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與茶的關系(戒法記)

  禅與茶的關系

   這兩天樓宇烈老師來杭州參加一個研討會,受院長光泉法師的邀請,便來我院講座,以下是筆者聽講座的筆記,就順著樓老師所講的內容整理而成,供大家參考。

   茶與禅

   ——茶禅一味

   一、開場白

   在杭州佛學院未落成之前,來過這裏兩次,落成之後這還是第一次來。這個新校區主要以佛教藝術爲特色,其實宗教許多是通過藝術爲載體來傳達他的理念,給人一種很具體的從感官上得到體會。

  

   二、茶也是一種藝術

   其實“茶”也是一種藝術,中國文化中常常會談到“藝”和“道”,或者“氣”和“道”。藝術一般人認爲是唱歌、跳舞等等,當然這也是一種藝術,但不完全是這些。一般來講有叁種藝術:分別是文藝、武藝、技藝叁種。但我們要把“茶藝”提升到“茶道”。過去佛教也講五明,分別是聲明、因明(有關邏輯學,有現量、比量,大前提、小前提等等)、工巧明(技藝方面)、醫方明(這個在佛教當中是很受重視)、內明(指佛法的理論)。

   由于經濟的發展,現在全國各地開了不少茶館,茶館裏常常挂著一幅字叫“茶禅一味”。“茶禅一味”的來源最早應該是來自日本著名禅師一休的師父,後來傳給了一休,一休又傳給了珠光。據說後來就作爲了傳法印證的東西。

  

   叁、吃茶去

   禅宗有個著名的趙州禅師“吃茶”的公案(筆者注:據《景德傳燈錄》卷十所載,趙州從谂禅師在南泉和尚那裏徹悟以後,曾杖錫雲遊,“芒鞋踏破嶺頭雲”,直至晚年方駐錫河北趙州觀音院。有一天一位禅僧來向趙州參學,趙州問他:“曾到過這裏沒有?”其僧雲:“到過。”趙州說:“吃茶去。”那僧去後,趙州又問另一位禅僧:“到過這裏沒有?”這位新到禅僧說:“不曾到。”趙州同樣說:“吃茶去。”院主聽見後便疑惑不解,他問趙州:“爲什麼曾到這裏的吃茶,不曾到這裏的也吃茶?”趙州立即叫院主,院主應諾,趙州說:“吃茶去!”這就是趙州禅師“吃茶去”的公案。)

   首先對“吃茶去”要好好的思考思考,其實起“疑”也不是一件壞事,那麼佛教不是重視信嗎?爲什麼還要起“疑”呢?要知道佛教講的是“正信”,不能盲信、迷信。只有懷疑了,才能進一步去追求、探究。所以禅宗講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就是這個道理。

  

   四、趙州禅師“吃茶去”的目的——破除對法相的執著

   一般我們要通過坐禅來觀想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過坐禅來體會真理。像早期佛教的坐禅,目的讓我們開啓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從而懂得生命意義所在。慈,給別人快樂;悲,拔衆生痛苦;喜,給衆生歡喜;捨,捨去分別心,養成平等心。四無量心,就是能包容一切,遍一切。

   現在趙州禅師的祖庭柏林寺舉辦了一個叫“生活禅”的活動,這也是展現趙州禅師的禅法精神,他們對“生活禅”提出了理念是“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就是“禅”的精神。佛教的根本精神就是“智慧”與“慈悲”,“覺悟人生”這是智慧的能力,“奉獻人生”這是慈悲的表現。“禅”能開啓我們的智慧與慈悲。

   如果我們不能通過“禅”來開啓“四無量心”(智慧與慈悲),那這個“禅”反而成爲你的障礙,所以趙州禅師的“吃茶去”,目的在于破除學人對“禅境”的執著,不能透視背後的真相,如果是這樣,那坐禅也會成爲“覺悟人生”的障礙。

  

   五、中國禅宗的特色

   中國的禅宗更重視從生活中來體會“禅”,體會禅的精神。趙州禅師“吃茶去”,就是將“禅”還原到生活中去。要將所謂“禅”就像我們的日常生活一樣,也將我們的日常生活如“禅”一樣,結合在一起。

   《壇經》中有這樣的一首偈子:“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

   早期佛教的特色是以出世爲根本精神,所以將生死與涅磐看似一對立法,離了生死才能得到涅磐。到了大乘佛教興起,將二者進行統一,並不是在生死之外有個涅磐可得,就如《心經》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即”就是“不離”的意思,意思說“色法”不能離開“空”而談“色”,同樣的,“空性”也不能離開“色法”而談“空性”,而不是將“色”與“空”看成是兩階段,或兩方位的東西,這是大乘佛教的特點。比如緣起法,不是緣起了就是有,緣滅了就是空,而是當體即空。

   中國的佛教特別是禅宗繼承了這種思想,所以在實踐上也産生了變化,按此說法,也可以說世間不離出世間,出世間也不離世間的不二理論,生死與涅磐不二,煩惱與菩提不二。如《中論》所說:“諸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不落有,不落空,這是中道義,不落二邊。離空講有,這“有”就成了實有。離有講空,這空就成了實空。所以生來有人提出說,我們要以出世的心來做入世的事。

   禅宗有個公案,有人問禅師如何修行,禅師回答說:饑來吃飯,困來睡覺。但一般的人吃飯不好好吃,百般思想。睡覺不好好睡,千般計較。

   禅宗有一首偈子: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四季的各種景色是多麼的美好,但也要有一種心境才能體會到。

   佛教是一種智慧,他是告訴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只有在現實生活中才能真正的開啓智慧。所以禅宗強調處處是道場,道道是禅,不是靠外在的力量,或者特殊的禅,但借助一下是可以的,主要的還是靠自力。

  

   六、做本份事

   我們要將任何的外境當做是在考煉自心,磨煉自心,在磨煉中才能真正的開啓智慧。生活太安逸,太快樂了,不能磨煉,很難成就。磨煉的過程須要堅持,比如東晉葛洪的《抱樸子·極言》裏說:“非長生難也,聞道難也;非聞道難也,行之難也,非行之難也,終之難也。”也就是說的要堅持到最後是很難的。

   有人問趙州禅師如何修行,禅師告訴他:“做本份事”。學人又問:“如何是學人本分事?”禅師說:“樹搖鳥散,魚驚水渾。”

  

   七、破相顯性,轉識成智

   茶禅一味的核心是無分別心,如果用分別心,那已經是離開禅的精神了。我們的器官緣外境而産生認識,這是一個正常的認識過程,分別是一個正常的事情,但人的那些痛苦就是來源于這些分別上,就是這麼一個分別心。我們滿眼看去都是差別,人所有的器官都是用來分別,眼睛分別顔色,耳朵分別聲音,乃至意識用來區分事物的好壞美醜。而我們的痛苦就來源于這些上,我們要超越這一切的分別。

   佛法教我們,人活著不要爲過去添彩,也不要爲未來添彩,好好的把握當下,活在當下,事來則應,事去不留。所謂“千姿萬態皆虛幻,一念悟空即真實。”

   超越世間諸相須要智慧,唯識學中講“轉識成智”,大智慧才能消除分別。

  

   戒法記

   2011年4月24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