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毗尼義
弘律
戒诠律學,經诠定學,論诠慧學。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此是二學生起程序,故不得違越。明代智旭大師初發心閱藏時,先閱二遍律藏,然後閱其他經論,古德典範,實可楷模。沒有嚴肅的戒律生活,也就得不到真實的禅定,因而也就得不到真實的智慧。因此,戒律是求解脫者所必然要踐行的。《華嚴經》說“戒爲無上菩提本。”佛教的根本精神在于戒律的尊嚴,在于佛弟子們對于戒律的尊重與持守。毗尼藏者,佛法之紀綱,僧伽之命脈,苦海之津梁,涅槃之要道也。《善見律毗婆沙》:若人有信心,恒生慚愧,當學戒律者,佛法得久住。是故人欲得佛法久住,先學毗尼義。
一、戒以律己,止惡當學
弘一律師說“戒以律己”,望學戒之仁者,深深以自省、自律爲念。切勿處處以戒律,徒做評量他人好惡、長短之標准。況去佛日遙,人根陋劣,往往時、地、因緣或有不能如法成辦者,當以慚愧心,依“隨方毗尼”之遺教,善于開遮持犯。于不變中善巧方便、于善巧方便中有所不變,則戒法與心法相應、製教與化教相資,叁學得以並彰。若善男子好心出家,律藏即是父母。與其出家令得具足,教學威儀,依止律藏,自身持戒,能斷他疑。若入僧中,尤所畏懼,若有犯罪,依律結判,令法久住。《善見》“佛說戒律,爲欲止惡。”因止惡故,生不悔心,得生歡喜、安樂、叁昧、慧眼、厭汙,而得離欲。生度脫,得度脫智,次第得入涅槃。爲欲言故,爲欲說故,爲依止故,爲欲聞故,如是次第,必得度脫智。是故殷勤當學毗尼。靈芝律師資持記雲:私習秉唱,未具忽聞;及末受前,曾批經律,因讀羯磨,了知言義,准前後文,並論僧中正作,詐竊成障。安有讀文而成障戒(即賊住)
古來高僧,多有在俗先披大藏。今時信士,多亦如之。
二、若樂廣覽,自當閱律
蓮池大師曰:“若樂廣覽,自當閱律藏全書。”《瑜伽師地論》卷四十:或是在家,或是出家,先于無上正等菩提發弘願已,當審訪求同法菩薩羯磨受戒,如是菩薩,往律儀戒,有四種他勝處法,四十叁種有所違犯。其第二十五不許學小戒: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菩薩不應聽聲聞乘相應法教,不應受持,不應修學。菩薩何用于聲聞乘相應法教,聽聞受持精勤修學
是名有犯有所違約是染違犯。又第八戒:如薄伽梵于別解脫毗奈耶中,將護他故建立遮罪,製諸聲聞令不作,菩薩于中應等修學無有差別。聖典煌煌,大應學小,奈何在家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不應評閱比丘戒律
有古大德發如是論:在家閱戒,于小爲犯,然若精熟,用化有情,是有違犯,淨而無染,如是清淨,犯亦無礙。是等同道,最堪崇敬。歐陽竟無《支那內學院院訓釋》中說“……上來諸謬,不應閱戒,佛法封于一隅,一隅又複自愚,颛漫自熾,知識日微,又烏能續法王事,作諸功德,盡未來際
近不得已,發沈痛語,應亟醒迷,翻然易趣,不應生誤,謂虐謂鄙。”對當時社會上有人提出的“居士非僧類”、“白衣不當說法”、“在家(居士)不可閱戒”的各種說法作了批評。
叁、有心出家,隨分持守
“忏悔羯磨”,時在家衆不得參預,這一點無爭議,各部派、律師看法無二;至于研讀“出家律典”,若有心想出家或想隨分持守出家戒者則無妨。現在有許多人在閱讀出家律典,這已是不可回避的事實。除廣化寺、多寶講寺、平興寺等流通處要求受過戒出家僧衆索請外,大多流通處都可以請購到。大藏經光盤、單行律本定價較低,更爲一般讀者所能承受。廣化法師說:“使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如佛所說的,持戒生天堂,持戒生西方,持戒成佛道。在家人如此發心學戒,誠爲可喜可賀。懼的是在家讀者讀過之後,以律典所說爲標准,去衡量一切出家人。因爲你不能和出家人時常在一聚,只是遇緣接近數日或數小時而已,爲業力所障,出家人的善處沒看見,只看到一些缺點,于是認爲這個比丘不持戒,那個尼師不如法,因此漸漸地退失道心,毀謗僧尼。退道失善根,謗僧墮地獄,是則可憂可懼也。
毗尼禁律正被出家佛子,若有在家深具信樂,好出家乃至發心出家者,以恭敬心求閱亦無妨。但切勿以此而于出家師父中妄起分別,自斷佛法善根。或以少明戒法,駕淩僧尼,惡意盤诘,令他難堪,圖逞一時之口業,必遭累劫之罪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