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毛病都去掉了,而且心特別廣闊。”所以她生起了很大感謝的這種信心,這就是忏悔的這種好辦法。
爲什麼我們有的時候煩惱起來並不能降伏?就是我們沒有認真去忏悔。爲什麼我們做事情老是有不如法的地方?發不起那種心?說我的願力發不起來,或是我的勁使不上,就是因爲我們沒有認真的忏悔。
鞍山一位女居士,她也是這樣去寫日記,她講過這樣一句話,她說:“當我走到操場的時候,看到有一塊石頭,按照往常的習慣我不能去撿它。但是呢,我天天忏悔,我看到石頭不得不撿;我若不撿,我忏悔的時候還得忏悔。爲了少忏悔我也得去撿。”通過這種方式,她說已經有了主動性去做事情了。
所以說,忏悔能給人力量,給人正見,能約束我們去克服我們錯誤的知見。所以說,忏悔是很好的辦法,我們一定要堅持。普賢王菩薩說過:衆生未盡,我的忏悔未盡;衆生無有窮盡,我的忏悔無有窮盡。這就告訴我們,這個方法太好了,太清淨,應該時時忏悔。
有的人說:“這樣忏悔來忏悔去,是不是在重複著過去的錯誤,增加過去錯誤的念頭?”在表面上看,確實在重複過去錯誤的念頭,但是你要知道,用心不同。你這個是忏悔,是去掉;你那個是增加。用心不同,所以效果必然不同。忏悔不必考慮說:我重複念頭了,我今天又念了一遍,慢慢就會變成另一種煩惱了。它不會的。因爲你的用心就是想好,就想去掉煩惱。所以說,用心決定了一切。
“把煩惱、知見等扼殺在萌芽狀態。”什麼叫把煩惱、知見等扼殺在萌芽狀態?這句話應該這麼講,知見就是煩惱,當我們生起了一種知見的時候,實際上這個煩惱也就起來了。知見就是煩惱,“知見立知,即無明本”。佛在《楞嚴經》裏講得很清楚:“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最後有人把斷句給改了,“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當我們不生出知見的時候,煩惱就降伏了。所以說,要想降伏煩惱,就必須降伏知見。
什麼是知見?一切都是知見,只要你起心動念,都是知見。當然了,我們這裏也有正確的知見,比如佛的知見。什麼是佛的知見?那就是不起心動念,無一切知見就是佛的知見。有人說:“那叁藏十二部是不是佛的知見?”是,但是到我們手裏就變成我們的知見,我們並沒有按照佛說的去做,去理解。我們把佛所說的經、文、字,都當成一種文字、書來理解,而且變成我們嘴上的功夫,並沒有落實在我們的行爲上。
佛本來講的是諸法空相,但是我們又著了一個法相。佛講的叁藏十二部都是讓我們去掉我們的知見,不要生出任何知見來,那就是佛的知見。我們反而不這麼做,而是去背經文,拿經去對照別人。他並不是馬上去空掉自己的知見,是對外而不是對內。什麼叫對內?那就是空掉你所有的知見,那叫對內,這是個原則。
當然了,我們可以有個層次,有時候做不到這點,我們可以用經、文、咒,來誦、來讀、來理解、來降伏我們那些不正確的煩惱、習氣和知見。但是在降伏過程中同時要知道,我們用的這種知見也是暫時的,是爲了對付那個知見。那個知見去掉了,這個知見馬上就得放下,你這樣去做才能真正的有效果。否則的話,你又錯誤的認爲:這個水泡滅了,又換成另一個水泡。實際上不是這麼回事,這個水泡滅了,是另一個水泡又生起,它並不連續,是我們錯誤的知見、錯誤的理解把它聯系起來了。
怎麼樣把這個煩惱和知見在萌芽狀態下就能解決呢?首先對煩惱要有個正確的認識。煩惱只是空相,並不具備實體。但煩惱起來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感覺到它的存在和它的壯大,難以忍受,這是我們有一個相續的知見在起作用。剛才講了,它就像水泡一樣,雖然現出來了,但是不等你去拿它,它已經滅掉了。只是我們認爲它並沒有滅掉,而且下一個水泡就是原先那個水泡的變化。實際上不是,它並沒有變化,它已經滅掉了,是我們的心不相信它滅掉了,而給相續起來了,這個煩惱又重新被你樹立起來了。你自己不斷地樹立煩惱,所以這個煩惱的萌芽永遠是存在的,如果你不跟著煩惱走,不去相續,它就會在萌芽狀態消失了。
比如說我們正打坐,我這腦子想起了吃大米飯,這時候念一句“阿彌陀佛”或參一句話頭“念佛是誰”。本來一個佛號、一句話頭已經把這煩惱降伏完了,它已經滅掉了,但你認爲沒有,我還得回頭觀察一下,看看“大米飯”這個念頭還有沒有。當你再觀察的時候,這個煩惱又起來了。一觀察,這個大米飯還在。實際上,是你自己那種放不下的心,而且不知道“諸法空相”的心又把它相續起來了。我們就這樣不斷地創造煩惱,我們幹了很多的蠢事,這是很可憐的。
想把煩惱和知見扼殺在萌芽狀態,具體來講有很多方法。首先要依教奉行。當別人叫你做事情的時候,你提出你的想法的時候,那就是煩惱。你順從你的想法了,你滿心歡喜,那個歡喜心就是煩惱。這會兒歡喜,一會保證有人給你潑一點冷水,那時煩惱就起來了,變成另一種狀態。起心動念都是煩惱,所以我們遇到好事不生歡喜心,要依教奉行;遇到壞事情不起煩惱,依教奉行。這樣我們就會把這個煩惱在萌芽狀態就處理掉了。
另外,這個煩惱還有多種煩惱。爲什麼說有多種煩惱?我們知道,有五種般若(編者注:詳見後面附錄),有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境界般若、眷屬般若。爲什麼有這麼多般若?就是因爲降伏了各種煩惱才得到的般若。所以說,我們想得到般若,首先要把煩惱空掉,空掉它就是功德,煩惱變菩提。這個煩惱啊,因爲每天我們每個人的修行不同、層次不同,所以表現也不同。剛學佛有剛學佛狀態的煩惱;有了一定修持,有了一定定力,他有一定定力的煩惱。有定力、有智慧的人,雖然煩惱起得很大,但他能降伏。
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也就是這個道理。雖然是魔高一丈,但它終歸會被智慧所降伏的。我們知道,這個煩惱有多種多樣,特別是我們有點修持以後,有境界現前的時候,他就認爲我已經成就了,認爲我已經得到了什麼。你不知道,你所見的一切境界皆是煩惱的變化。有境界好不好?好!如果你沒有修行,不會有境界,但是境界出現了,同樣是你煩惱的一種變化。
有的人說:“我有修行,我能夠降伏種種自然界的狀態,比如說這個雲朵或是什麼,我想叫它動它就動,我能呼風喚雨等等,雨也聽我的。”在凡夫來講,確實有很大的本領;在修行人來講,你根本還沒控製煩惱,你不知道你那個神通本領就是煩惱。所以說,有了定力的人,在境界中同樣是煩惱。
過去有一個修行人在打坐,突然有個孝子背著他母親過來了。這個修行人一看:這是魔來了,拿起斧子就給這孝子一斧子。等到這個境界過去了,他出定以後,發現自己腿上有個斧子。這才知道這個孝子是自己的腿,這個母親就是自己的身體。所以說,這種現象的出現本身就是灰塵,就是煩惱,但是他不認識。他認爲這個東西是從外來的,所以他就給他一斧子。實際上,這一斧子可能把自己砍醒了。這是多可怕的事情,所以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什麼是煩惱。當然了,這些問題談得過早,但是大家應該清楚,以後遇到境界的時候,就知道怎麼去降伏。
這是給大家講的第叁個問題,下面講第四個問題。
·根據錄音整理·
“溯源系列”編輯小組
【五種般若】(出《金剛經纂要疏刊定記》)
一、實相般若。實相即般若體也,謂明了一切諸法皆空,離一切虛妄之相,故名實相般若。(梵語般若,華言智慧。)
二、觀照般若。觀照即般若之智用也,謂因觀照明了法無相,悉皆空寂,以顯即體之用,故名觀照般若。
叁、文字般若。文字是能诠之文,般若是所诠之法。能所合成,以語言文字,性本空寂,故名文字般若。
四、境界般若。境界即諸法之境界也,謂境無自相,由智顯發,以根本、後得二智,照了一切諸法境界,悉本空寂,從境得名,故名境界般若。(根本智者,即菩薩親證本有之智也。後得智者,謂證根本智後,所起化他之智也。)
五、眷屬般若。眷屬者,即暖、頂、忍、世第一,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也。謂此諸法,皆是觀照慧性之屬,故名眷屬般若。
《對發心出家居士開示 四 降伏煩惱》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