲佛是大智慧者,看出了衆生的輪回皆依飲食而住,所以佛製戒,要日中一食,還要乞食生活,還不要貪。甚至晚上跟飲食在一起住都不允許,這內宿食都是不允許的;或者今天剩的食物,我留下來明天吃,這殘宿食也是不允許的。這都是爲了克服我們對飲食的貪心,所以說,佛非常有智慧。
這個飲食問題啊,原先我已經講過。有一次,九五年行腳,走到一個地方。是遼甯還是河北,我有點想不起來了。晚上就有人上我那去,當時我們住在苞米垛裏。這個人練過氣功,去了想請法,問問怎樣修佛。我就給他講。講了一會兒,他要供養錢,說什麼也沒要,告訴他僧人不摸錢。後來他就走了。
第二天早晨,我們還沒等天亮就上路了。他提了一壺豆漿從後面攆上來,在草垛沒找著我們,順著這公路去追,後來把我們追上了。他說:“我今天起了個大早,特意接了頭一個暖瓶的豆漿,來送給你們喝。我知道你們早上不吃飯,我得送你們豆漿喝。”他說不吃飯得喝豆漿。見我們不要錢,就供養豆漿,從挺老遠的地方趕來了。另外,他原先還練氣功,通過昨天晚上講,他就生起了歡喜。當時跟他講,我們不喝。不行,非讓你喝不可。
後來我一想:哎,太難得了。走這麼遠,很難遇上這麼一個人,又請教佛法,又供養。不要錢呢,早上起來又打了豆漿攆上來。後來一想:這是稀的,咱就喝一杯吧!于是就飲用了半缽豆漿,沒有辦法。當我喝完這半缽豆漿,這一道全打飽嗝,全是一種餍食的氣味。
原先以爲這個肚子很空很空的,啥也沒有,也確實沒有,很癟。但是沒想到這半杯豆漿喝下去,馬上就打這個臭飽嗝,消化不良那種氣味,一個接一個,還不是說打一個就完事,完全是這種狀態。一看到這種狀態,就知道今天的這個戒律不清淨了。後來繼續走,繼續觀察。
到中午的時候,乞食也能乞到,但和平時乞到的東西就有所差別。不是沒有,這個食物雖然也很多,但遠遠不如平時乞的質量。就有所差別了,不是說一點沒有。當然了,走的地方不同,飲食供養也不同,但質量好壞自己多少還能觀察一點。再一個就是,在吃的時候,這個飲食的味道遠遠不如以前那種清涼。這一次就受了教育,以後啊,你就給啥也不能再喝了。也不能因爲他可憐就喝這半缽豆漿,再也不能開任何方便。
我們大家應該知道,這個飲食是一點都不能多吃的,多吃一點,它就會造成這樣。我曾經跟臺灣的一個法師探討過這個問題。他聽我講了,比較認可,他說:“這就是破壞了內涵。”所以說,佛製這個日中一食戒是很有說服力的。我們通過實踐,就知道這個日中一食的清淨。如果不這麼做,你想得到清淨,那是不可能的。
你想一想,早晨從來沒喝過豆漿,就偶爾這一次,這個變化馬上就不一樣。通過這次教育,以後再也沒有犯過。所以我們通過了解這個過齋種種的好處和不足,以及它害處的地方,我們就知道了少吃、不吃得過飽對自己的好處。
但是下面還要講一下,就是說我們在修行中,我們的色身也是需要飲食的,飲食要吃得適量。這個適量不是在于你吃的多少來決定,是你自己的需要,在飽的時候要留一口。也就是說,我們本來是十分飽,我們只要吃到九分飽就可以,…
《對發心出家居士開示 十叁 過齋亦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