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經》的叁聚淨戒
大乘菩薩叁聚淨戒的意義,就是發廣大菩提心,上求如來的覺道,下化法界的有情。以大慈悲,饒益衆生,令諸衆生,離苦得樂。如觀音、地藏、文殊、普賢大菩薩一樣,各隨所願,有求必應,感而隨通。菩薩在因地之中,累劫修行菩薩之道,就是以叁聚淨戒來自利利他,自度度人。什麼是叁聚淨戒呢
(1)攝律儀戒:菩薩修行,以戒爲本。總攝一切戒律、一切威儀。也就是無惡而不斷,不論大大小小種種惡事惡行,惡言惡語,惡心惡念,統統都要斷得幹幹淨淨。古人說:“一念不生,衆戒俱足。叁業清淨,無惡不斷,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正是以五戒十善,一切律儀來淨化我們自己的身心。凡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持大乘菩薩戒法的人,一定要收攝一切戒律,斷除種種罪惡。自己這樣,教化衆生也是這樣。切不可以爲小惡小罪而不加重視,所謂滴水可以成渠,星火可以燎原,即此意也。攝律儀戒,即包括大小乘之一切戒律而護持之,使一切諸惡,都能斷絕,較詳言之:律爲律法,乃禁止之意,儀即儀式,爲軌範之意。《法苑珠林》曾說:“攝律儀者,要義唯有四項:一者不爲利養故,自 讚毀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予人。叁者不得嗔心打罵衆生。四者不得謗大乘經典。持此四法,無惡不離,故名攝律儀戒”。
(2)攝善法戒:菩薩修行,不但要斷除諸惡以自利,更要普度衆生以利他,那就要總攝一切諸善功德,廣植善根,深培德本。無論是大大小小,一絲一毫的善事善業,善言善語,善心善念,統統都要精進勇猛,努力去做,但有利益無不興從。千萬不要以爲小善而不去做,更不可以爲小德而不去培植。要知道積小善能成大功,下點種必結果實。攝善法戒又名積善戒,使一切善法,都能存于我之一身,而修行一切善事。就是說身、口、意所作諸業,都是善法。聞,思、修叁慧,以及布施、忍辱等六度波羅蜜,無一不攝于戒之中,故名爲攝善法戒。
(3)饒益有情戒:菩薩修行,不單是要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更主要的目的,就是廣度無量無邊一切衆生,也就是無衆生而不度。不但是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衆生,要趕快去度。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叁善道的衆生也要去度。正如地藏菩薩所發的廣大誓願:“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是衆生無邊誓願度的宏偉誓願。出家在家四衆弟子,要進修大乘菩薩大戒,一定要受持大乘叁聚淨戒。這是根本戒法。人人都要受持。饒益有情戒,又名攝衆生戒。即對于無量無邊的衆生,都能施之以利益。所謂能攝的善行,便是慈悲喜 捨。慈名愛念,因其能給予衆生以快樂,悲名憐愍,以其能拔除衆生的痛苦;喜爲喜慶,慶賀一切衆生能離苦得樂;捨名無憎無愛,亦須使得此無憎無愛的解脫,以這樣的一些法門,去濟度衆生。《瑜伽戒品》說:“諸菩薩,依世出世間,種種義利,善爲有情說諸法要。先方便說,先如理說,後令獲得義利。……諸菩薩,若隱若露,顯示其有真實功德,令諸有情,歡喜進學。……生希有心,勤修正行。”故以名焉。
上列的叁聚淨戒在《華嚴經》、《梵網經》、《占察經》、《璎珞經》等中都曾有所說明,《瑜伽》和《唯識》等論,也曾予以論述,因爲這是叁者集聚,所以稱爲叁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