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口業之過(妙祥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哭、別哭,哭傷身,幹嗎要哭呢?這邊想著,那邊卻哭、哭、大哭不止。哎,魔跟你這麼較勁。

  

所以你認爲,都是自己在起作用。實際上你不知道,那個是魔。如果當時你要認識:哎,這不是魔嗎?我哪能這樣呢?我自己能控製自己呀,我本來不是這樣啊。

  

你當時要是馬上一念覺的時候,這個魔就像一張畫面似的。咱看過《畫皮》那本書。那個故事中,臉上貼一張假畫面。等你要識破的時候,就像把這張假畫面突然撕下去,它的本來面目馬上就露出來了。當時你還傷心得不得了,嗔恨得不得了。可當你要識破的時候,啥都沒有了!

  

所以說這種幻境太嚇人了,你要不親入其境,沒有這個體會的話,永遠不相信是魔在你身上起作用。你以爲,(是外界的)他給我造成了煩惱,他這句話所引起了我不高興,或你在事相上亂找原因……實際上呢,沒有用。因爲事相,它永遠是個事相的東西,本來是一個無情的東西。爲什麼無情變成有情了?就是因爲我們的心,在起心動念。

  

比如一個柱子,它就是一個木頭,它有啥好壞呢?但你就能看出好壞來——圓不圓啊,方不方啊,色澤怎麼樣……這些東西哪來的?是你情感外加上的。是你心裏動情了,有所想法,所加上的。所以說外界的一切情況都是無情的,是我們心裏有情才引起了外境的變化。所以你怨誰呀?說是他惹我煩惱了,他不對了。根本就沒那回事兒,我給你說,根本沒那回事兒。

  

包括最普通的一個道理,你看看風,每天自然的風。有時候天熱了,小涼風吹來了;哎,天冷了它刺激你皮膚啊。就這個風,它也不是無緣無故來的。根本就沒有個風。哪來的?是你起心動念而來的。你不信,你心如果有了定力,風就減弱。因爲你沒有細心地觀察,所以說不知道這個秘密。

  

像磕大頭,你要一努力,這個風就感覺不出來。並不是感覺不出風來,而是風對你不起作用。並不是你磕大頭克服了風,而是你心裏的業力在消除,有了定力,風對你不起作用了。因爲你的情不是那麼多了,所以風對你就不起作用。它隨著每個人業力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隨著你心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說,你若不明白這個道理,怎麼能看得破呀?是不是?

  

所以說,給大家講這些,就是通過這個,我們就看破了。所以我們不要被外境轉,一切要看住自己的心,這是真實,這是真理。心爲外境所轉,那屬于外道,外道才那麼看呢。他被相轉啊,一會兒這個,一會兒那個。或者是凡夫才那麼看呢。作爲一個佛弟子,那麼看都是錯誤的,沒有實際意義。

  

好,這裏特別講了不能打罵這個比丘。不管他是破戒,或者如何的,都不能打罵。因爲你要知道,他現在破戒了,甚至下了地獄。你看他下地獄是不假,但是他上來也快呀!一旦消除了業力,從地獄爬起來,那很快成就的。這個道理你可不能不知道!所以說,佛講:受戒破戒,能成佛道。你不受戒永遠成不了佛道。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瞻博迦華雖萎悴 而尚勝彼諸余華 

  

  破戒惡行諸苾蒭 猶勝一切外道衆 

  

所以,佛說偈曰:“瞻博迦華雖萎悴,而尚勝彼諸余華”,“瞻博迦”可能是一種花名,雖然已經萎悴了,就是說這個花已經蔫了,已經不新鮮了,失去了它最興旺的時期,而逐漸地萎縮了。

  

但是如果和其它的花來比,其它的花即使再怎麼新鮮,還是瞻博迦花爲勝。比如和草比,草永遠是草,瞻博迦花永遠勝于它。咱們都明白這道理,那花和草不一樣,對不對?或是那個野花、小花和牡丹花比,你沒法比。因爲這牡丹它是花中之王。就是它壞了,它也是花中之王,它的名在那塊,它有那個形象,遠勝于草。

  

所以,佛就講了,出家的比丘,有個別人雖然破戒了,但他還叫比丘啊!他從佛的王族裏出來的,遠勝于你這些凡夫,就是平民百姓(編者注:指還沒有出家受戒的人)。

  

破戒惡行諸苾蒭,猶勝一切外道衆”,這些比丘雖然他破戒了,或者行了一些惡行,但猶勝于一切外道衆。外道和那個比丘他沒法比,第一個,比丘的形象,就已經超越了他不知多少萬倍。就像你出家和沒出家人一樣。有的說我沒出家能如何修行,但是你要知道,出家一天一夜二十劫不墮惡道。你在家再怎麼修行,沒法和出家功德相比。何況出家之後,這個僧相已經成立,它必然種下了無量的善根。這個善根,是個究竟的善根哪!它不是普通的善根。外道離這種善根不知遠了多少萬倍!他連知道都不知道。他不知道什麼叫僧啊、佛啊、法啊,連知道都不知道。他在世間混呢。你說他能比嗎?就像我們沒學佛之前,我們和僧根本就不靠邊,什麼叫僧,根本就不知道,你怎麼能成佛?佛法連半句你也聞不到啊!

  

所以雖然他破戒了,但他終歸是能出家,另外確實聞過佛法。而本身帶的那個僧相又是佛法的一部分。雖有種種的過失和惡習,但終歸勝于那些沒有學佛的,那些外道啊!

  

這個我深有體會,你我都有體會。你看他(破戒比丘)說一句話,能說到佛法哪句話上。我們如果沒學佛,那沒法和僧人比,僧人最次的那個——就甚至那個居士,我們都沒法比。人家能知道有佛,我們沒學佛前連佛都不知道。所以說“猶勝一切外道衆”,這個道理大家要知道。

  

佛告尊者優波離言:我終不許外道、俗人舉苾蒭罪。我尚不許諸苾蒭僧不依于法,率爾呵舉破戒苾蒭,何況驅擯?

  

佛不允許說這個僧人罪。“率爾呵舉”,就是呵斥的意思,舉是指摘、檢舉的意思。驅擯就是攆走啊、趕走啊。

  

當知有十非法,率爾呵舉破戒苾蒭,便獲大罪,諸有智者,皆不應受。何等爲十?

  

率爾,即輕率、隨便的意思。佛講了,不允許率爾去呵斥,就是責備,或檢舉破戒的苾蒭。說“你這個僧人如何如何,你太不像話了,你怎麼這樣”的話,那都不行啊。不允許僧人和僧人之間說這些話,也不允許在白衣(在家人)面前說這些話。

  

有的人在白衣面前,就說“你看看,師父,你看他(某個僧人)這太不像話了。”完了,在居士面前不能講這話,僧人的一切過失不能講。我們有時候不加小心,有時候一氣憤了,“你看他這個做得也不對呀”,如何如何的。那千萬不能去講。因爲本來挺小的事情,如果你這一講,就變成大事情了。

  

首先要保護住別人的那個善根,有善根才能脫離苦海。那點小過失,他今天有了,明天就改掉了。人能一樣嗎?是不是?他不一樣啊。

  

就像那個汙染的東西,如這個衣服被墨水所汙染了,你用各種的洗滌劑,洗洗能洗掉,這沒問題。如果你說了比丘的罪過,會達到什麼程度呢?就等于把這件衣服燒個大窟窿,你用什麼辦法也補不上。你用水洗能洗成原樣嗎,你怎麼去補啊?它已經燒了,就毀掉了。你說過失等于毀掉這個衣服一樣。你不能因爲小的問題來破大的!

  

他有一個小過失,比如說有人,就犯了罵一句人的過失,你就將他槍斃了?罵人是不對,但在你量罪輕重的時候是不一樣的。那個罵人的過失,只是責備他一句就完事了,說一說他,改了就完事了。他罵一句,就給他槍斃了,不能那樣啊。

  

這也是一樣,你不能因爲僧人有點小過失,你就進行宣揚,破了所有的善根。他的過失小,你一旦說了,你犯的比他的罪犯得還大,得不償失的事!你說我說時是好心,好心只能說是所犯罪重和輕的問題。所以說這個僧相不能破,這個是最主要的。有過失呢,都可以改。今天他犯了,明天他可能就改了,又成爲一個好僧人,成爲一個清淨的僧人,他是可以忏悔的。但你要把別人善根破掉了,那就毀了,別人因此不信佛了,那才是生生世世的事情,可不能因小失大。

  

佛講:何等爲十?一者不和僧衆于國王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蒭。

  

“不和”就是不得、不應該的意思。

  

“不能在國王前”,這個是領導啊、國王或大官來了。正好我們是僧人在一起,得了,我就說:“某甲啊,你怎麼這麼樣的?”就故意要說給國王聽,或是在國王面前來呵斥某甲,這不行。因爲什麼?就像自己家的事情,他是你的臉,你把他臉給打破了,你怎麼就得到光彩啊?那國王如果對佛法沒有正信的話,聽到就會怎麼樣呢?國王就會生氣了,“這出家人,這裏邊這麼不幹淨啊。”

  

他不說某甲不幹淨,而會說整個僧人裏邊還有不幹淨的話,會對僧人起反感,不護持僧人。這不護持一個僧人可以,不護持十個也行,他連整個佛法也不護持了。甚至采取了各種的手段,定了一些不合理的製度,對出家人進行製裁。由此而製裁所有的出家人,所有的出家人都受到限製,佛法還從哪弘揚呢?而且會使很多人失去善根,再也沒有接受佛法的機會了。你說過失多大?所以說,家醜不能外揚。

  

《口業之過(妙祥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