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四 降伏烦恼▪P2

  ..续本文上一页毛病都去掉了,而且心特别广阔。”所以她生起了很大感谢的这种信心,这就是忏悔的这种好办法。

  为什么我们有的时候烦恼起来并不能降伏?就是我们没有认真去忏悔。为什么我们做事情老是有不如法的地方?发不起那种心?说我的愿力发不起来,或是我的劲使不上,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认真的忏悔。

  鞍山一位女居士,她也是这样去写日记,她讲过这样一句话,她说:“当我走到操场的时候,看到有一块石头,按照往常的习惯我不能去捡它。但是呢,我天天忏悔,我看到石头不得不捡;我若不捡,我忏悔的时候还得忏悔。为了少忏悔我也得去捡。”通过这种方式,她说已经有了主动性去做事情了。

  所以说,忏悔能给人力量,给人正见,能约束我们去克服我们错误的知见。所以说,忏悔是很好的办法,我们一定要坚持。普贤王菩萨说过:众生未尽,我的忏悔未尽;众生无有穷尽,我的忏悔无有穷尽。这就告诉我们,这个方法太好了,太清净,应该时时忏悔。

  有的人说:“这样忏悔来忏悔去,是不是在重复着过去的错误,增加过去错误的念头?”在表面上看,确实在重复过去错误的念头,但是你要知道,用心不同。你这个是忏悔,是去掉;你那个是增加。用心不同,所以效果必然不同。忏悔不必考虑说:我重复念头了,我今天又念了一遍,慢慢就会变成另一种烦恼了。它不会的。因为你的用心就是想好,就想去掉烦恼。所以说,用心决定了一切。

  “把烦恼、知见等扼杀在萌芽状态。”什么叫把烦恼、知见等扼杀在萌芽状态?这句话应该这么讲,知见就是烦恼,当我们生起了一种知见的时候,实际上这个烦恼也就起来了。知见就是烦恼,“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佛在《楞严经》里讲得很清楚:“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最后有人把断句给改了,“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当我们不生出知见的时候,烦恼就降伏了。所以说,要想降伏烦恼,就必须降伏知见。

  什么是知见?一切都是知见,只要你起心动念,都是知见。当然了,我们这里也有正确的知见,比如佛的知见。什么是佛的知见?那就是不起心动念,无一切知见就是佛的知见。有人说:“那三藏十二部是不是佛的知见?”是,但是到我们手里就变成我们的知见,我们并没有按照佛说的去做,去理解。我们把佛所说的经、文、字,都当成一种文字、书来理解,而且变成我们嘴上的功夫,并没有落实在我们的行为上。

  佛本来讲的是诸法空相,但是我们又着了一个法相。佛讲的三藏十二部都是让我们去掉我们的知见,不要生出任何知见来,那就是佛的知见。我们反而不这么做,而是去背经文,拿经去对照别人。他并不是马上去空掉自己的知见,是对外而不是对内。什么叫对内?那就是空掉你所有的知见,那叫对内,这是个原则。

  当然了,我们可以有个层次,有时候做不到这点,我们可以用经、文、咒,来诵、来读、来理解、来降伏我们那些不正确的烦恼、习气和知见。但是在降伏过程中同时要知道,我们用的这种知见也是暂时的,是为了对付那个知见。那个知见去掉了,这个知见马上就得放下,你这样去做才能真正的有效果。否则的话,你又错误的认为:这个水泡灭了,又换成另一个水泡。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这个水泡灭了,是另一个水泡又生起,它并不连续,是我们错误的知见、错误的理解把它联系起来了。

  怎么样把这个烦恼和知见在萌芽状态下就能解决呢?首先对烦恼要有个正确的认识。烦恼只是空相,并不具备实体。但烦恼起来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感觉到它的存在和它的壮大,难以忍受,这是我们有一个相续的知见在起作用。刚才讲了,它就像水泡一样,虽然现出来了,但是不等你去拿它,它已经灭掉了。只是我们认为它并没有灭掉,而且下一个水泡就是原先那个水泡的变化。实际上不是,它并没有变化,它已经灭掉了,是我们的心不相信它灭掉了,而给相续起来了,这个烦恼又重新被你树立起来了。你自己不断地树立烦恼,所以这个烦恼的萌芽永远是存在的,如果你不跟着烦恼走,不去相续,它就会在萌芽状态消失了。

  比如说我们正打坐,我这脑子想起了吃大米饭,这时候念一句“阿弥陀佛”或参一句话头“念佛是谁”。本来一个佛号、一句话头已经把这烦恼降伏完了,它已经灭掉了,但你认为没有,我还得回头观察一下,看看“大米饭”这个念头还有没有。当你再观察的时候,这个烦恼又起来了。一观察,这个大米饭还在。实际上,是你自己那种放不下的心,而且不知道“诸法空相”的心又把它相续起来了。我们就这样不断地创造烦恼,我们干了很多的蠢事,这是很可怜的。

  想把烦恼和知见扼杀在萌芽状态,具体来讲有很多方法。首先要依教奉行。当别人叫你做事情的时候,你提出你的想法的时候,那就是烦恼。你顺从你的想法了,你满心欢喜,那个欢喜心就是烦恼。这会儿欢喜,一会保证有人给你泼一点冷水,那时烦恼就起来了,变成另一种状态。起心动念都是烦恼,所以我们遇到好事不生欢喜心,要依教奉行;遇到坏事情不起烦恼,依教奉行。这样我们就会把这个烦恼在萌芽状态就处理掉了。

  另外,这个烦恼还有多种烦恼。为什么说有多种烦恼?我们知道,有五种般若(编者注:详见后面附录),有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境界般若、眷属般若。为什么有这么多般若?就是因为降伏了各种烦恼才得到的般若。所以说,我们想得到般若,首先要把烦恼空掉,空掉它就是功德,烦恼变菩提。这个烦恼啊,因为每天我们每个人的修行不同、层次不同,所以表现也不同。刚学佛有刚学佛状态的烦恼;有了一定修持,有了一定定力,他有一定定力的烦恼。有定力、有智慧的人,虽然烦恼起得很大,但他能降伏。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也就是这个道理。虽然是魔高一丈,但它终归会被智慧所降伏的。我们知道,这个烦恼有多种多样,特别是我们有点修持以后,有境界现前的时候,他就认为我已经成就了,认为我已经得到了什么。你不知道,你所见的一切境界皆是烦恼的变化。有境界好不好?好!如果你没有修行,不会有境界,但是境界出现了,同样是你烦恼的一种变化。

  有的人说:“我有修行,我能够降伏种种自然界的状态,比如说这个云朵或是什么,我想叫它动它就动,我能呼风唤雨等等,雨也听我的。”在凡夫来讲,确实有很大的本领;在修行人来讲,你根本还没控制烦恼,你不知道你那个神通本领就是烦恼。所以说,有了定力的人,在境界中同样是烦恼。

  过去有一个修行人在打坐,突然有个孝子背着他母亲过来了。这个修行人一看:这是魔来了,拿起斧子就给这孝子一斧子。等到这个境界过去了,他出定以后,发现自己腿上有个斧子。这才知道这个孝子是自己的腿,这个母亲就是自己的身体。所以说,这种现象的出现本身就是灰尘,就是烦恼,但是他不认识。他认为这个东西是从外来的,所以他就给他一斧子。实际上,这一斧子可能把自己砍醒了。这是多可怕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什么是烦恼。当然了,这些问题谈得过早,但是大家应该清楚,以后遇到境界的时候,就知道怎么去降伏。

  这是给大家讲的第三个问题,下面讲第四个问题。

  ·根据录音整理·

  “溯源系列”编辑小组

  

  【五种般若】(出《金刚经纂要疏刊定记》)

  一、实相般若。实相即般若体也,谓明了一切诸法皆空,离一切虚妄之相,故名实相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二、观照般若。观照即般若之智用也,谓因观照明了法无相,悉皆空寂,以显即体之用,故名观照般若。

  三、文字般若。文字是能诠之文,般若是所诠之法。能所合成,以语言文字,性本空寂,故名文字般若。

  四、境界般若。境界即诸法之境界也,谓境无自相,由智显发,以根本、后得二智,照了一切诸法境界,悉本空寂,从境得名,故名境界般若。(根本智者,即菩萨亲证本有之智也。后得智者,谓证根本智后,所起化他之智也。)

  五、眷属般若。眷属者,即暖、顶、忍、世第一,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谓此诸法,皆是观照慧性之属,故名眷属般若。

  

  

《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四 降伏烦恼》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