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口業之過▪P13

  ..續本文上一頁?你能真正明白那個不講理,才是真正有道理的人,真正講理。就是說,你放下一切口業,守住那口業,不去說,不去起心動念,那才是真正的道理。有那個道理,什麼問題都解決了,用不著去說,說它幹什麼?我這次講《說僧過惡犯大重罪》也就是這麼個意思。所以,咱們以後逐漸地多講一些這方面的內容,再把這個口業的問題糾正糾正。以後給大家都講一講,對大家能有點幫助。

  

現在我們有時候就是說慣嘴了,不說不行了。特別是在個別的僧人之中,他平時沒事的時候,說哪裏的僧人之間,哪個廟裏和廟裏的事情,“那個比丘尼吵架了,破口罵人”,“那個廟上如何如何了” ,無論真假,都要講。就是十裏之外,或者百裏之外的廟裏的事情,傳播著很快就過來了。“那裏的廟裏怎麼怎麼了” ,個別不修行的僧人也沒啥事,互相老是講這麼點事,老去講。最後由于這個習性,就把自己搞壞了。

  

過去我就有這個體會。那時候還沒出家呢,有的出家人有時就說這個事情,我聽到特別反感。我心裏話:這出家人怎麼講這些事情呢。就算有點事情,講這些做什麼?我一個是煩,另外也反對他這個講法,這個出家人之間怎麼這麼不清淨。所以說那時候給我造成的印象就是這樣。

  

大家都多加注意,以後就好了。另外這次多講一講這類的事情,大家聽完能好一些。大家聽一聽,看看這裏還有什麼需要講的,哪塊還有點不足的地方,大家可以提一提,等下回再講的時候,好注意這方面,加以補充。

  

有時執事人,或是爲了說什麼事情,才提到某人的過失。有時候就這個事情,大家講時一律加小心,也不能打著執事的名義,而去說別人的過失。我給你說,這都得加小心。因爲什麼?這個東西,你只要起心一說,一定要心平。你絕對不能起嗔恨心。就你剛開始時心是平的,說他過失,教育他,讓他改過。等到說著說著,覺察到自己起火了。這時候你還得退回來,別講了。再講就壞了,自己能把自己那個心給壞了。就得馬上停下來。你再繼續說下去,就不是原先的好心,超越直心的範圍了。這都得注意,就是直心說時,也得加小心。涉及到別人的過失時,你一定要加小心。

  

咱說老實話,除非爲了整個僧團的集體利益,而對方確實是那麼回事兒。這才跟師父提對方的過失,或是確實應該提到對方的過失的時候才講,這屬于正常現象。這樣他不犯口業的過失。

  

而這裏所講的,往往都是有惡意去說,那絕對不行。如果有一種善意,你比如說就想幫助這個人,而且不是以這個角度說,以提出他本人某個問題去講。但是盡量回避什麼呢?僧衆的過失問題,不能拿那個人的錯誤來教化他,或者提醒他。盡量回避這個問題,能夠回避的東西,盡量回避。雖然你覺得這樣教化效果可能差一點。但是看著像差一點,有時候效果反而更好。

  

還有應該注意的地方,比如說,佛講了一些公案,說到某個比丘犯了過失,受到大的果報,來警惕人不要犯過失。這都屬于正常,這都很教育人的。但是我們就得加小心。在這個事情上,佛怎麼樣講都行。我們呢,有些人就拿著佛所講的,去攻擊比丘。有的講事情的時候,就說:“現在的僧人如何如何,這是佛講的。”但是要知道,佛講這些的目的,是告訴你自己要警惕,不要犯過失。有的人就不是了,這麼講的目的,是爲了指出僧人的過失,要說僧人的過失。這絕對是不行。

  

佛講法時提到,某比丘因惡業造成下地獄罪,或者是什麼的。雖然佛這麼講,但是你講就兩回事,你就得加小心,這例子有時候不能亂舉。

  

另外,在白衣面前,你不能過多地講什麼“地獄門前僧道多”,一些不利的說法都得適當回避。否則,你會失去大利益的。就算有的是事實,你也要回避。

  

雖然佛過去講了一些公案,教育人不要犯過失,但是我們就得加小心。因爲現在末法時期,人心不思善,有的人不願意尊敬叁寶,不願意尊敬僧人。這時候,再對他講這些公案,利用得不好,也會造成過失。

  

  

常行忏悔

  

〇〇年十一月十二晚,祥法師于大悲寺對僧衆關于寫忏悔筆記的開示

  

寫忏悔筆記,如果大家去做的話,肯定能獲得很好的效果。因爲只有這麼做,我們才能反觀自己。一位居士通過寫忏悔筆記,這麼做了以後,他感覺到過去的“我”十分可惡,十分可怕,他發現自己十分可怕。原先對自己非常的滿意,覺得自己沒有什麼過失。經過寫忏悔筆記,反觀以後,這麼樣的檢查,最後發現特別討厭自己,要重新塑造一個新的自己。所以這個方法,既簡單,而且很有效果。所以說,大家應該做。

  

特別現在有一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就是有的講,我可以不用忏悔了,說我這不用忏悔。而且老忏悔這一念,就對過去的事多說一句,多回想一下,又重複了過去的業力,而又種下了新的業力,種到種子識裏去。這個說法,好像是挺有點“道理”。實際上這個根本就沒有什麼道理,說不通的。因爲語言都是虛妄的,種到種子識裏的,是種下那個“心”。一切的種子,都是根據你發心的好壞,而決定它是善種子、惡種子。因爲你在忏悔,你忏悔的時候,而說的這個話(所寫在忏悔筆記上的),雖然和造惡時是同樣的一句話,但是它的發心,跟以前造惡時的發心絕對是兩回事情。

  

舉個例子,這個殺生,如果你天天叨咕殺,它就容易起嗔恨心,慢慢種進種子識。如果你天天勸人不殺生,它怎麼能會種下這個殺的惡因呢?是不是?不可能的事兒。所以說這種說法,就是世間人的說法,推理的說法,它不正確。真正種進種子識的,是看你的心的好壞。&, lt;, /p>

所以說,我們重複的,就是不斷地忏悔,這個效果非常好。而且普賢菩薩講得很明白,“十大願王”裏就講:衆生無有窮盡,我的忏悔無有窮盡。你想一想,普賢王就因爲有這麼大的願力,而成佛道,就因爲忏悔而成佛道。十大願王就是普賢王成道成佛的本錢,就因爲有這個十大願王而成就。普賢王不是說成就以後才發的這個願,而是因爲發了這個願,而得到成就的。忏悔是他修行的主要一部分,是他的特點。所以說我們要學普賢王菩薩,要忏悔。

  

有的人認爲,不用忏悔,我可以憑修行啊,或是憑種種的方式,就可以了脫生死。實際上這是對惡業的一種覆藏,這個非常有害的。這種說法害了不少人。而使人産生了很多的過失,失去了很多的機會。所以我們應該提倡這個忏悔,反複地檢查自己的過失。

  

怎麼樣檢查呢?方法還是以前跟給你們說的一樣,要一點點思惟,每句話,每個念頭,從今天早上起床,一直思惟到晚上,到你現在,寫忏悔筆記的時候。而且,每個念頭都要寫下來,有過失的地方寫,沒有過失的地方就不寫了。

  

反複地思惟,有時候一下子思惟不出來,沒覺得有什麼過失。你就想:我自己是個凡夫,肯定有不對的地方,不可能不起心動念,沒有錯的地方。就不斷地想,想一會兒,啊,就能想出一個,再過一會兒又想出一個。當你想一想的時候,突然想出一個念頭的時候,哎呀!犯了那麼大的過失。當時驚訝得不得了,這才知道它的妙處了。你只要思惟它,從而生起了忏悔心,把它記錄下來。

  

這時候你就發現,第二天,你整個行爲都有所改變了。而且絕不會再順著這條路再去走了,它防非止惡的作用非常的好。這是一種不覆藏的行爲,是一種暴露。而且把它公布于衆,放在佛前。如果有人能把你的過失念一遍,那你心裏頭就更幹淨了。這種方式過去我實驗過,效果挺好。所以,後來介紹給大家,大家可能是寫了一點,但是沒有堅持下去。

  

等到這個寫忏悔筆記的居士,那天正好趕得也巧,他們兩個居士一起來,就對他們講了。這兩居士把這個方法又進行實踐了一部分。所以發現了這個好處,特別大,大得他倆非常驚訝。說:“我現在非常的充實,我覺得我現在堂堂正正,這才覺得真正有點學到佛法了。”

  

所以我們想修行,就作爲個人來講,都應該反觀自己。應該不斷地這麼樣忏悔,反觀自己,它是非常得力的,是一種勇猛的智慧。所以說普賢王的勇猛智慧,而成就了普賢王,我們應該向普賢王學。學什麼呢?也應該這麼樣去不斷地忏悔,來成就自己。不然,我們自己有了很多的毛病卻不知道。說我能一想就知道,你光去想,你就怎麼想也不好使。你必須得把它寫下來,再去想,這個效果特別好。

  

·根據錄音整理·

  

“溯源系列”編輯小組

  

【附錄一】依法不依人

  

說口業的罪深重,但如果某人所言違背佛陀戒律,嚴重誤導衆生,可以依據佛所說的經典、戒律,指出此言論的錯誤,只針對錯誤的言論,而不針對某個人,不是去說某個人的過失。以下經文,可以作爲參考。

  

  …

《口業之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隨順僧團爲己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